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會內會外話民生——

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直通兩會)

本報記者 程聚新 祁嘉潤
2024年03月08日09: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數據來源:政府工作報告
制圖:蔡華偉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發展中穩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引導激勵廣大群眾依靠自己的雙手創造幸福生活。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全國兩會期間,本報記者走進街頭巷尾,請群眾聊聊孩子的撫養教育、年輕人的就業成才、老年人的就醫養老﹔走訪代表委員,傾聽他們關於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真知灼見。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終目的。回望上一年,沉甸甸的民生答卷,傳遞著暖融融的發展溫度。踏上新征程,要進一步把惠民生、暖民心、順民意的工作做到群眾心坎上,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編  者  

 

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需要用心用情呵護。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

目前,全國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近10萬個、托位約480萬個。

【會外鏡頭】遼寧沈陽皇姑區三台子街道,牡丹社區開起“幸福教育課堂”。“社區有孩子的雙職工家庭多,我們在節假日提供全天托管服務,減輕家長育幼負擔。”社區干事馮士珊說,“幸福教育課堂”的師資力量由政府購買服務、學校教育力量下沉和社區志願者構成,針對學齡前兒童增設提升語言表達、肢體協調等方面項目,所有課程免費提供。

【會內聲音】社區積極開展各種公益性課外實踐活動,是實現“幼有所育”的重要抓手。更好實現“幼有所育”,下一步要擴大托育服務有效供給。從健全相關政策體系入手,擴大多方參與、多種方式的服務供給,增加機構托位,提高服務質量﹔同時,統籌考慮區域人口規模結構、托育服務供需和環境區位條件等情況,開展托育機構的選址評估,以提高托位供給精准度和適配度。

——遼寧沈陽市政協主席、黨組書記於學利委員  

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開展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加快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改善農村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持續深化“雙減”,推動學前教育普惠發展,加強縣域普通高中建設。

2023年,全國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5.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為91.8%。

【會外鏡頭】廣西桂林恭城瑤族自治縣,西嶺鎮初級中學語文老師毛漢藩啟動設備,進入“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帶領學生學習《小石潭記》。“城鄉教育均衡發展,讓農村學生在家門口也能上好學。”有38年教齡的毛漢藩說,縣裡開展城鄉學校結對幫扶,隨著教師交流輪崗和“縣管校聘”制度的實施,學校目前擁有22名高級教師,近3年招錄了22名本科畢業教師,師資力量大為加強。

【會內聲音】要補齊農村教育短板,讓孩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要大力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一方面,通過招聘“特崗教師”、定向培養“全科教師”等方式,建設一支“進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村教師隊伍﹔另一方面,要科學制定城鄉學校布局規劃,健全城鄉學校幫扶激勵機制。

——廣西桂林市第十七中學初中部教師覃寶華代表  

教育托起孩子成長成才、人生出彩的夢想之翼。面對人民群眾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需求轉變,要進一步縮小區域、城鄉、校際差距,強化師資建設,提升教育質量。

——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成斌委員  

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

就業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突出就業優先導向,加強財稅、金融等政策對穩就業的支持,加大促就業專項政策力度。落實和完善穩崗返還、專項貸款、就業和社保補貼等政策,加強對就業容量大的行業企業支持。

2023年,城鎮新增就業1244萬人,脫貧人口務工規模超過3300萬。

【會外鏡頭】浙江嘉興嘉善縣,繆家村鄉村文化藝術中心展出的嘉善泥塑、脫胎漆器和箍桶3項非遺項目,吸引了不少游客。中心負責人丁慧煜大學畢業后,到繆家村創業。村裡提供用房,縣裡提供免息貸款,省裡還有技能提升獎補等扶持政策。“我們累計接待體驗者2.8萬多人次、參觀者近4萬人次,帶動47人就業。”丁慧煜說。

【會內聲音】鄉村天地廣闊,年輕人要多把視野投向這裡。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中,農村對大學生非常渴求。農業現代化建設需要懂技術的高素質新農民,鄉村文旅項目運營需要有想法的年輕人。2023年嘉善縣新引進青年大學生超1.5萬人,這幾年來村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多。要持續加大人才政策創新改革力度、健全多元激勵機制、完善就業創業服務,讓年輕人有信心在充滿希望的田野上施展才干。

——浙江嘉興嘉善縣繆家村黨委書記陸榮杰代表  

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著眼推進分級診療,引導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基層,加強縣鄉村醫療服務協同聯動,擴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常見病用藥種類。

2023年末,全國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101.6萬個,其中村衛生室58.3萬個。

【會外鏡頭】江西南昌灣裡管理局羅亭鎮,新建成的上坂村標准化村衛生室裡,4名村醫坐診,觀察室、治療室、藥房等配備齊全。“過去,看個病還要往鎮醫院跑。”患慢性病多年的村民黃全友說,現在在村衛生室就可以定期檢查。村衛生室醫生曹和槐介紹,灣裡管理局衛健辦經常組織鄉村醫生培訓,並和三甲醫院成立醫聯體,遇上疑難雜症可以和專家交流,不僅方便群眾,也提高了鄉村醫生的診治水平。

【會內聲音】國家對基層醫療衛生投入逐年加大,城鄉衛生健康服務能力持續提高。建議加大基層醫療機構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採購資金配套力度,讓基層醫療機構“輕裝上陣”﹔強化醫療資源向鄉村傾斜的導向,逐步提高縣域內醫保基金用於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比例。同時,對在艱苦邊遠地區的鄉村醫生適當增加補助,以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

——江西省婦幼保健院腫瘤科副主任胡小青代表  

加強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城鄉社區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加大農村養老服務補短板力度。加強老年用品和服務供給,大力發展銀發經濟。

2023年末,全國共有養老機構4.1萬個,養老服務床位820.1萬張。

【會外鏡頭】甘肅定西渭源縣元古堆村,老年食堂裡老人們圍桌坐定,香噴噴的飯菜隨即端上來。“在老年食堂一日三餐不用操心,出門就是活動廣場,鍛煉身體也便利。”68歲的楊鳳基說,“村上每年組織一次免費體檢,參加公益崗位還能領錢,買藥住院能報銷一大半。”

【會內聲音】近年來,我國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布局建設養老服務設施,加強兜底性、普惠性養老服務。更好實現“老有所養”,離不開人才支撐。要大力發展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強化從業人員技術技能培訓,健全人才評價和服務質量評估機制,有效提升養老服務人才社會認同度,推動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同發展﹔在財政補貼、稅收優惠等政策支持基礎上,引導鼓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入養老服務領域。

——甘肅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馬東平委員

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和供給,完善商品房相關基礎性制度,滿足居民剛性住房需求和多樣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2023年,全國各類棚戶區改造開工159萬套,基本建成193萬套﹔保障性租賃住房開工建設和籌集213萬套(間)。

【會外鏡頭】福建福州長樂區,濱海雙龍新居保障性住房項目施工現場樁機轟鳴。“項目總套數701套,周邊有醫療、學校、地鐵等配套。”福州市住房保障和房產管理局住房保障處處長溫昌經介紹,這是福州首個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也是全國首批新建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項目之一。

【會內聲音】應持續完善“保障+市場”的住房供應體系,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滿足住房和收入困難群體及普通工薪收入群體剛性住房需求,通過建設商品房滿足城鄉居民改善性住房需求。對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要嚴格項目管理和成本控制,堅持保本微利的原則按需定建。此外,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應優先選址公共交通相對便利區域,更好滿足人民群眾“住有所居”願望。

——福建福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賢德代表  

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統籌防止返貧和低收入人口幫扶政策,把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網織密扎牢。

2023年末,全國共有664萬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3399萬人享受農村最低生活保障。

【會外鏡頭】兩個孩子在上學,丈夫沒有固定工作,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居民王女士查出患有腫瘤,家庭生活壓力陡增。橋西街道社區工作人員得知消息,及時替她申請低保。王女士說:“去年6月開始享受低保,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近年來,烏蘭察布市逐步建成以基本生活救助、專項社會救助、急難社會救助為主體的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申請、審核、審批全流程網絡運行。

【會內聲音】持續增強臨時救助可及性和時效性,不斷織密織牢民生保障網。要把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作為重要抓手,緊緊圍繞監測對象識別、幫扶和退出等環節,夯實幫扶基礎﹔要落實主動發現機制,把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救助保障范圍。要更加注重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堅持開發式幫扶。對有勞動力的監測對象,抓住產業和就業兩個關鍵,促進穩定增收﹔對無勞動力的做好兜底保障,安排幫扶項目,確保每個監測戶至少有一項相對穩定的增收措施。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委副書記、市長奇飛雲代表  

(本報記者郝迎燦、胡婧怡、張雲河、吳丹、顧春、楊顏菲、趙帥杰、付文、翟欽奇參與採寫)

《直通兩會》是本報推出的融合報道欄目,相關新媒體內容歡迎登錄人民網觀看《人民建議直通車》《百秒說·兩會現場》。

《 人民日報 》( 2024年03月08日 02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