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乃日琴給傳統民樂插上現代化翅膀

2024年01月04日08:4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哈勒珍在乃日琴發行新聞發布會上和大家一起演奏。

乃日琴是巴音同樂器匠人們經過近3年的研究和改進,精心打造的一款新型民間樂器。

巴音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學指導學生們練習乃日琴。

哈勒珍將乃日琴雛形托付給了巴音。(資料圖)

哈勒珍指導學生練習乃日琴。

2023年的最后一個夜晚,巴音在“夜耀北疆 跨年青城”——2024呼和浩特電音搖滾狂歡音樂節上演出。(受訪者供圖)

2023年的最后一個夜晚,在“夜耀北疆 跨年青城”——2024呼和浩特電音搖滾狂歡音樂節的舞台上,巴音彈奏起乃日琴,與他的ST樂隊為數萬名觀眾獻上了精彩演出。

乃日琴是一種新型民間樂器,具有中低音的渾厚質感,無論是傳統民樂隊還是現代樂團,它的融入都能使音樂更加飽滿、豐富。而乃日琴誕生與創新的故事,要從兩代人的一段跨越十幾年的琴緣說起。

2010年夏天,哈雅樂團和藍野樂隊的創始人、內蒙古音樂家協會會員巴音受邀擔任一場民歌大賽的音樂評委,比賽現場,一位來自鄂爾多斯市的民間藝人彈奏的樂器令他眼前一亮,樂器所傳來的低沉而渾厚的彈撥聲,給演出增色不少。

在巴音的印象中,這種音色在民樂器裡幾乎沒有,深感好奇的他來到后台詢問樂器來歷。這位民間藝人的名字叫哈勒珍,現為鄂爾多斯短調民歌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她告訴巴音,樂器的名字叫乃日琴,是她自己發明制作的。哈勒珍認為,傳統的民樂齊奏中缺少能夠將其連貫融合的中低音樂器,便嘗試發明了乃日琴,意為“融合的樂器”。

多年來,乃日琴的音色始終縈繞在巴音的腦海中,他一直留意類似的樂器是否會在市面上亮相,但未能如願以償。2021年,巴音在音樂創作中再次回憶起這把琴,並聯系到了哈勒珍。

同年4月,在哈勒珍的家中,巴音終於見到了令他魂牽夢繞的乃日琴。已經年過七旬的哈勒珍把琴交給了巴音:“你把它拿回去,研究一下看看能不能做出來。我做不動了,一切就都交給你了。”

“2006年我發明了乃日琴,音色達到了預期目的。我曾試圖進一步研制推廣這個樂器,但由於多種原因擱置了。”哈勒珍說。

“起初拿到這把手工制作的琴,比較粗糙,琴弦用的是吉他的琴弦,音准難定,還不夠成熟。”巴音下決心對乃日琴進行重新定義和制作。他輾轉於呼和浩特、上海、廣州、湖南等地的多個廠商,從外觀、音色、音樂技術、工藝等方面對乃日琴進行革新。駱駝頭型的琴頭,駱駝拖水壺型的共鳴箱,鼻煙壺一般的音孔,特制的琴弦,能夠滿足不同場合演奏需求的拾音器……歷經近3年時間,打造到第六個版本時,這把琴終於達到了理想效果。

巴音介紹:“我們保留了乃日琴的傳統精髓,將其與現代先進工藝結合。乃日琴的琴頭、共鳴箱等都已做成了固定的生產模具,進入了樂器廠家生產流水線。我們做了100多把琴,聲音基本無差別。”

2023年10月,由文化和旅游部產業發展司指導,中國樂器協會、國家對外文化貿易基地(上海)主辦,發起全國各地新型樂器征集活動,乃日琴在本次活動中榮獲“多彩中國 佳節好物”獎。

2023年12月20日,在呼和浩特市舉行的乃日琴發行新聞發布會現場,哈勒珍蹲跪在舞台旁,用手機記錄下現代音樂人對乃日琴演奏的全新詮釋。她感嘆道:“巴音的努力給了乃日琴新的生命力。相信這個樂器在年輕人的手中會發展得越來越好,讓根植在北疆大地上的優秀文化在新時代活起來、火起來。”

“乃日琴的發明直接運用到了實踐當中,給傳統民樂插上了現代化的翅膀。我們要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好,並且要不斷去創新、去發明。”內蒙古師范大學教授、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楊玉成感觸頗深。

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學的音樂教室,每天下午的興趣課時間,都會有一群學生練習乃日琴的彈唱。哈勒珍和巴音經常到學校裡對同學們進行悉心指導。

該校副校長哈斯巴根介紹:“這學期我們引進了乃日琴樂器興趣課,並挂牌成立了乃日琴傳習教育基地,以多彩課程促‘雙減’,推進北疆文化建設,在守正創新中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文化因傳承而精彩,因創新而美好。北疆文化是歷史的,也是現實的,更是未來的。在傳承與創新中誕生的乃日琴,正在北疆大地上奏出新“聲”活力,煥發無盡光芒。(記者 王磊 李卓 見習記者 馬嫣然 攝影報道)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