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聯動 向“新”而行
——蒙科聚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系列報道一

內蒙古禾文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介紹青海大垚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項目中農產品書院質量監控大數據系統實施成果。
內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科創中心科研人員工作中。
機遇和挑戰,是時代賦予內蒙古科創發展的催化劑,突破科技轉化“最后一公裡”的堵點勢在必行。
蒙科聚科創平台建設以來,一大批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競相在此布局,一批批大科學裝置在這裡高速運轉,一個個重大科研平台,科技創新種子在這裡破土成長。這裡孵化的不僅是企業,還有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以及促進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
如今,站在這方創新熱土上,“沉睡”的科技成果被喚醒,時間演繹著一個個精彩的科創故事。
牽線搭橋 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近日,蒙科聚巴彥淖爾分中心揭牌。至此,蒙科聚科創平台建成13個分中心形成覆蓋全區的工作網絡,牽引全區創新能級不斷躍升。
蒙科聚巴彥淖爾分中心“落地”即迎來“開門紅”。當日,由自治區科技廳和巴彥淖爾市政府主辦,以“科技迎春、成果落地”為主題的蒙科聚巴彥淖爾國家農高區科技成果發布會上,“巴麥13號”國審小麥新品種、內蒙古河套灌區信息化關鍵技術開發與應用、多羔肉羊選育及健康養殖技術集成應用、向日葵盤提取果膠和蛋白質等10項現代農業先進科技成果集中亮相。江南大學多位教授現場路演了“高附加值醫藥中間體和功能化學品的酶法合成”“巴彥淖爾羊絨生產加工現狀分析與展望”等11項先進技術成果,“大規模綠色高效羊皮深加工關鍵技術及產業化示范項目”等5個項目進行集中簽約,合同總額800萬元。
內蒙古“熱帶雨林”式創新生態正加速形成——
蒙科聚科創平台建設啟動以來,注冊用戶已突破1萬個,匯聚各類創新平台、科研機構4472家,創新型企業3443家,集聚1.2萬余名科技人才,入駐共享大型科研儀器設備5534台(套),實現1.3萬項業務“一網通辦”﹔舉辦路演活動180場,成果重點發布會18場,發布高水平成果128項。
創新資源的迅速集聚,讓科技創新成果源源不斷涌現,而項目的精准對接離不開技術經紀人的牽線搭橋。
依托蒙科聚科創平台,一批技術經紀人活躍在高校和市場,他們各有分工卻目標一致:產業鏈研究、招商引資及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內蒙古電子商務促進會政策研究部主任張曉飛是一位技術經紀人。“作為技術經紀人,需要懂技術、懂市場、懂經營、懂財務、懂法務等等。”他說,“一方面,技術經紀人要對接各高校科研成果資源,瞄准有意向轉化且有市場前景的科研成果,幫助科研人員與相關企業進行成果供需對接,促成轉化。另一方面,技術經紀人還要了解市場需求、產業發展的動態,及時高效的與各科研機構研究院所相關人員進行溝通,讓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精准對接。
在張曉飛看來,技術經紀人最大的作用之一是幫助成果持有人“選賽道”。他回憶說,在開展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服務過程中,他偶然結識了青海大垚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交流洽談過程中,了解到他們正在尋找有科研實力的公司,共同開展青海大垚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項目。
張曉飛立刻想到內蒙古禾文科技有限公司,並第一時間讓雙方公司負責人進行了溝通聯絡,最終促成青海大垚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內蒙古禾文科技有限公司達成合作,簽約項目金額達1732萬元。
“我們會繼續加強與技術轉移服務機構間的協作,讓更多科技成果落地生花。”內蒙古禾文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耀表示,作為高新技術企業,除了要在新產品、新技術層面加大研發投入,不斷實現產品創新﹔還要合理利用各方渠道資源,借助蒙科聚科創平台,加上技術經紀人的居間支持,更好地促進高新技術企業成果轉移轉化落地。
通過主動發掘、深度服務,技術經紀人讓眾多優秀科技成果走上了轉化孵化之路,讓科創服務“接地氣”“有溫度”。
截至目前,國家基地及自治區級基地為我區培養技術經紀人(經理人)共計4222人,把服務觸角延伸到全區各盟市科研一線。
隨著蒙科聚科創平台的加快建設,越來越多懂技術、懂轉化、懂市場,善於整合資源的專業人才將成為技術經濟人,加入推動成果轉化的隊伍,探路科技成果市場化。
多向賦能 推動科技創新服務高質量發展
阿拉善的沙產業和沙一樣頗負盛名,“獨一份”“特別特”“好中優”……一系列專屬標簽,鍛造出了享譽市場的阿拉善特色沙產業金字招牌。
當蒙科聚專題發布會走進阿拉善,阿拉善盟易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蓯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沙漠肉蓯蓉有限公司、內蒙古言畫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與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究所、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天津中醫藥大學等高校、科研院所通過產學研合作“產出”的“肉蓯蓉趁鮮加工及應用項目”等5項科研成果,再次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近日,記者走進坐落於“中國肉蓯蓉之鄉”的阿拉善盟阿拉善生態產業科技創業園內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隻見生產加工車間裡工作人員身著潔淨的工作服正在有條不紊地操作著機械,對荒漠肉蓯蓉進行初級清洗、分選等級,另一條生產線則正在加工切片……一件件以荒漠肉蓯蓉為主要原料的蓯蓉膏、蓯蓉酒、蓯蓉茶等產品由此而生。
“這款蓯蓉茶通過生產工藝,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阿拉善荒漠肉蓯蓉的營養成分,入口清香、口感獨特,在市場上很受追捧。”公司創始人張治峰介紹,公司系統規劃和實施荒漠肉蓯蓉標准化產業鏈建設的關鍵技術與標准研究。建立原藥材種植、產地初加工、提取、功能食品生產全過程的生產規范與質控標准。依托自治區“科技興蒙”項目,開展荒漠肉蓯蓉功能性成分及其復配產品安全性研究、產品質量控制和評價研究,建立荒漠肉蓯蓉產品加工全過程營養性、功能性、安全性數據採集、分析、監控數據模型,建立荒漠肉蓯蓉食藥同源產品質量控制、產品生產質量體系、風險管控體系、產品風險監測數據評估體系,形成食藥同源荒漠肉蓯蓉的食品安全評估標准體系。
近年來,內蒙古曼德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施“企業+基地+科研+農牧民合作社”發展模式,已經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種植、科研、加工、產品營銷有序循環的可持續發展產業鏈,讓老百姓有了增收致富的“金飯碗”。
“現在,幾乎能種的地方都種了,外出的人們都回來了,我們的沙漠牧場成了增收致富的香餑餑,搶也搶不上。”阿左旗宗別立鎮芒來嘎查黨支部委員王剛樂得合不攏嘴。
2023年,王剛種植了1.4萬余畝梭梭林,嫁接肉蓯蓉7000畝。他告訴記者,政府給當地農牧民提供了肉蓯蓉嫁接技術,他們通過不斷的學習,探索改進了嫁接技術,讓肉蓯蓉品質逐年提高,每戶肉蓯蓉產業年收益達10萬元。
阿拉善盟科技局科技規劃資源配置與成果轉化科負責人甘霖介紹,為推動沙產業發展,阿拉善盟科技部門依托蒙科聚科創平台,積極建設各類科技創新平台載體7類75家,以企業為主體,以科研院所為支撐,引薦中國科學院各分院所、北京林業大學等科研院所與企業對接,推動院企、校企合作,構建生態沙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格局。
蒙科聚科創平台把科研和市場這兩股勁擰起來、把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手握起來。
對接資源、問計問需、落實服務。春節前夕,鄂爾多斯市烏審旗常務副旗長馬亞棟、烏審旗工科局相關負責人及蒙科聚鄂爾多斯分中心有關人員走進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就煤瀝青基碳纖維項目在遼寧丹東萬通城市燃氣有限責任公司進行考察調研。
“煤炭作為我國主要的能源產品,國內產量巨大,基礎原料優勢明顯﹔同時,由於煤瀝青中含碳量要比石油瀝青中含碳量高,導致終端紡絲產品收率高,且原料價格低廉,直接體現在煤瀝青紡絲的終端產品是石油基終端產品價格的三分之二,市場優勢明顯。現階段,在已經突破煤基高性能紡絲瀝青生產技術難題的先決條件下,紡絲煤基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產業化落地,可以帶動下游百余種行業,產生千億級稅收,提升國內高端制造業的市場份額,提升產品競爭力。”在考察中,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黃湃介紹。
可以預見,“一煤獨大”的鄂爾多斯,將通過科技創新解決經濟發展問題,迎來企業升級、技術轉型發展新高潮。
在蒙科聚科創平台的示范帶動下,創新的“種子”正不斷在內蒙古落地生根,科創的“種苗”在茁壯成長。當下的內蒙古,圍繞重點產業鏈,持續支持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全區創新驅動向“新”而行。(記者 及慶玲)
(本文配圖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