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杭錦后旗:產地環境淨化引領農業綠色發展

2023年11月28日07:2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望著干干淨淨的農田,王海軍面帶喜色地說:“現在種地簡直太省事了,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秋收后的秸稈和農膜不用自己處理,有專門的經紀人上門清理。你看我這些農田多干淨,現在就等著開春生產了!”

王海軍是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蒙海鎮柴腦包村村民,今年種了123畝地,主要種植玉米、葵花、小麥、青椒等農作物。說起產地環境淨化提質增效的事,他贊不絕口:“‘四控兩化’實施以來,既降低了種植成本,又提升了地力,農產品產量與質量都得到很大提升。”

杭錦后旗引進了以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牽頭的“四級聯創團隊”,以“三不兩零一全”(耕地數量不減少、耕地質量不降低、地下水不超採,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秸稈、畜禽糞污、農膜等農業廢棄物全利用)為目標,主攻“綠色生態”,推進“四控兩化”(控肥、控藥、控膜、控水,畜禽糞污資源化、秸稈資源化)行動,強化全要素系統治理,以產地環境淨化推動農業提質增效,探索出一條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並成功入選2023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記者走進內蒙古杭龍生物質熱電有限公司看到,偌大的廣場上堆滿了農林廢棄物。“公司每年焚燒30萬噸農林廢棄物,年發電2.1億度。”公司總經理李懷慶拿起一根纏滿農膜的玉米秸稈說,“農膜和秸稈混合在一起時,如果把秸稈加工成飼料,牲畜誤食了混有殘膜的飼料,就會造成腸胃消化功能不良,嚴重時會引起牲畜死亡,所以隻能焚燒處理。”“凡是能利用的秸稈、畜禽糞污和農膜,通過粉碎還田、制成飼料和有機肥、制成新農膜和滴灌帶實現再利用,焚燒后的草木灰還可以再次還田,實現資源循環與增綠增收。”杭錦后旗現代農業發展中心主任李杰介紹。

據悉,杭錦后旗持續開展高標准農田灌排工程建設,推進工程節水源頭減量,90多萬畝農田推廣應用智能式、直引式、移動式引黃直濾滴灌及井黃雙灌等水肥一體化技術,有序實施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和優勢農作物輪作倒茬,實行河湖長制,推進管理節水終端減量,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逐年提高﹔優化肥料結構與氮磷鉀配比,建設20個“固體配肥站”“液體加肥站”,加快推廣緩釋控、水溶性等新型肥料,推行機械施肥、種肥同播、水肥一體等技術,實現“菜單式”精准施肥,實施農作物秸稈還田、麥后復種綠肥還田,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等措施,創建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鼓勵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減量。

此外,該旗推行農藥購買實名制,限用農藥定點經營制,農藥市場“黑名單”制,進行“一瓶一碼”管理,建立了“杭錦后旗農產品質量安全智慧雲平台”,形成農畜產品全程安全生產監管大數據庫,與農藥經營許可証、“兩品一標”認証、“天賦河套”品牌授權挂鉤管理,實現農藥全程可追溯﹔扶持病虫草害防治專業化服務組織進行統防統治,應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蜜蜂授粉等綠色防控技術減量。

“‘四控兩化’后,產地環境更淨,產業化程度更強、農產品質量與農業生產效益更高了。”李杰說,“其中,化肥、農藥利用率實現負增長,秸稈與糞污利用率分別達到91.06%和93.19%,農膜回收率達到85.55%,耕地地力明顯提升﹔健全企農利益聯結機制,使90%以上的產業鑲嵌在農業生產上,年檢測各類農畜產品7000余個,合格率達到了99.6%,全旗糧食總產量48.74萬噸,年均遞增2.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7年的16569元增至2022年的25367元,年均遞增16.66%。”

平疇沃野,因綠而興。近年來,杭錦后旗先后榮獲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和全國農業技術集成創新基地、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國家科技進步先進旗、全國畜牧大縣、全國農業科技現代化先行縣、全國糧食綠色高效高產創建示范旗等多項榮譽。(記者 薛來)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