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有所扶 兜牢民生底線

烏海市社會救助工作人員為群眾講解“幸福清單”,讓群眾明明白白了解每筆救助金的發放時間和金額。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過的聾啞女孩王雅妮已成為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的一名教師。(圖片均由自治區民政廳提供)
扶弱濟困,是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美德。做好困難群眾的民生幫扶工作,實現“弱有所扶”,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黨和政府的庄嚴承諾。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高度重視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一個個暖心政策、一項項扎實舉措幫扶困難群眾奔赴美好人生。
全面覆蓋
托起群眾穩穩幸福
“一個月時間,政府就給我們全家解決了醫保、低保等問題,生活有了保障,日子就有奔頭!”近日,村民庄明(化名)逢人就高興地說。
庄明是赤峰市巴林左旗十三敖包鎮海興村人,患有心臟疾病,雙胞胎女兒正在就讀高中,經濟大山壓得他愁眉苦臉。
當地民政部門一個月就給他辦好了低保手續。庄明一家可以享受A類低保,一家四口人每人可以獲得國家低保金5512元,同時還根據他疾病支出情況,給予臨時救助金1.35萬元。
分層分類救助,解民憂暖民心。2022年以來,內蒙古為14.24萬名困難群眾解了燃眉之急,點亮生活希望。
民之所憂,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不斷加大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投入力度,累計下撥中央和自治區財政困難群眾救助補助資金674.6億元,有效保障了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
圍繞兜住兜准兜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底線,內蒙古深入實施基層社會救助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強化工作措施,讓困難群眾生活更溫暖、更幸福。
開啟“兩優”行動,提升救助效率,將71個旗縣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蘇木鄉鎮,向社會公示公開2787部社會救助熱線,全面推行社會救助申請証明事項告知承諾制,達到了辦事材料減少66%、辦理時間減少33%。
開展“惠民生、解民憂、暖民心”困難群眾關愛幫扶八項行動,建立健全靠前宣傳、主動發現困難群眾聯動機制。
2022年至今,內蒙古民政系統主動摸排困難救助對象31萬人次,集中發放“幸福清單”55萬份,讓困難群眾熟悉救助政策、感受黨的溫暖。
一項項民生暖政、一條條民生舉措,將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兜底保障網織得更密、編得更牢,托起群眾穩穩的幸福。
與愛相伴
溫暖守護困境兒童
“我們要永遠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將來回報國家和社會。”11月7日,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的孩子妮妮(化名)用手語表達自己的心聲。
“我們的工作就是用愛撫慰這些缺愛的孩子,讓他們感受社會的溫暖。”內蒙古自治區民政廳兒童福利處一級調研員顧青友說。
近年來,自治區民政廳認真履行孤兒保障、困境兒童關愛和未成年人保護職責,指導全區12家兒童福利機構和80家救助保護機構履行國家兜底監護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責任,密織關愛困境兒童保障網,唱響新時代關愛兒童福利事業的動人樂章。
為了讓孤兒生活更有保障,內蒙古為集中養育的613名孤兒、1132名社會散居孤兒和4570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提高平均基本生活保障標准,分別為每月2210元和1920元,居全國上游。
為了讓更多福利院的孩子健康成長,自治區民政廳積極推動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推行“模擬家庭”模式,通過家庭關愛呵護兒童成長。烏蘭察布市增設“類家庭項目”,讓孤兒感受家庭般的溫暖守護。
呵護困境兒童更需陶冶情操,啟迪心靈。自治區民政廳與上海市民政局推動落實兒童福利領域“滬蒙合作”項目,每年都會帶領福利院兒童參加“滬蒙情深 童看上海”夏令營,接受紅色教育,增長見識﹔節假日,還會為福利院兒童贈送禮物……
內蒙古各級婦聯組織婦聯干部、婦聯執委、網格員、兒童主任、愛心阿姨、巾幗志願者、大學生志願者、五老人員等走訪慰問和結對幫扶留守困境兒童,為困境兒童、留守兒童提供心理疏導、課業輔導、法律咨詢、親情關愛等針對性幫扶。
鄂爾多斯市探索“五社聯動”機制,在252個城鄉社區設立社會工作服務室,推出“心之橋”“護蕾行動”等一批特色社會服務品牌守護困境兒童。烏海市創立“政府主導、學校聯動、社會參與”扶困助學機制,從助學、就業等多角度幫助孤兒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
一系列溫情守護措施,呵護困境兒童茁壯成長,不斷滿足困境兒童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奔赴美好
每位殘疾人都不能少
11月份,冬日暖陽溫柔地鋪洒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的教室裡。聾啞老師王雅妮正在為聾啞學生做按摩教學,學生們學得專注,王雅妮用手語講解得細致。
“我要幫助更多殘疾人掌握技能,讓他們生活有保障,人生更幸福。”王雅妮用手語說。
王雅妮一直珍藏著這樣一張照片:那是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看望在這裡的兒童。見到王雅妮,總書記鼓勵她好好學習、祝她學業有成。
社會各部門也對王雅妮給予了溫暖和關愛。2017年,在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和呼和浩特市兒童福利院的幫助下,王雅妮走進呼和浩特市麗妍美容學校學習美容技能,學成后的王雅妮,又回到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當了一名美容技能課老師。
王雅妮現在教授的學生,與她一樣,都是聾啞人。她說:“我要把社會對我的關愛,回饋給每個殘疾人,讓他們擁有一技之長,實現自身價值。”
一直以來,內蒙古努力保障殘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殘疾人生活品質、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讓廣大殘疾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提升。
家住呼和浩特市人防小區的肢體二級殘疾人王女士,身體不好,行動非常不便,為了確保符合條件的殘疾人都能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當地民政部門工作人員主動上門,幫助王女士辦理了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申請。
為增強關愛殘疾人的政策保障,近5年來,內蒙古殘疾人“兩項補貼”標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惠及33.1萬困難殘疾人和30.6萬重度殘疾人﹔全區37.4萬名符合條件的殘疾人納入城鄉低保、特困人員供養范圍﹔成年無業重度殘疾人可以參照單人戶提出低保申請,民政部門單獨核算其本人收入和財產﹔建立健全殘疾人意外傷害保險代繳政策,實現殘疾人免費享受意外傷害保險全覆蓋﹔為5.2萬戶城鄉困難殘疾人家庭改善住房條件﹔為全區1.6萬名符合條件的0-7歲殘疾兒童提供康復救助,部分盟市擴大了救助年齡段……
一項項政策溫暖有力,不僅為殘疾人緩解了經濟壓力,更增強了他們奔赴幸福生活的信心。
開展殘疾人線上線下招聘、就業援助月等專項活動﹔與企業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搭建全區殘疾人“就業創業”雲客服與“圓夢家園”驛站終端兩大平台﹔著力加強殘疾人就業創業示范(孵化)基地建設…… 一系列促進和扶持殘疾人就業的政策,極大提升殘疾人就業創業能力。
身殘志堅,希望無限。據了解,目前內蒙古全區就業年齡段的持証殘疾人有36.8萬人,已就業殘疾人19萬人,就業率51.6%。2022年,城鎮殘疾人新增就業3195人,農村牧區殘疾人新增就業5095人。
幸福中國,美好人生,在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一個都不能少!(記者 趙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