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錫林郭勒

烏拉蓋管理區:逐綠而行 奏響天邊草原上的“田園牧歌”

2023年12月21日07:3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水草豐美的烏拉蓋草原。 美景醉游人。

水草豐美的烏拉蓋草原。 美景醉游人。

烏拉蓋草原上培育成功的華西牛群。

烏拉蓋草原上培育成功的華西牛群。

烏拉蓋河蜿蜒逶迤。

烏拉蓋河蜿蜒逶迤。

  錫林郭勒盟烏拉蓋管理區,一座以原生態草原揚名的小城,在672萬畝的豐美草場之上,河流湖泊縱橫流淌、自然資源豐裕富饒,綠色是烏拉蓋最亮眼的顏色,也是最純粹的底色。近年來,烏拉蓋管理區堅定不移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圍繞“五大任務”,加強草原生態保護,推動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肉牛種業發展,生態農牧業的道路越走越寬,“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廣袤草原上得以實現。

  保護治理 “生態家底”越來越殷實

  說到大草原,多數人的眼前都會浮現“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壯美場景,烏拉蓋管理區擁有著保護最為完好的原生態草甸草原,每到盛夏季節,確實有著牛羊滿坡、如詩如畫的醉人風景,然而在美麗的風景背后,同樣存在著因過度放牧、牲畜超載而導致的草場退化風險。近年來,烏拉蓋管理區牢記保護好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實施“草畜平衡”“減羊增牛”“草原生態獎補”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探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新路子,全力推進地區發展規劃向“生態”聚焦。

  優化頂層設計。將50%以上的土地面積劃入生態保護紅線,編制完善基本草原保護利用規劃,研究制定草原征佔用、天然打草場監管、草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工作考核及責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推動草原生態保護建設步入制度化、法治化軌道。落實草原兩項基本制度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機制,99萬畝禁牧區實現“零放牧”,2016年至今已累計發放草原補獎資金2.8億元﹔530萬畝草畜平衡區在春季牧草返青時開展休牧工作,並按照每畝草原1.125元的標准給予牧民補貼,近三年約發放休牧補貼834萬元,一系列舉措切實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帶薪休假”。

  推進生態治理。高標准落實綠色發展指標體系,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圍封轉移、草畜平衡管理等綜合性治理措施,截至目前,累計實施京津風沙源工程圍欄封育30余萬畝,完成退化草原治理修復5萬畝,治理嚴重沙化草地3000畝,治理鹽漬化草地5000畝,並建成固定監測點2處,境內退化、沙化、鹽鹼化草地治理率得到顯著提升。監測顯示,烏拉蓋管理區近5年天然草原平均高度、蓋度、鮮草產量、干草產量分別達到25.12厘米、79.29%、297.17公斤/畝、128.19公斤/畝,居自治區前列,並成為全國國有草場首批試點地區。

  實施“減羊增牛”。隨著經濟發展、市場需求變化,傳統畜牧業以數量為重的生產方式已難以為繼,“減羊增牛”是錫林郭勒盟深入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增加農牧民收入、減輕草原壓力的必然選擇。烏拉蓋管理區緊跟時勢,加快純種肉牛引進擴繁和良種肉牛改良,印發實施《烏拉蓋管理區優質良種肉牛產業發展扶持辦法》《烏拉蓋管理區國有農牧場肉牛產業發展示范創建行動方案》等優惠政策,鼓勵國有農牧場、嘎查村、牧民“減羊增牛”,發展現代化肉牛養殖產業,同時推行“科研機構+基地+牧戶”“公司+合作社+農牧戶”等牧企聯結機制,帶領周邊牧戶發展現代化、科學化、規模化養殖業。近三年來,烏拉蓋管理區優質良種肉牛存欄年均增長17%以上,羊存欄數年均減少8%以上。

  肉牛產業的發展、思想認識的轉變令廣大農牧民開始思考“轉型”之路,養殖戶的生產生活方式及畜牧業結構調整、科學養殖、算賬理財等方面均發生了可喜變化。烏拉蓋牧場牧戶賀城瑋經過學習參觀、算賬對比后,於2018年出售了家中90%的羊,購置了優質能繁母牛30頭,他潛心學習精養細養技術,完善基礎設施設備,科學輪牧放牧,現在牛群的數量已達到119頭,家庭純收入翻了不止一番,草場也得到了有效保護,成為周邊牧戶中畜牧業轉型發展、增收致富的新標杆。

  科學養殖 “現代牧歌”越唱越嘹亮

  養牛成為致富路上的“香餑餑”,但養啥牛、怎麼養同樣是關鍵。在肉牛產業發展的道路上,一件“大事”其實在45年前就已經在烏拉蓋草原上進行著。

  “66萬20號第三次!成交!”2023年7月26日,隨著拍賣槌落下,來自雲南省種畜繁育推廣中心的一頭種公牛在烏拉蓋管理區舉辦的第四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以66萬元競拍成交,成為全場最高價,這頭牛的品種正是經過43年繁育、於2021年在烏拉蓋管理區“誕生”的肉牛新品種——華西牛。

  眾所周知,華西牛是我國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專門化肉牛新品種,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主導培育,1978年,由內蒙古農牧學院擔任技術指導,烏拉蓋多家牧場共同參與的“內蒙古烏拉蓋肉乳兼用型肉牛新品種”研究課題,拉開了華西牛新品種培育最初雜交探索的序幕。2003年,烏拉蓋管理區與中國農科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開展合作,共同培育華西牛肉牛新品種,打破了我國肉牛核心種源嚴重依賴進口的局面。

  華西牛生長速度快、產肉多、繁殖性能好、經濟效益高,生產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率先嘗到“甜頭”的當屬參與新品系選育的當地牧民。烏拉蓋牧場牧民王金強是第一批參與肉牛新品系選育的項目戶,2004年起,在華西牛培育團隊的指導下,王金強堅持少養精養、科學養殖,建立起家庭式冷配站點,不斷提升牛群個體質量,他家的牛犢每頭都有“檔案”,可追溯四代以上完整體系。基因優、質量好,令他家的牛價節節攀升,家庭年純收入超過100萬元,在第四屆全國種公牛拍賣會上,他家的2頭公牛犢分別以30萬元、35萬元的價格成交,令人驚嘆不已,王金強用自己近20年的實踐証明了華西牛有多“牛”。目前,烏拉蓋管理區有華西牛養殖戶433戶,成功打造了華西牛“本土牛人”20多戶,輻射帶動農牧民科學養殖,每頭牛年收益可增加2000元以上。

  自華西牛新品種認定以來,烏拉蓋管理區准確把握政策導向和市場環境,利用天然草場生態優勢,圍繞建設全國重要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大力推進華西牛新品種選育推廣。開展國家肉牛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創新中心建設,研究出台《烏拉蓋管理區肉牛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創建行動方案》,按照一體化管理、差異化指導、特色化經營、規模化發展的思路,提出構建“一心三區多點”的差異化肉牛產業發展格局,即:以華西牛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利用為核心,建立烏拉蓋牧場肉牛育種產業示范區、賀斯格烏拉牧場肉牛育成產業示范區、哈拉蓋圖農牧場肉牛育肥產業示范區,帶動轄區企業和農牧民形成多點發力、多元建設、多級支撐的肉牛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內蒙古色也勒欽畜牧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為烏拉蓋管理區賀斯格烏拉牧場自營企業,該企業以繁育華西牛為養殖基礎,以華西牛種源推廣為銷售主體,通過開展華西牛擴繁胚胎移植項目,不斷擴大華西牛育種群體規模,培育華西牛優質母體。目前,該企業存欄華西牛768頭,成為盟內最大的華西牛繁育基地之一,並於今年成功開展華西牛胚胎移植工作,吸引了天南海北的養殖企業前來購買優質種公牛。同時,通過“公司+基地+農牧民”的模式,常年以低於市場價格15%—20%的銷售價格向本地農牧民提供優質種畜和飼草料,成為廣大牧民養牛路上的“好幫手”。9月,內蒙古色也勒欽畜牧業科技服務有限公司被認定為全國首批、自治區首家華西牛國家核心育種場,對於完善和提高烏拉蓋管理區乃至全國肉牛良繁體系建設水平、提升肉牛品質、推動高端肉牛產業發展均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目前,烏拉蓋管理區本土培育的華西牛整體存欄規模達到3.4萬頭左右,經華西牛育種聯合會和國家肉牛遺傳評估中心登記認証1.1萬余頭,已累計組建核心群22個,擴繁群4個,核心群規模達到0.7萬余頭,其中基礎母牛佔全國總量的60%以上,成為“華西牛”主要育種基地,“華西牛肉”通過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認定為“中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商品”,並核發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証書。

  預計到2025年,烏拉蓋管理區華西牛新品種繁育推廣供應基地建設更加穩固,三個國有農牧場、龍頭企業和農牧民群眾緊密型利益聯結比重達到50%以上,優質華西牛整體存欄突破6.78萬頭,供種能力達到2.21萬頭,畜產品就地加工轉化率達到50%以上。將建成華西牛國家級核心育種場2處,華西牛標准化種公牛站1處,華西牛規模化育肥示范場1處,優質畜產品精深加工生產線1條,完成國家肉牛種質資源保存利用創新中心建設,實現肉牛供種能力、產品轉化能力和科技支撐能力大幅增強,肉牛產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品牌效應全面提升。

  一片好牧場,承載著幸福與底氣﹔一個好畜種,肩負著希望與前景。從“數量戰”到“質量戰”、從“粗放養殖”到“科學管理”,烏拉蓋管理區傳統畜牧業正在向現代精品農牧業穩步轉型,生態綠色發展之路愈發寬廣。烏拉蓋管理區將錨定“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馳而不息、久久為功,不斷推動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融合,在美麗的天邊草原上勾勒出一幅綠色和諧、產業興旺、人民富足的幸福畫卷。(戴薇寧)

  (圖片由烏拉蓋管理區黨工委宣傳部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