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種”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早熟優質玉米育種團隊成員在南繁基地套袋授粉。(資料圖)
高粱育種團隊在敖漢旗開展品種調查。 (資料圖)
大豆科研團隊在鄂倫春旗大楊樹鎮開展“蒙科豆13”品種測產取樣。(資料圖)
“蒙科聚 促創新——科技助力種業振興成果筑牢糧食屏障專題路演活動”現場科研單位與企業簽訂種業成果轉化合作協議。胡紅波 攝
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是把創新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的關鍵環節,更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連日來,記者追隨“科技種”科研成果,來到科研院所與企業供需兩端,探尋“科技種”如何結出“智慧果”。
出政策 搭平台 促轉化
創新政策不僅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時也起到了積極促進效果。
近年來,國家、自治區在促進成果轉化方面出台了許多利好政策,特別是最近自治區農牧廳聯合自治區科技廳、財政廳等有關部門正在起草制定的《關於加強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方案》。
自治區農牧廳二級巡視員吳忠岩介紹:“《關於加強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方案》將加強協同融合,把產學研推擰成一股繩﹔突出市場主體,提升科技成果供需能力﹔強化政策引導,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水平﹔加強機制創新,探索科技成果轉化模式4個方面,加快推進農牧業科技成果轉化。”
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黨組書記孫國權提到,當前,內蒙古各地農牧業科研單位不同程度上存在著對政策的了解運用不充分和落實不平衡等問題。
11月12日,自治區科技廳、自治區農牧廳、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聯合自治區科技創新發展中心、自治區農牧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心、內蒙古蒙科聚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舉辦2023年推進全區農牧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培訓會。
培訓會邀請英泰科管理咨詢(北京)有限公司合伙人張妍、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魯甜、內蒙古沃付集團董事長王智澤分別就“科技成果轉化政策與實務分析”“高價值專利培育賦能成果轉化”“商務溝通及談判技巧”進行專題培訓。
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知識產權)學院副教授魯甜認為,推動內蒙古鄉村振興,需要相關知識產權工作者進行深入的研究,建立以政府為引導,市場需求為導向,項目合作為基礎的產學研一體化的知識產權轉化流程。
參訓人員認為,培訓有利於增強大家的成果轉化意識,對大家熟悉“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服務”的科技成果轉化全流程有很大幫助。
11月9日,自治區政府召開常務會議強調,政府要當好“推手”,發揮“蒙科聚”科創平台聚合作用,把科研和市場這兩股勁擰起來、把科學家和企業家的手握起來,千方百計把人才鏈、資金鏈、創新鏈、產業鏈聚合起來。
自治區科技廳成果管理與轉化處處長金龍介紹,“蒙科聚”創新驅動平台按照“橫向一條鏈、縱向五主干、全區一張網”的總體建設思路,以政策庫、人才庫、供給庫、需求庫四大智庫作為底層的數據支撐,集成了科技研發、資本運作、項目孵化、成果轉化、知識產權保護等功能,完善了研發——轉化——孵化——產業化的科創體系。
連日來,“蒙科聚”平台陸續發布大豆、玉米、馬鈴薯、向日葵、燕麥等優勢特色作物科創成果。
11月13日,“蒙科聚 促創新”——科技助力種業振興,成果筑牢糧食屏障專題路演活動在呼和浩特創新中心舉辦。
前來參加活動的鄔雪瑞是巴彥淖爾市農牧業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她深有感觸地說:“平台的搭建,有益於我們成果更快地推廣。”
活動中,赤峰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與內蒙古景琪種子科技有限公司、內蒙古農牧業科學院與鄂爾多斯市滿世通科技種業有限責任公司、呼倫貝爾市中農種業有限公司分別圍繞高粱、玉米等新品種生產經營開展進一步合作,簽訂了成果轉化合作協議,簽約轉化總金額100萬元。
“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科研團隊選育出的玉米新品種‘內單368’,屬於中早熟品種,具有高產、穩產等特點。”鄂爾多斯市滿世通科技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張滿貴對新品種的產量潛力充滿期待。
這意味著,企業有了更蓬勃的生命力。
這也是內蒙古聚焦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架起促進科技創新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橋梁的一個實例。
“蒙科聚”平台用市場化專業化機制,向相關企業推薦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科技含量高、創新能力強、商業模式新、市場前景好,且與種業緊密結合的關鍵技術和科技成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進程,促進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建團隊 育好種 謀轉型
大豆原產於我國,已有五千多年栽培歷史。近年來,大豆的需求量不斷增加,供需矛盾突出。作為內蒙古主要的糧油作物,2022年種植面積達1833.1萬畝,總產量250.5萬噸,其中呼倫貝爾的貢獻率佔73%以上。
這樣傲人的成績,離不開科技創新。
2013年,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大豆科研團隊被自治區批准為“內蒙古自治區大豆新品種培育創新人才團隊”。10年來,審定育成大豆品種數量佔全區一半以上,居全區之首。2022年,團隊選育的“蒙豆1137”入選國家主導糧油品種。今年,選育的“登科5號”列入2023年國家農作物推廣骨干品種。“蒙豆”系列、“登科”系列大豆新品種累計推廣面積4500萬畝,增加農民收入24億元。
此外,今年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獲批呼倫貝爾市首家自治區級創新平台內蒙古自治區大豆產業技術創新中心。
為了進一步推進內蒙古大豆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呼倫貝爾市農牧科學研究所聯合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東北農業大學、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等區內外科研院所、企業、園區等18家單位,以大豆產業關鍵技術研發為核心,圍繞大豆種質資源收集與開發利用,大豆高產、優質、抗病等關鍵技術創新等內容開展科研和聯合技術攻關。
在自治區大豆科研戰線上還有一支優秀的團隊,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大豆增產增效技術創新人才團隊”,該團隊累計育成審定大豆新品種17個,其中高油品種9個,高蛋白品種1個,7個品種實現成果轉移轉化,制定發布地方標准7項,新品種新技術累計推廣應用1000多萬畝,獲省部級科技獎勵3項,為自治區大豆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團隊歷經10多年,通過冬季南繁及北方室內加代育種等技術,成功育成‘蒙科豆13’早熟高產大豆新品種,今年通過自治區審定。多年品種試驗中平均畝產可達183.4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6.4%,具有產量高、品質優、抗逆性強、抗倒伏耐密植等特性。”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大豆科研團隊負責人李強研究員介紹。
今年,“蒙科豆13”在呼倫貝爾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鄂倫春旗展示示范,看禾選種平台平均畝產達200公斤以上,深受老百姓喜愛。“我種植了100畝‘蒙科豆13’,畝產達210公斤,與我種的其它品種相比,每畝增產近50公斤,而且粒大、蛋白高,特別好賣。”莫力達瓦旗漢古爾河鎮朝陽村沃田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種植戶付曉峰對“蒙科豆13”贊不絕口。
依靠科技的力量,內蒙古農業轉型發展穩步推進,企業活力不斷增強,農民收入不斷增加,鄉村振興“芯”動能越來越有力。(記者 及慶玲)
(本文配圖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