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供暖季,網友熱議溫暖過冬——
“家裡暖和,心裡熱乎”

![]() |
11月13日,山東省東營市勝利油田熱力分公司組織專業人員對供暖設施進行巡檢。 |
![]() |
11月28日,安徽省滁州市供電公司工作人員在該市南譙區一處熱力站對供暖用電設備進行檢修。 |
![]() |
11月21日,一列滿載電煤的貨運列車奔馳在通(通遼)霍(霍林河)鐵路線上。 |
近期,受寒潮天氣影響,中國多地氣溫驟降,北方地區已全面進入供暖季。冬季供暖涉及千家萬戶,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各地區各部門正全力保障能源安全穩定供應,確保人民群眾溫暖過冬。
在互聯網上,不少網友晒出自家室內溫度,並表示:“今年供暖提前了”“一回家,暖意融融”“家裡暖和,心裡熱乎”。
受災群眾溫暖過冬
今年汛期,京津冀、東北等地出現極端降雨,引發洪澇和地質災害,災后重建牽動人心。這個寒冬,受災群眾住進溫暖的房子了嗎?取暖設備設施維修恢復了嗎?
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住有所居是關鍵。據人民網報道,寒風凜冽、白雪皚皚,環繞黑龍江省尚志市老街基鄉龍王廟村的大泥河、小泥河水面已經結冰。村西頭的趙志山家,白牆藍瓦3間新房拔地而起。推開門,趙志山熱情地招呼記者進屋,臉上帶著入住新家的喜悅:“以前取暖靠火牆、火炕,現在新房用上了地暖,房間裡熱乎乎的。”災后,黑龍江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派出90支隊伍赴尚志市等受災較重地區,完成房屋安全鑒定1.87萬戶。根據災損程度,綜合採取維修加固、翻建新建、借用公房等方式妥善安置受災群眾。經過評估,趙志山家被納入翻建新建范疇。
據新華網報道,今年8月,洪水沖毀了吉林省舒蘭市開原鎮新開村200多間民房。兩個多月后,200余棟新房在地基高、地勢平的區域異地重建。70歲的村民徐中仁打開門,熱情地把記者引進屋。一道門,隔著兩個季節:屋外,寒風刺骨﹔屋內,溫暖如春。徐大娘指著房子滿心歡喜地說:“這房子,杠杠的,三七牆,鋼房梁,水泥立柱,地基強,三層夾膠玻璃,斷橋鋁的窗。”“三七牆”是指外牆體有37厘米厚,保暖性好,冬暖夏涼。
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取暖設備設施需到位。據人民網報道,北京市門頭溝區把確保受災群眾溫暖過冬作為硬任務,取暖工作落實落細到每家每戶,對全區的清潔取暖設備進行入戶巡檢,具備居住條件住戶的設備維修恢復全部完成。
據央視網報道,河北省邢台市、廊坊市等受災嚴重地區,逐項逐戶解決制約群眾溫暖過冬的痛點難點。涿州市組織多輪供熱設備設施巡檢,加強對修復設備的監控,確保供熱網絡安全穩定運行。
據央廣網報道,在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河北省保定市定興縣把按時保供暖作為一場硬仗,成立工作專班,組建搶修隊,出動600余人次對全縣5台燃氣場站及供熱設備、供熱管網開展精細巡檢、設備升級,修復燃氣管線受損天然氣管道145.85公裡,修復受損調壓箱、閥門井等供氣設備設施198個。
能源供應平穩有序
供暖季能源需求攀升,保暖保供進入關鍵期。各地區各部門加大能源供應保障力度,全力以赴迎峰度冬。
保暖保供,能源供應是基礎。據人民網報道,煤炭行業加快釋放優質產能,全力保障冬季用煤需求,充分發揮“壓艙石”作用。與此同時,在採暖季開啟之前,煤電企業加緊推進煤炭儲備工作,為冬季供電供熱攢夠“口糧”。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國煤炭生產供應平穩有序,全國統調電廠存煤超過2億噸。下一步,國家發改委將加強煤炭生產監測調度,推動地方和企業合理安排生產計劃,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努力穩產增產。
據央視網報道,各地主要電廠多措並舉,全力提升能源保障能力,確保冬季能源供應穩定。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的世界在役最大火力發電廠——大唐托克托發電廠,近日剛剛完成兩台60萬千瓦空冷機組供熱改造,實現多模式供熱,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可滿足約20萬戶居民的供熱需求。
據央視新聞客戶端報道,11月初,中國最大儲氣庫——中國石油新疆油田公司呼圖壁儲氣庫啟動今冬供氣。隨著儲氣庫注採井採氣閥門的開啟,600萬立方米天然氣進入管網,奔向千家萬戶。今年,呼圖壁儲氣庫完成注氣儲備任務29.7億立方米,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據中國經濟網報道,國家管網集團加速“全國一張網”織網組網,通過新建主干管道和已建設施擴容“雙管齊下”,消除輸送瓶頸,提升沖峰能力。國家天然氣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項目——天津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外輸管道於近期成功投產,實現與中俄東線等多條天然氣主干管道互聯互通。今冬明春供暖季,進入國家管網集團天然氣管網輸送的資源總量預計將超1000億立方米。
保暖保供,能源運輸至關重要。據中國新聞網報道,隨著氣溫轉寒,電煤運輸需求日漸旺盛。一列列滿載煤炭的重載列車,在大秦鐵路湖東站集結后,一路朝東向港口奔馳。大秦鐵路西起山西省大同市,東至河北省秦皇島市,是中國第一條雙線電氣化重載運煤專線,是“西煤東運”的重要能源通道。為保障電煤運輸,大秦鐵路及時暢通集貨、疏港、運輸各環節堵點,對存煤不足的電廠隨時開行“點對點”直達列車。
能源既要保供,又要穩價。據新華網報道,今年供暖季前,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各旗縣為沒有集中供暖條件的農牧民,提供平均每戶約2噸的平價“暖心煤”,保障群眾溫暖過冬。“‘暖心煤’來得太及時了,到手一噸300元,比市場買便宜近一半兒。”通遼市扎魯特旗巨日合鎮牧民白斯古楞高興地說。目前,通遼市已為25.8萬戶農牧民提供47.5萬噸“暖心煤”。
綠色供暖日益興起
近年來,各地從實際出發,穩步推進供暖方式綠色低碳化。在保障人民群眾溫暖過冬的同時,促進節能降碳、守護清潔環境。
核能供暖迎來新突破。據人民日報客戶端報道,11月25日,中國首個跨地級市核能供熱工程——國家電投“暖核一號”三期核能供熱項目在山東省投運,在為煙台海陽市供暖的同時,將供暖區域延伸至威海乳山市,實現零碳熱源的跨區域互通共享。該工程可覆蓋乳山市主城區630萬平方米,預計可替代原煤消耗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2萬噸。本供暖季,“暖核一號”供暖面積合計達1250萬平方米,可滿足約40萬人口的冬季清潔取暖需求。
“綠電”供暖進入更多家庭。據新華網報道,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烏審旗開發當地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在陶爾廟嘎查建起光伏發電站,把光電源源不斷地送到牧民家裡,幫助牧民使用清潔能源取暖。陶爾廟嘎查牧民敖特根巴雅爾說:“過去,冬季燒鍋爐需要5噸煤炭,屋裡屋外烏煙瘴氣。自從用上光伏發電取暖后,徹底告別了‘燒煤倒灰’的日子,減少了開支,家裡還干淨。”
地熱供暖日益受到青睞。據中國經濟網報道,11月15日,中國石化全面啟動今冬地熱供暖服務,900余座換熱站陸續投入運行。本供暖季,中國石化地熱供暖能力超9500萬平方米,同比增加15%,可為北京市、天津市、陝西省、河南省等11個省市的百萬余戶居民提供清潔供暖服務,年減排二氧化碳約470萬噸。中國石化還通過新能源智慧化生產運維管理平台,將738座地熱余熱站信息化數據接入平台,推動節能降耗、質量提升。
氫能供暖逐步興起。據人民網報道,陝西省今冬啟用首個氫能熱電聯產綜合能源供熱系統,為西安國際港務區2萬余戶居民集中供暖。據介紹,氫能熱電聯產系統由制氫、儲氫、燃料電池發電、電化學儲能及余熱吸收等部分組成,將傳統燃料電池的能源利用效率由40%提升至95%以上,是綠色供暖新探索。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12月01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