爭春縛黃龍 且看綠滿川
——來自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一線的報道

號角聲聲,戰鼓擂動。
在人與沙角力的漫漫征途上,內蒙古各族人民攜手奮進,書寫了一個又一個傳奇。如今,新的傳奇正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一線誕生。
科爾沁沙地是我國第二大沙地,在內蒙古境內總面積8595.9萬畝,涉及通遼市、赤峰市和興安盟3個盟市16個旗縣區。
其中,通遼市境內科爾沁沙地佔總面積的52.9%。通遼市計劃利用8年時間,依托國家和自治區重點生態工程項目,組織實施“五個千萬工程”,適度有序發展“五大生態產業”,力爭實現“五大生態治理目標”,到2030年全面打贏科爾沁沙地殲滅戰。
在通遼市科爾沁區大林鎮寶林嘎查科爾沁沙地治理示范區內,十幾名工人在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默契配合,挖坑、插柳、回填、踩實。站在沙地高處向下望去,經緯分明的網格沙障鑲嵌在綿延不斷的沙丘上,漫漫黃沙被牢牢鎖住。
“按照因地制宜原則,我們將示范區劃分為11個規劃治理區,包括10個規劃區和1個光伏區,目前通過種植樟子鬆和鋪設沙障,這片區域的1000畝沙地已經得到治理。爭取在2025年達到80%的治理成效。”科爾沁區林業工作站林業助理工程師劉艷琪說。
從寶林嘎查出發,一路向西南行進100多公裡到達科左后旗巴胡塔蘇木布日敦嘎查,大規模固沙工程正在這裡火熱開展。壓沙現場,工人們嚴格按種植沙障操作要求俯身鋪設沙障。
科左后旗林業和草原局治沙造林股負責人郭岩向記者介紹:“現在我們的工作主要是鋪設5000畝左右的沙障,起到固定流沙的作用。下一步要在此種植檸條,發展優質牧草,在防沙固沙的同時為當地百姓提供養殖草料。”
巴胡塔蘇木布日敦嘎查是通遼市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的重點區域,之前因資金不足等原因,治沙工作一直未能大面積開展,如今通遼市積極統籌各類項目資金,通過以工代賑、先建后補、項目結轉建設等方式全面啟動科爾沁沙地殲滅戰,人們治沙信心和斗志日益高漲。
目前,通遼市7個旗縣區殲滅戰全面打響。4月上旬掀起春季防沙治沙、造林綠化熱潮,6月實施草原修復項目,10月底全面完成400萬畝年度建設任務。
與此同時,赤峰市新一輪科爾沁沙地殲滅戰全面打響。
在片片連綿不斷的沙丘上,星羅棋布的紅旗迎風飄揚,赤峰市2萬多名黨員干部與各族群眾一道戰荒沙、植新綠,向科爾沁沙地治理任務發起猛烈攻勢,誓以愚公移山之志爭取勝利、贏得勝利。
翁牛特旗作為赤峰市受沙害最嚴重的旗縣之一,防沙治沙任務任重而道遠。
茫茫沙海裡,幾公裡外鏟車轟鳴,人們迎風上坡打著沙障,在漫漫黃沙中接力鋪設穿沙公路。“現在防沙治沙的建設序幕已經拉開,2024年翁牛特旗預計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積35萬畝。我們堅持同步推進、逐個擊破,誓將濃濃綠意撒向沙海。”正在現場調度工程進度的翁牛特旗林草局副局長烏華說。
向“新”出發,防沙治沙和風電光伏一體化建設快馬加鞭。在翁牛特旗科爾沁沙地生態治理新能源基地(一期)工程建設現場,工程車在沙地裡來回穿梭,機械吊臂輕輕“銜”起光伏地樁,扎扎實實填坑入位,一個個光伏地樁筆直站立、整齊排列。
翁牛特旗發改委主任姚中雲介紹:“基地共規劃光伏發電總裝機規模約130萬千瓦,綜合治理沙地5萬畝。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規劃並通過論証、可行性研究、項目備案、場平施工等工作。其中,總投資5.8億元的京能(赤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11萬千瓦沙地新能源項目已入駐並正式開工,正在進行光伏樁基礎施工,預計今年6月底竣工。”
為確保工程能夠按時按質全面竣工,並同步完成發電和生態治理工作,一百多名工人在工程建設現場加班加點、日夜輪倒,每天完成埋設光伏地樁1000多個。
連日來,在科爾沁沙地殲滅戰第四戰區敖漢旗敖潤蘇莫蘇木治沙現場,工程固沙作業正在火熱進行。現場兩人一組分工協作、有序配合,20多台(套)工程機械在沙地中行進作業,農牧民、護林護草員等130余名群眾進行工程固沙沙障夾設工作。
3月17日,巴林右旗組織550余名干部職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幾日后再次組織全旗110余個單位部門、4000余名干部職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目前,該旗各單位各部門已完成27500穴栽植穴挖掘任務,計劃4月5日前全部完成義務植樹基地建設。
伴著陣陣機器轟鳴聲,在興安盟科右中旗高力板鎮花道卜嘎查沙地治理區,一輛輛大型工程車正在對沙化土地進行平整,為即將進行的林草灌木種植做好准備。不久之后,點點新綠將讓這片黃色沙丘重新煥發生機。
興安盟處於科爾沁沙地北緣鎖邊區,肩負著阻擊科爾沁沙地邊緣區域向外蔓延的重要使命。今年,興安盟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統籌布局沙地治理,推動防沙治沙與風電光伏開發有機融合、一體建設,讓沙地增綠又生金。
“興安盟沙化土地大部分集中在科右中旗,沙化土地面積達到402萬畝,同時沙地鹽鹼地相伴,治理難度大,技術要求高,反復性強,極其頑固,被農牧民稱為草原上的‘牛皮癬’,我們承擔著技術突圍、形成沙地鹽鹼地治理新模式的重要任務。”科右中旗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趙伍山介紹說。
連片明沙猶存、流動沙丘未穩、鹽鹼地侵蝕溝交織疊加……針對這一現狀,興安盟分區施策,將沙地劃分為集中滅黃攻堅區、產業治理結合區、疏林草原恢復區、北緣鎖邊示范區“四大”治理區域,根據各區域地理位置和環境狀況的不同,採取鋪設沙障、灌草結合、圍欄封育、光伏治理等方式,治理黃沙裸露地塊,栽植五角楓和文冠果等木本油料喬木,種植紫花苜蓿、羊草等牧草,在治理沙地的同時,推動林草產業和牛產業發展,增強生態治理的可持續性。
“我們推行‘單元治理’方式,採取新能源治沙,科學治沙、群眾治沙、效益治沙、社會治沙5種模式,開展‘滅黃、治白、增綠’三項行動,重點殲滅5.9萬畝黃沙裸露沙地,全面推進增綠工作。”興安盟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劉恆年說,興安盟動員全社會參與,讓人民群眾在治理過程中增收、增強生態文明意識,形成浩浩蕩蕩的群眾戰役,為科爾沁沙地殲滅戰提供“興安方案”,貢獻“興安智慧”,形成“興安模式”。
今年,興安盟計劃完成沙化土地綜合治理30萬畝,同時打造光伏產業+生態產業模式,通過光伏就地治沙和異地治沙,布局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計劃到2027年分三期完成新能源裝機300萬千瓦、治理沙地47.2萬畝。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茬接著一茬干。生活在科爾沁沙地周圍的各族干部群眾,胸懷使命感和緊迫感,向著同一個目標奮進,誓要全面打贏這場科爾沁沙地殲滅戰。(記者 郭洪申 魏那 高敏娜 徐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