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增綠 產業增值 企業增效 農牧民增收
阿拉善:努力打造我國北方防沙治沙示范基地
3月的阿拉善大地春風漸暖、綠意萌生,正是植樹造林時。
作為國家防沙治沙主陣地,隨著3月12日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全面開工,阿拉善拉開全年防沙治沙、國土綠化了的序幕。
連日來,在阿拉善處處可見植樹造林的繁忙場景,由機關職工、農牧民和企業工人組成的義務植樹大軍每天忙碌在大漠植樹一線。
挖坑植苗、填土澆水、覆土固定,在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沙漠深處的一處植樹現場,干部職工分工協作,有序配合,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今年我們圍繞阿拉善盟內蒙古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工程,集中連片推進生態修復治理,通過天然林保護與營造林建設、退化草原修復、荒漠化治理及小型水保設施建設等措施,持續遏制巴丹吉林沙漠東擴南移,改善地區生態環境。”阿拉善右旗林草局局長姚孝德告訴記者。
27萬平方公裡的阿拉善盟,是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戰略格局“北方防沙帶”的重點區,境內巴丹吉林、騰格裡、烏蘭布和沙漠分布面積9.47萬平方公裡,佔全盟國土面積的35.07%,佔全區沙漠總面積的83.04%,是自治區乃至祖國西部生態安全的咽喉和要塞。
為了改善惡劣的生態環境,阿拉善在長期與風沙的博弈中,逐步形成了飛播造林種草、圍欄封育、人工造林種草“三位一體”的防沙治沙生態屏障建設格局。使全盟生態環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然植被得以休養生息。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轉變。
據阿拉善盟林草局局長圖布新介紹,去年阿拉善盟通過防沙治沙“七大戰役”,全年完成林草生態保護建設任務1045萬畝,沙漠鎖邊成效顯著,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今年全盟計劃完成林草生態保護建設任務551.6萬畝,其中河西走廊—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片區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2024—2025年總任務量325.35萬畝、黃河“幾字彎”攻堅戰片區西部荒漠綜合治理項目(二期)2024-2025年總任務量226.3萬畝,項目完成后將對周邊省區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和河套平原起到屏障作用。
“通過多年來防沙治沙綜合治理,與20世紀80年代初相比,全盟森林覆蓋率由2.96%增加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不足15%提高到23.18%,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整體遏制、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圖布新說。
走進位於阿拉善左旗宗別立鎮茫來嘎查的百萬畝梭梭肉蓯蓉基地,登高遠望,茂密的梭梭林鋪向天際,遮住了昔日肆虐的漫漫荒沙。
“種植梭梭嫁接肉蓯蓉可是個好產業,是一條既能致富又能改善生態環境的雙贏路,近年來我們嘎查通過發展沙產業,嘎查農牧民的日子越過越幸福。”茫來嘎查牧民王會軍說。
阿拉善盟在推進防沙治沙綜合治理的生態建設中,緊緊圍繞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目標,把沙漠生態劣勢變為資源優勢,依托梭梭林等豐富的沙生植物資源,向沙漠要綠色、要效益,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肉蓯蓉、鎖陽、沙地葡萄、黑果枸杞等為主的特色沙產業,實現生態治理和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共贏。
過去讓人望而生畏的茫茫大漠,如今已成為沙區農牧民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通過“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農牧戶”的模式,全盟成立各類專業合作社44家,參與沙產業的農牧民約2萬人,沙產業經營性收入佔農牧民純收入的40%左右﹔全盟三分之二的牧戶通過沙產業實現人均年收入3萬到5萬元,部分牧戶年均收入長期保持在20萬元以上,實現了“沙漠增綠、產業增值、企業增效、農牧民增收”的可持續發展。
“今年,我盟將繼續鞏固阿拉善荒漠化綜合治理成果,持續提升三北工程和草原生態修復的建設成效,積極推廣荒漠化治理阿拉善模式,努力將阿拉善打造成為我國北方防沙治沙的示范基地,為筑牢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出阿拉善貢獻。”圖布新說。(記者 劉宏章)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4年中國大兆瓦風電裝備產業發展大會召開
- 3月21日,2024年中國大兆瓦風電裝備產業發展大會在巴彥淖爾市臨河區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知名專家學者、行業龍頭企業代表等70余人,聚焦新能源產業發展現狀、面臨的主要挑戰、發展前景等問題,為內蒙古新能源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助力內蒙古打造新能源產業智能化制造新高地。 本次大會以“開放 合作 發展 共贏”為主題,中國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等專家和相關企業代表,以全局眼光,戰略思維,全球視野,提出許多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綜合性和創新性的真知灼見,為大兆瓦風電裝備發展,加快推進風電產品迭代升級,走深走實綠色低碳發展貢獻出寶貴智慧。…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