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人民日報看內蒙古

“冰”雕細琢 流光溢彩(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張 鑫 趙梓銘
2024年02月18日09:0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古城內的冰雕。
王曉博攝(人民視覺)

第三十五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雕比賽參賽作品《龍騰盛世》,作者朱軍華。
卜 剛攝(影像中國)

冰雕作品《兵馬俑》。
新華社記者 謝劍飛攝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冰雪大世界。
任廣宇攝(影像中國)

春節期間,“冰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文旅熱度不減。在中央大街、兆麟公園、冰雪大世界等地,美輪美奐的冰雕晶瑩剔透,令游客贊嘆不已,也折射出近些年冰雕藝術發展新成果。為適應人們不斷提高的審美水平和審美需求,冰雕藝術家在創作理念、內容、形式、材料等方面持續創新,進一步強化冰雕的觀賞性、體驗性、互動性,展現自然、藝術與科技交融共生之美。

自然與藝術的和鳴

我國冰雕藝術歷史悠久。據文獻記載,漢代曾出現“積冰為樓”﹔唐代有“每至伏日,取堅冰令工人鏤為鳳獸之形”,將冰雕用於賞玩、饋贈。在民間,冰雕最初的形態是“冰燈”。在冬季寒冷的北方地區,人們常常就地取材,制作冰燈用以照明。后來,一些民眾在春節、元宵節期間也會在家門口擺放冰燈,增添喜慶氛圍。1963年,哈爾濱市兆麟公園舉辦首屆冰燈游園會,雖然展出的冰燈作品造型簡單、品種不多,卻讓人們對古老的民間藝術有了新認識,拉開國內現代冰雕藝術創新發展的序幕。

冰雕藝術之美,美在以自然為媒。多年來,經過一代又一代冰雕藝術家的不懈探索,冰雕藝術在內容、形式等方面均發生巨大變化,不斷刷新人們對自然之冰的認知。過去,受冰塊採集水平限制,創作者大多隻能採用1.6米長、0.8米寬、0.5米厚的整塊冰作為原材料,制作單體冰雕。如今,將大型冰塊分為多個小塊,再進行組合、堆砌、雕刻,成為更多藝術家的選擇。這種創作方式大大擴展了作品體量,使復雜的大型冰建筑和組合式冰雕制作更加便捷。

在題材選擇上,許多創作者積極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汲取養分。像郭兵要《福祿》運用夸張而概括的手法,將傳統裝飾圖案中的蝙蝠紋樣轉化為貼近當代審美趣味的立體形象,流暢而富有張力的曲線刻畫了蝙蝠振翅欲飛的生動情態,表達納福迎祥的美好祈願。權振龍《三星堆》則將三星堆文化的代表性符號如太陽神鳥、青銅面具等組合在一起,以精心布局增強作品的整體感。陽光下,光彩奪目的冰雕折射出古蜀文明的燦爛與神秘。還有一些作品如李向宇《哪吒鬧海》、龐宇《后羿射日》等,均以浪漫主義手法演繹民間神話故事,使冰雕藝術更具文化韻味。

以冰雕詮釋重大主題、反映現實生活,成為不少創作者的藝術自覺。為迎接2025年第九屆亞冬會,哈爾濱市在多處主要路段和旅游打卡點設置了形態各異的主題冰雕,可愛敦實的吉祥物“濱濱”和“妮妮”引來許多游客合影留念。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聚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北疆文化”“冰雪運動”等主題,當地設計制作多件冰雕作品放置於城市公共空間中,為冬季文旅增添一抹亮色。

與文化融合、為旅游賦能,冰雕藝術的火熱,不僅促進了城市形象建設,推動了地域文化交流,更豐富了大眾精神文化生活。

科技與傳統的交響

新技術浪潮氣象萬千。當下,傳統冰雕藝術與科技的不斷融合,改變了冰雕的創作媒介、工具和方式,催生了新的藝術風格與形態,為大眾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冰雪文化體驗。

從天然冰到復合冰,拓展冰建筑形態。傳統冰建筑多由天然冰經切割、砌筑而成。由於天然冰強度較低,冰建筑的造型和建筑規模難免受到限制。近年來,一些團隊研究利用復合冰制作冰建筑。通過在水中按比例增加紙屑、纖維等物質形成的復合冰,強度遠高於天然冰,使打造大跨度冰雪建筑成為可能。

從傳統工具到電動工具,開拓冰雕藝術表達空間。冰雕藝術家在創作中,往往綜合運用多種雕刻技法,包括圓雕、浮雕、鏤空、反雕刻、線雕刻等。要實現多樣藝術效果,離不開雕刻工具的進步。20世紀60年代,國內還沒有專門雕冰的工具,老一輩冰雕藝人一邊制作一邊摸索,慢慢才有了現在常用的幾十種工具。如今,電動工具日益普及,多種直磨機鑽頭可以幫助藝術家實現更多想法。比如,制作不規則造型如浪花、珊瑚、草木時,藝術家不再需要長時間費力打磨,便可達到滿意效果。

從單色到多色,豐富冰雕藝術視覺效果。最初,國內冰雕多採用發白光的日光燈管作為光源,為實現五顏六色的效果,隻能將彩色塑料紙包在燈管上。這樣的燈光略顯刺眼、連續性差,難以充分彰顯冰雕之美。現在,節能LED燈帶逐漸被應用到冰雕展示中。這種燈帶發光均勻、細膩柔和、通透明亮,還可以根據需要調整色度參數。今天的夜間冰雕景觀已遠不止赤橙黃綠青藍紫這七種顏色,將大型冰雕與多彩燈光秀相結合也成為創作新趨勢。通過對燈光色彩的藝術設計,冰雕的觀賞性進一步加強,打造出一方絢麗的冰雪世界。

從單向傳播到雙向互動,增強冰雕藝術體驗感。傳統冰雕作品的呈現方式以靜態展示為主。如今,借助科技媒介,觀眾可以沉浸式感受冰雕藝術魅力。例如,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由冰塊雕制而成的大型鋼琴,呼應著這座音樂之城的文化特色。“琴鍵”內嵌有LED燈帶,並引入寒地低溫數字雷達感應與識別技術,當游客站在“琴鍵”上,其燈光顏色便會發生變化,並奏響美妙音符。

科技的加入,進一步激發冰雕藝術家的想象力與創造力。一些創作者以數字藝術還原冰的質感,創作虛擬冰雕,令人耳目一新。更多創作者持續創新冰雕內容、形式、技法,使冰雕藝術綻放新活力。

交流與互鑒的橋梁

冰雕用材環保、取材簡單、制作方便、形式多樣,既是藝術的創造,也是文化的載體,它喚起人們對大自然的敬畏和對美好生活的期許。在各類冰雕大賽、展覽上,人們通過創作開啟交流對話,增進文化認同。

第三十五屆中國·哈爾濱國際冰雕比賽、第四十三屆全國專業冰雕比賽、第十八屆全國大學生冰雕藝術設計創作大賽……在一場場大型賽事中,國內外冰雕創作者在冰天雪地中同場競技,相互切磋。這些競賽作品完成后,大多就地露天展出。一件件新作既反映出冰雕藝術創作的新面貌、新趨勢,也為大眾了解冰雕藝術打開新窗口。比如,今年舉辦的第四屆全國青年專業冰雕比賽上,金獎作品《魚波龍年》展出后受到不少觀眾的關注和喜愛。同時,人們也對精雕細琢的龍牙、龍須將會融化乃至消失表示惋惜。借由這件作品,更多人開始理解冰雕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隻有在短暫的時間內及時觀賞,才能領略作品最美的狀態。冰雕比賽也是培養冰雪藝術人才的搖籃。在第二十一屆黑龍江省大學生冰雕藝術設計創作大賽、第六屆中國·哈爾濱國際青少年冰雕比賽等賽事中,大中小學生紛紛拿起專業工具戛玉敲冰,為傳承冰雪文化貢獻力量。

冰雕藝術是直觀生動、便於傳播的“語言”,能夠跨越時空展示中國文化、講述中國故事。不久前,在海外開幕的“你好!中國”冰雕彩燈藝術展上,中國冰雕藝術家現場制作了《吉祥龍》《“你好!中國”熊貓》等7組冰雕作品,展示豐富多彩的中國傳統文化,表達對外國友人的新年祝福和到訪中國的真誠邀約。近年來,冰雕作品不斷走出國門,讓中國的冰雪之花在世界多地綻放。比如,汲懷龍等人創作的《盛唐頌歌》,藝術再現唐代歌舞場景,構圖活潑,人物造型富有律動感,展現了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與厚重底蘊。又如,王忠龍《中國畫·話中國》將觀眾帶入清瑩秀澈的中國書房空間。高懸的山水卷軸畫、簡約的明式家具、典雅的文房用品等,在匠心雕琢下盡顯中華美學精神,營造出濃郁人文氛圍,向世界展示中國書房文化之美。在各地舉辦的冰雕藝術展上,人們熱情分享對冰雕的喜愛,加深對不同文化的理解。

冰雪是自然的禮物,冰雕藝術則是文化的使者。夜幕降臨,在燈光的映照下,一件件冰雕流光溢彩、熠熠生輝,講述著新時代的冰雪故事,表達著人們對美好未來的希冀。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18日 08 版)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