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縣官地鎮:活躍的農事讓冬日變得“熱氣騰騰”

“春種、夏管、秋收、冬閑”是過去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而在如今的赤峰市林西縣官地鎮,冬天卻別有一番新意。無論在大棚、在園區、在鄉村,處處熱力升騰,上演著“冬閑”人不閑的鄉村新農事。
村民正在龍頭山村食用菌產業園區務工
大棚裡面致富忙
眼下,天氣逐漸轉冷,而在官地鎮下官地村種植戶李剛家的大棚裡,卻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一株株西紅柿幼苗長勢良好,李剛正忙著梳理秧苗,查看長勢情況。對他來說,早已經沒有冬閑的概念,和往常一樣,賣菜增收才是最重要的事。
說到育苗的經驗,李剛打開了話匣子:“育苗溫度控制十分重要,溫度保持在25度到30度之間,最近天氣比較冷,一般下午3點鐘就得把大棚外邊的棉被放下來,這樣才有利於幼苗生長。”
“這個棚完事啦,我得去筍棚割筍。走,去看看我們的筍,那叫一個長得好。”
跟著李剛的腳步,我們看到溫室大棚裡一株株嫩綠的蘆筍破土而出,長勢喜人。李剛熟練地切斷蘆筍,收割裝筐。他臉上堆滿了笑容:“今年蘆筍價格還不錯,一斤10塊錢左右,今天割完,晚上就能裝車發貨。而且我們的蘆筍都是反季節的,一個冬天就能賣1萬多塊錢。”
官地鎮緊緊圍繞興產業、帶民富的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建設溫室大棚,帶動村民種植新鮮果蔬,將“冬閑”變“冬忙”,既豐富了城鄉居民的“菜籃子”,也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大棚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下官地村黨總支書記王維臣說:“人的想法一變,致富路子就寬。以前冬天閑著沒事干,老百姓們不掙錢還花錢。自從種上大棚后,冬閑變成冬忙了,腰包更鼓了。”
“門口園區”上班忙
在官地鎮龍頭山村食用菌產業基地的發菌棚裡,一排排菌棒擺放整齊,村民們正有序地為菌棒翻堆、刺孔、接菌等作業,為來年菌棒上架種植、豐產增收做足准備。
“農忙時節干地裡活,農閑時節在家門口‘上班’掙錢,每月能多賺2000元,‘門口園區’為咱提供了就業機會,真是太好啦!”龍頭山村民李淑英提起在食用菌產業園區上班的事,一臉幸福。
今年是李淑英在龍頭山村食用菌產業園區干活的第2個年頭。早些年李淑英外出打工,常常無法兼顧家庭。2022年食用菌產業園區建成后,就到園區上班。自入冬以來,她就沒有歇過,雖然忙,但她覺得日子很有盼頭。
採菇、脫袋、打孔,挪棒……食用菌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李淑英都得心應手,已然成了食用菌基地的“多面手”。像李淑英一樣,在龍頭山村食用菌產業園區常年務工的村民有70多名,季節性用工高峰期,務工的人更是高達100余人。
官地鎮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吸引了一批批企業落戶,企業在穩步推進市場經營的同時積極回饋社會,提供就業崗位吸納富余勞動力,不但讓村民們有了穩定的收入,還實現了顧家、掙錢“兩不誤”。
“農忙時上山,農閑時上班,家門口園區不僅為村民們找到了增收的門路,還為企業提供了勞動力保障,真可謂一舉兩得。”龍頭山村黨總支書記郝俊和說。
官地鎮畜牧青儲飼料加工職業技能培訓班
技能培訓“充電”忙
“現在有了技術,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過越有盼頭,真得感謝黨和政府為咱搭建了這麼好的培訓平台,咱得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參加官地鎮畜牧青儲飼料加工職業技能培訓班的上官地村民王勇高興地說。
為了提升轄區內村民就業技能、增加就業籌碼,官地鎮充分利用冬閑時節,舉辦為期7天的畜牧青儲飼料加工職業技能培訓班。培訓採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授課老師手把手教給農民畜牧青儲飼料加工職業技能,讓參訓學員能夠扎實掌握技術。村民們集中精力認真聆聽、深入交流、相互探討,現場學習氣氛十分活躍。
通過免費組織培訓,教授一門手藝﹔搭建學習平台,拓寬致富渠道﹔提供延伸服務,開展后續幫扶……越來越多的群眾通過參加培訓學到一技之長,實現就業、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官地鎮已組織培訓3期,培訓人數達200余人。
天氣漸冷,越來越多的村民走進“草原書屋”忙著“淘寶”。在上官地村草原書屋,村民王波正在翻閱農機方面的書,“自從有了草原書屋,沒事就來看看書,種地心裡更有底了!”
“現在,村裡人打對調、閑聊天的人少了,到書屋借書的人多了,冬閑去書屋‘淘寶’成了我們村的新時尚。”上官地村黨總支書記王文海說。
從“閑”到“忙”,一字之差,變化萬千。溫室大棚,綠色蔬菜鮮翠欲滴,脆嫩蘆筍長勢喜人,農戶喜笑顏開﹔產業園區裡,成為村民們的“主場”,播撒著生活的希望﹔培訓班裡,各種技能精彩紛呈,干貨滿滿……活躍的農事讓冬日變得“熱氣騰騰”。(楊海琴、王麗娜)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