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興水惠民潤沃野

2023年11月30日07:1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翻開赤峰地圖,俯瞰萬裡平疇,有一條蜿蜒北上的人工明渠,地處翁牛特旗、鬆山區、敖漢旗三地交界的“金三角”,背依茫茫大漠科爾沁沙地,懷抱蒼蒼碧水老哈河,承擔防汛減災重任,日夜守護11座城鎮220多萬人口、40萬公頃耕地和5條鐵路干線。這裡就是全區最大水庫——內蒙古紅山水庫。

金秋九月,漫步於紅山水庫環湖路,碧水清波,白雲徜徉,湖水吻岸,下游的稻田連成一片,勾畫出了獨具特色的大漠水鄉風光。

飲水思源。新中國成立前,老哈河每當大雨滂沱就洪水漫溢,肆虐兩岸。1958年,當地5萬多民眾歷經7個嚴冬酷暑,扳倒土山,建起大壩,自此,紅山腳下鎖蛟龍,滔滔洪水匯庫面。

“民眾都干勁十足,當時一個攔河大堤夜裡被沖開,就靠著民兵突擊隊員手挽手、肩並肩組成人牆,其他人背著沙袋和石料沖入泥水之中,硬是攔住了決口處的水流。”講起水庫建設時期的故事,參與建設者李雲峰老人仍記憶猶新。

李雲峰回憶說,修建水庫涌現出寧城縣民兵團鋼鐵連和紅色突擊隊、敖漢旗民兵團紅五連等眾多英雄集體和英雄人物,他們的事跡同修建紅山水庫民兵大軍的輝煌業績一道,永遠銘記在赤峰人民心中。

5萬人用無悔青春鐫刻出奮斗的足跡,近60年來,紅山水庫防御了大於2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7次,累計防洪減災和灌溉效益200多億元,為赤峰市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紅山水庫在發揮防洪主作用的同時,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將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可觀的經濟價值。

又是一年豐收季,在水庫下游的萬畝稻田,沉甸甸的谷穗挂滿枝頭,染黃了田野,滿田盡披“黃金甲”,繪就了一幅美麗的秋日畫卷。

“以前村裡人種庄稼靠天吃飯,有了水庫的補給,農民可以種植水稻,再也不用看‘老天的臉色’。”村民孫殿江祖祖輩輩靠種田吃飯,談及種水稻他頗有感觸。

在水庫建成前,水庫上下游一年四季都是風沙飛揚。在灌域的滋養下,昔日茫茫沙地變成了鷗飛魚躍、稻花飄香的“塞上江南”。

“今年紅山水庫下游共種植水稻1.98萬畝,預計稻谷產量1287萬公斤、稻米產量792萬公斤。”烏敦套海鎮鎮長趙建東表示。

如今,翁牛特旗已經成為赤峰市水稻生產核心區域,約佔全市水稻種植面積的83%,是自治區第三大水稻生產旗縣,借“水”行舟,隨著科學種植技術的不斷推廣與應用,水稻產業正逐步成為翁牛特旗農牧業主導產業之一。

“大力發展生態農牧業。推進農畜產品精深加工和綠色有機品牌打造。”這是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中對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殷切期望。翁牛特旗生產的稻米通體圓潤、色澤晶瑩、香糯軟滑、營養豐富,得名“紅山稻”,米粒蒸煮軟硬適中,粘性好,彈性大,外觀油光發亮,口感既肉透又香滑適口。此外,該稻米蛋白質含量高,具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無論從外觀品質、蒸煮食用品質上,還是營養品質上,都堪稱優質稻米,品質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紅山稻”作為當地綠色有機品牌,因品質優良已遠銷國內外。

除了發展水稻產業,近年來翁牛特旗以水為脈,拉長產業鏈,對紅山湖景區、寶門銀沙海開展深度規劃設計,形成了“一龍一鳳串七珠”開發格局,利用水庫得天獨厚的水面資源,力爭將紅山湖景區打造為集生態游憩、文化體驗、運動游樂、休閑度假於一體的5A級景區。

“水庫建成改善了周邊旗縣百姓生存條件,一代又一代水庫人在不斷加強管理,護好這一來之不易工程,讓它繼續為沿岸百姓帶去更多福祉。”內蒙古自治區紅山水庫管理中心黨委書記、局長程延峰表示,一代代人接過“接力棒”,使命光榮、任重道遠。

民工立大志,六月攔山洪,蛟龍鎖山下,碧水連晴空。紅山水庫建設時期的優良傳統,沒有因歲月塵封而失色,沒有因時代變遷而黯淡,正在浸染著翁牛特旗1.2萬平方公裡錦繡大地,在玉龍故裡茁壯生長、枝繁葉茂、生生不息。(記者 肖璐)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