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嶺上開遍“石榴紅”

——興安盟全方位打造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升級版”

2023年12月21日07:1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今天,我要為我們廣場舞隊講述‘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1964年2月,龍梅和玉榮兩位小姐妹利用假期時間,自告奮勇為生產隊放牧300多隻羊……”正值寒冬,興安盟扎賚特旗寶力根花嘎查的文化活動室內,數十名各族群眾圍坐一起,認真聆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陣陣掌聲不時傳出,洋溢著濃濃暖意。

  連日來,這支由“平安媽媽”管護隊成員組成的志願服務隊走進各嘎查,為村民開展宣講。她們將歷史事件、楷模事跡、群眾的身邊見聞等與民族團結政策結合起來,將黨的創新理論用鮮活、朴實的語言講述,讓民族團結進步的種子扎根在了農牧民心裡。

  走進嶺上興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情景處處可見。興安盟是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黨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首創之地、實踐之地、成功之地。在這片近6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上,生活著141萬各族群眾。

  近年來,興安盟在連續兩次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盟”殊榮的基礎上,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有形、有感、有效打造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升級版”,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正朝著創建“全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盟”的更高目標邁進。

  堅持聚焦主線——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成效顯著

  “最近身體怎麼樣?”“今年的庭院經濟收入如何?”近日,科右中旗巴彥呼舒鎮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丹楓志願服務隊以拉家常的方式,與脫貧戶、監測戶深入交談,筑牢“防線”、緊盯“紅線”、兜住“底線”,確保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工作有效銜接、穩步推進。

  在推進新時代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過程中,興安盟創造性構建“把牢一條主線、建設四個平台、健全四項機制、打造六支隊伍、實施六大工程”的“14466”工作體系。通過牢牢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主線,建設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踐研究中心、盟旗鄉村四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和實踐創新基地等平台,健全了黨組織帶動、部門行業聯動、社會組織推動和督查考評促動四項機制。

  同時,興安盟打造一支干部隊伍、一支研究員隊伍、一支宣講員隊伍、一支文藝工作者隊伍、一支輔導員隊伍和一支法律志願者隊伍,為興安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實施“固本培元強根基”“立德鑄魂聚人心”“團結奮斗同致富”“保護生態筑屏障”“共建共享促交融”以及“守望相助固北疆”工程在內的六大工程,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具體行動路徑。

  眼下在興安盟,1088個覆蓋盟旗鄉村四級,在冊會員1.3萬余人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會,為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搭建了平台﹔10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基地和23個實踐創新基地,成為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推廣中華文化的重要場所﹔1000余個體現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場景,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更實、流量更足……興安盟打造的多元文化自信新陣地,為提升各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在此基礎上,興安盟還在全區率先實現鄉鎮蘇木全部配備專職統戰委員並進入黨委班子,旗縣市民委主任全部進入同級統戰部領導班子,與自治區黨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共同開展的《內蒙古努力呵護“模范自治區”崇高榮譽研究》課題,成為自治區年度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立興安盟委書記民族工作談話制度,壓實各旗縣市、盟直重點部門黨委(黨組)書記履行民族工作責任,被國家民委肯定並作為典型做法進行推廣。

  堅持發展聯動——

  各民族共同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步伐穩健

  冰雪覆蓋的童話世界阿爾山,來自全國各地的游客紛至沓來,熱鬧非凡。興安盟那達慕大會上,游客與當地農牧民圍著熊熊燃燒的篝火,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畫”出最美同心圓。

  2022年,全國首個域牌形象——“興安嶺上興安盟”破圈傳播,激發了興安盟各族群眾拼搏進取、感恩奮進的信心與決心,樹立起興安盟自信自強、踔厲奮發的良好形象。隨之一系列有聲有色的民族團結活動也在興安大地次第展開。

  今年以來,以“石榴籽同心筑夢”為主題的五項活動在興安大地如火如荼地開展,創新了群眾樂於參與、便於參與的活動載體,覆蓋了萬余場特色活動,各族干部群眾超過百萬人參與。

  盛夏時節,來自全國26個省區市近百家媒體的社長、總編和編輯記者來到興安盟,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興安嶺上興安盟”主題採訪,80余家報社刊發專版,報紙印刷量達600萬份以上,新媒體平台瀏覽量突破2000萬,讓“興安嶺上興安盟”引起國內外更多人的關心關注。

  興安盟全面落實各族青少年交流、各族群眾互嵌式發展、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項計劃”,不斷增強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並精心打造了包括愛國線、團結線、感恩線、奮進線、文明線在內的五條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題的文旅線路,讓各族群眾在獨特的中華文化文旅體驗中凝聚思想共識。

  全區最大的單體日處理4000噸鮮奶項目成功投產﹔全國首個單體百萬千瓦級陸上風電基地建成並投入使用﹔森林覆蓋率和草原植被蓋度分別達到了33.4%和75.4%,高於全區平均水平10%和30%﹔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連續5年位居全區首位﹔糧食產業即將迎來“十四連豐”,畜牧業生產實現“九連穩”……

  如今,以發展促民生,以民生促團結的石榴之花正不斷結出緊實、甘甜的碩果。興安盟使民族團結進步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頻共振,不僅成為全國首批“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試點、國家級現代畜牧業試驗區,更成為了全區唯一同時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盟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的盟市。

  一項項成果、一組組數據,描繪出一幅興安盟經濟社會繁榮發展,各民族和諧共融、守望相助、共同發展的生動畫卷。在這畫卷中,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白晶瑩女士將刺繡產業與非遺傳承、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緊密結合,讓2萬余名各族繡工捧上了“金飯碗”﹔以人才振興為引領實施的“曉景計劃”,培養了1288名鄉村產業發展帶頭人,年經營收入累計達8.64億元,輻射帶動了農牧戶4.18萬戶、8.64萬人﹔興安盟大米產業同樣成績亮眼,其“以平台整合產業、以營銷拉動產能、以品牌提升品質”的發展思路,成功輻射帶動了水稻種植農戶2800戶。

  興安嶺上興安盟,石榴花開別樣紅。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興安盟正以篤行不怠、奮發有為的精神風貌,扭住發展這個“總開關”,把各族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逐一實現。(記者 高敏娜 興安盟融媒體中心記者 陳艷榮)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