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刺繡:指尖飛花繡融合

刺繡作品《採蜜》。
雙面刺繡作品《花開富貴》。
刺繡作品《仙鶴》。 刺繡作品《百鳥朝鳳》。 刺繡作品《馬到成功》。
提起手工刺繡,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其實,彝、布依、瑤、苗、土家、蒙古、藏等民族,也都有本民族的刺繡。尤其蒙古族刺繡,因其繡品朴實大氣、色調對比濃烈、圖案對稱豐滿、針線平整細膩,具有鮮明的北方民族地域特色,20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
58歲的烏仁其木格作為蒙古族刺繡呼和浩特市級非遺傳承人,在她40多年的刺繡生涯中,在傳承中把南方刺繡技藝融入蒙古族刺繡當中,使蒙古族刺繡有了新發展。
傳統工藝 各具特色
刺繡,又名針繡,俗稱繡花,以繡針引絲、絨、彩線,按照設計的花樣,在絲綢、布帛等織物上刺綴運針,以繡跡構成紋樣或文字,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
古代,刺繡又稱黹、針黹,因多為婦女所作,后故又名女紅。《尚書》載,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繡”,至周代,有“繡繢共職”的記載。
現代,在湖北和湖南,曾經出土了戰國、兩漢的繡品,刺繡水平都很高。唐宋時期的刺繡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繡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宮廷繡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繡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這個時期,先后產生了“四大名繡”,即蘇繡、湘繡、粵繡、蜀繡。此外,還有顧繡、京繡、魯繡、閩繡、汴繡、漢繡和苗繡等,都各具風格,歷久不衰。
“雖然蒙古族刺繡還沒有廣為人知,但是,它在歷史傳承、藝術特征上也具有圖案秀麗、色彩和諧、線條明快、針法活潑、繡工精細等特點。”烏仁其木格說,在蒙古族刺繡中,也能看到漢族、滿族等其他民族刺繡技藝的影子。
《蒙古風俗鑒》中說:“自周、唐以來漢族的織錦緞就已傳入蒙古地區。”明清時期,雲錦織繡快速發展,通過互市貿易等方式,雲錦織繡技藝流傳到北方地區。這些雲錦織繡開闊了當地手工藝人的視野,從而使蒙古族刺繡技藝得到了豐富和發展。
清代,滿族服飾以及各種刺繡小品在蒙古族中廣為流行,當時北京的荷包作坊生產的褡褳、扇袋等精致的織繡小品也傳入了北方地區。
初心不改 繡出大名
“刺繡在蒙古族的衣、食、住、行中很普遍。”烏仁其木格說,自古以來,蒙古族婦女就善於刺繡,蒙古族姑娘從小就和母親學習刺繡,能熟練掌握家中的各種針線活兒。
從七八歲開始,出生在赤峰市巴林右旗的烏仁其木格就主動跟著母親和姥姥學習繡各種荷包、襪底等家用衣物,到了十五六歲,她已經熟練掌握了刺繡技藝,開始繡更繁雜的花鞋、馬海靴等繡品。
18歲,烏仁其木格結婚成家。在婆家,她靠著這份好手藝,閑暇時給鄰裡鄉親們繡袍子、棉襖、煙口袋等,賺來的錢養活著一家人,漸漸在當地出了名。
“我是個閑不住的人,總想在刺繡上面搞出點名堂。1995年,我30歲,經親戚介紹,來到呼和浩特市一家技校學習了裁剪技術,別人學習1年才能畢業,我隻用了3個月就畢業了。”烏仁其木格說,畢業后,她把家人從巴林右旗接到了呼和浩特市,開始創業。
刺繡情結一直深植在烏仁其木格的心中,她想靠著這份好手藝在呼和浩特市生活,更想讓更多的人認識、愛上這門手藝。
那年,烏仁其木格一個人騎著自行車轉遍了呼和浩特市的大街小巷,確定沒有一家刺繡店后,在煙火氣十足的團結小區開設了一家裁縫店,同時兼營刺繡。
“我特意繡了一幅名人肖像,擺在店裡的顯眼處,進進出出的人看見了,總要說一句‘誰繡的,真好。’就這樣,接到了刺繡活兒,一天比一天多,名聲也越來越響。”她說。
2012年,烏仁其木格被特聘為內蒙古師范大學等多所大專院校的客座教授,專門教授學生們刺繡技藝。
2019年,她成為蒙古族刺繡呼和浩特市級非遺傳承人。
深入學習 南北融合
2007年,在蒙古族刺繡技藝中深耕多年的烏仁其木格第一次來到蘇州市購買繡花線,當她走進一家繡花線批發商城時,立刻驚呆了。商城裡的繡花線多達1300種,每種顏色又有深淺之分,僅綠色就分草綠、暗綠、玉綠、青綠、碧綠等十幾種顏色,挂在牆上五顏六色,讓人眼花繚亂。
她一口氣買了1萬多元的繡花線,結賬時,向老板介紹自己是從內蒙古來的繡娘,並問能不能介紹幾個當地的繡娘,她想學習。
“老板很熱情,帶著我去了3個地方,一個是個體刺繡作坊,一個是刺繡小工廠,一個是刺繡培訓學校,這讓我大開眼界,見識到了蘇繡的魅力。”烏仁其木格說,蒙古族刺繡最大的特點是結實耐用,但是沒有顏色過渡,比如繡一片綠葉,蒙古族刺繡隻用一種綠色來表現,而蘇繡會把十多種綠色都用上,顏色間的漸變過渡非常自然和諧,繡出的花兒、鳥兒栩栩如生,活靈活現。
當時,她就下定決心,一定要用心學習蘇繡技藝,創新蒙古族刺繡,讓它不僅結實,還更好看。
從蘇州回來后,烏仁其木格開始嘗試在蒙古族刺繡中融入蘇繡繡法,她每繡出一幅作品,就拍下照片郵給在蘇州結識的刺繡老師,請他們幫忙指點不足之處。
“現在10多年過去了,在老師們的指點下,我的刺繡技藝早已大大提高。”她說。
在烏仁其木格家的牆上,挂著一幅《百鳥朝鳳》刺繡作品,這是她按照清代花鳥畫家沈銓的名畫《百鳥朝鳳圖》歷時半年創作的,也是她融合了南北刺繡技法的得意之作。
這幅作品針法運用的是蒙古族刺繡的針法,顏色配色上運用的是蘇繡技法,共使用了130多種不同顏色的繡花線,僅一片鬆葉,就用了6種綠色,深淺不一綠色的交融,凸顯了鬆葉在光照下的層次感﹔一隻錦雞的頸部羽毛,小米粒大的地方,使用了11種深淺不同的褐色,羽毛的毛絨質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在烏仁其木格的心裡,認為蒙古族刺繡還可以更好。為了實現這個想法,她又開始向刺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學習更精深的繡法。
“我認為蒙古族刺繡隻有在南北繡法結合的基礎上創新,才會具有更旺盛的生命力。”她說。(記者 高瑞鋒)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