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精神沃土 澆灌文明之花

俯瞰通遼主城區遼河公園。王金 攝
街心公園成為市民休閑打卡地。
科左后旗開展“活力健步走 綠色低碳行”文明實踐活動,宣傳節能減排、低碳出行的環保理念。朝魯門 攝
通遼市鄉風文明案例故事匯展演活動走進庫倫旗。
通遼市道德模范典型事跡進校園宣講活動。
庫倫旗退役軍人志願服務隊清理街道積雪。
開魯縣果樹栽培技術專家宋福林為年輕技術人員示范講解果樹整形修剪技術。 劉源豐 攝
文明,是一座城市彈奏出的最動人的樂章,是一座城市的幸福底色。
近年來,通遼市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扎實開展各類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市民提高思想認識,凝聚社會正能量,倡導時代新風尚,推進文明城市建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養。以文明寫意之美、和諧妙筆之功,推動文明通遼煥發生機活力。
如今的通遼市,從條條大路的通順和暢,到背街裡巷的安逸和諧﹔從翩翩起舞的熱鬧廣場,到推門見綠的“口袋公園”﹔從公交車上的謙和禮讓,到暴風雪中的搭手相助﹔從“如果有困難,可以免費領餐”的餐飲小店,到義不容辭救人於危難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一幕幕文明景象,看得見、摸得著的進步和變化,都來自於持續推動文明創建與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同頻共振。
文明創建 民心工程惠萬家
“散步走累了,咱就在這歇個腿兒,樹木多,廊架美,讓人賞心悅目。”市民李女士經常領著4歲的女兒散步,溜達到位於開發區二道河大街與門達路交會處名為“綴園”的“口袋公園”,被這裡的環境和設施吸引,坐下來休息。公園裡,人們在下棋、打拳,也成為美景的一部分。文明創建,是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惠澤千家萬戶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為全面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景觀,通遼市深挖城市閑置土地,見縫插針為市民提供很多這樣休閑游憩的戶外空間。
去年以來,通遼市實施城市路網完善、排水防澇能力提升、生態綠化提質等市政基礎設施項目72個,新改建供熱管網104公裡,建成“口袋公園”及小微綠地100處,使更多群眾享受到推窗見景、出門入園的“微幸福”。啟動實施中心城區新增學位三年攻堅行動,全市新增學位1705個、園位2190個、嬰幼兒托位2251個。改造老舊小區127個、棚戶區1270戶,籌建保障性租賃住房369套,公租房政策惠及2.7萬戶住房困難群眾。這每一項實實在在的文明創建舉措,都在努力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
精細管理
繡出城市文明花
美好家園,共建共享。近日,鐵路街道民主橋社區的志願者集中對15個小區的住宅、樓道、街路進行衛生清理,重點清理居民樓內外亂堆亂放的垃圾、樓道小廣告等。每到一處,他們還發放文明宣傳手冊,引導居民自覺愛護環境衛生,共同維護小區形象。民主橋社區主任孔萌萌說:“我們社區在做好文明創建工作的同時,創新工作機制,為咱們轄區的百姓提供一個優美的居住環境,同時也倡導他們提高文明素質。”近年來,通遼市著力提升社區公共設施、環境秩序、公共服務和氛圍營造,持續開展“守望相助好鄰居”等活動,營造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友善互助人際關系。截至目前,已創建市級以上文明社區107個。
文明創建無小事,通遼市堅持把順應群眾對優良秩序和優質服務的新期待作為深化創建的著力點,加快提高城市管理智慧化、精細化水平。構建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建成智慧城市“城市大腦”,初步實現城市管理“一屏盡覽、一網統管、一網通辦”。實施中心城區市政園林管護市場化、環衛保潔一體化改革,實現全市1167個無物業小區物業管理全覆蓋。系統整治交通擁堵、停車困難、噪音擾民等城市頑疾,緊盯背街小巷、老舊小區、城鄉接合部等關鍵部位,整治環境臟亂差問題。聚焦市場主體和人民群眾關切,接續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年、爭優年行動,實措實舉便民惠民,推動文明創建成果全民共享。
移風易俗
激活鄉村末梢神經
“全體村民注意了,今晚在小劇團排練節目,大家有時間就來看!”在通遼市奈曼旗義隆永鎮西地村,村部的廣播常常這樣響起。小劇團裡,演員就是農忙時種地、農閑時演戲的鄉親。《村主任收禮》《都是彩禮惹的禍》等一批批貼近村民生活倡導文明新風的劇目被不斷推出。“我們的每一個節目,村民都是第一‘審看人’,每次排練都會有鄉親們在邊上給我們指導。”劇團副團長、西地村黨支部書記田偉說,小劇團把真人真事改編成節目,還會請當事人做主角,警醒了自己,也教育了鄉親。
在庫倫旗庫倫鎮固日班白嘎查的“文明團結超市”,文明行動的積分可以換取物質獎勵。“鍋碗瓢盆、米面糧油、洗化用品,應有盡有,都可以用積分換。”村民們說。積分是通過做好事、講衛生、參加村裡公益活動等掙來的。“得到這個積分很光榮,主要是覺得做正能量的事能得到認可。”村民包德森說。如今,通遼市已建設“文明團結超市”155個,這些小小超市大大增強了群眾積極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為鄉風文明積蓄了能量。
移風易俗,村約先行。從村務公開到黨員管理,從征地補償到低保評定,從環境衛生整治到醫療保障,小小“村規民約”約出文明鄉村新氣象。據了解,目前通遼市2103個嘎查村已全部將移風易俗納入村規民約。與此同時,村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如雨后春筍涌現,多維度推動移風易俗。2023年9月23日,通遼市承辦了“內蒙古自治區農村牧區移風易俗故事匯”,親歷者親演、親演者親述、親述者親評,一個個富有成效的經驗做法被娓娓道來,深深吸引了現場來自全區各地的代表觀眾,也贏得了陣陣掌聲。
開展移風易俗系列活動,激發了文明村鎮創建的內生動力,截至目前,通遼市已打造“板凳議事會”“集體過大年”“百元村”“老孫話文明”等移風易俗品牌,10個案例入選《內蒙古自治區移風易俗典型案例》,創建市級以上文明村鎮680個。
選樹典型
營造崇德向善社會氛圍
近年來,通遼市加強和改進典型選樹工作,變隨機發現為主動挖掘,在全市分層次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選樹活動,為推薦全國道德模范奠定堅實基礎。在縱向上,建立市、縣、鄉、村四級常態聯動選樹的工作機制,堅持群眾評、評群眾,通過分類建立線索資料庫方式發現挖掘凡人善舉、身邊好人﹔堅持嚴把關、把嚴關,通過各地各部門推薦、相關部門把關,層層選樹通遼楷模、道德模范。在橫向上,建立聯動機制,會同稅務、退役軍人、科協等部門開展最美稅務人、最美退役軍人、最美科技工作者等推選宣傳,推動各部門各行業選樹行業標兵、先進人物,並將其作為通遼楷模、道德模范的重要來源。截至目前,全市有8人入選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55人入選自治區道德模范及提名獎,16人入選中國好人榜,93人1個集體入選內蒙古好人榜。
為禮遇身邊好人,讓正能量充盈整個社會,通遼市堅持物質獎勵和精神激勵相結合,常態化幫扶生活遇到困難的先進典型,每年春節前市級財政向生活困難的模范典型發放幫扶資金,連續7年共發放幫扶資金70萬元,各旗縣市區共慰問生活遇到困難的模范典型300余人。舉辦全市重大節慶、慶典紀念活動時,邀請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及文明家庭代表出席、觀摩,制作道德模范展覽和公益廣告,為先進模范典型制作專屬郵票。各項幫扶禮遇舉措落實落細,營造了德者有得、好人好報的濃厚氛圍,使一個又一個模范典型層出不窮,一段又一段感人佳話廣為流傳。
一個典型感動一座城市,一位好人帶動一批好人。通遼市組建一批以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名字命名的公益組織,如“明德志願服務隊”“愛林工作室”“祝寶安正能量工作室”等。其中,東郊街道2015年7月1日成立的“明德志願服務隊”,現有志願者13000余人,志願者常年活躍在街道社區,充分彰顯了道德模范的感召力。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如今的通遼市,“好人效應”逐漸顯現。好人故事走進大眾視野,先進典型由“盆景”變成“風景”,營造了見賢思齊、崇德向善的濃厚社會氛圍,為該市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凝聚起強大精神力量。
“三個有效”
推動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通遼市積極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工作,聚焦“三個有效”,持續推動文明之花競相綻放。
聚焦“有效覆蓋”,實現宣傳陣地布新局。近年來,通遼市認真落實“市級抓推進、縣級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堅持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由試點探索轉為全面展開、由試點旗縣市區向全市范圍的縣級行政區全覆蓋。按照資源整合到位、體制機制健全、服務群眾精准“三項要求”和有場所、有隊伍、有活動、有項目、有機制“五有標准”,實施旗縣市區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鎮蘇木(街道)12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村嘎查(社區)242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標准化建設工程,實現100%覆蓋率和達標率。
聚焦“有效整合”,打造文明實踐朋友圈。“從春耕到秋收,‘鄉村振興 三農夜校’陶杰老師的玉米種植直播課場場粉絲過萬,每月一場直播小課堂實現了助農大豐收!”科左中旗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中心主任包跟兄介紹說。
“鄉村振興 三農夜校”項目是通遼市有效整合資源的一個典型案例,該項目通過招募理論宣講、農牧業技術、法律法規、鄉風文明等方面宣講志願者,開設線上線下課堂,開展理論政策、技術技能、法律法規、文明新風等培訓宣講,受到農牧民群眾的一致歡迎。
聚焦“有效對需”,推動服務群眾零距離。群眾在哪裡,文明實踐就延伸到哪裡﹔群眾需求在哪裡,志願服務就在哪裡。在通遼市,有4850支各類志願服務隊伍23.7萬名志願者長期活躍在基層一線,用行動踐行著“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每月初制定當月活動計劃,指導各志願服務隊按照每月不低於2場次標准開展志願服務活動﹔各志願服務組織努力培育打造務實管用的志願服務項目,推動志願服務項目精准化、常態化、便利化、品牌化。
2022年至今,通遼市共策劃文明實踐項目417個,品牌化推進“老孫話文明”“光影鑄魂”“黨員額吉”等普惠性、特惠性、互惠性重點項目123個。全市累計開展“我幫你”系列志願服務活動1.93萬余場次,通過自治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大數據管理平台和線下點派單7.98萬余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1.65萬余個。(何春紅、任佔斌、劉曉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內蒙古開展青少年殘疾人運動員選拔工作
- 為進一步推動自治區殘疾人競技體育發展,加強殘疾人運動員后備力量和人才隊伍建設,今年以來,自治區殘聯聯合自治區教育廳、自治區體育局深入各盟市選拔青少年殘疾人運動員,著力建立項目分布科學、年齡結構合理、新老銜接順暢的優秀運動員梯隊。 “今年,我們赴興安盟、通遼市、赤峰市和呼倫貝爾市等地開展了青少年殘疾人運動員選拔工作,主要為田徑、舉重、冰雪、乒乓球、羽毛球、盲人柔道等項目選拔后備人才,共對300余名殘疾青少年進行了選拔測試,通過體能測試等環節對殘疾人的身體素質進行細致了解,將有運動潛力的殘疾人登記在冊,並就殘疾人專項訓練、科學運動等方面進行了專業指導,初步達成培訓意向105人,通過選拔的運動員將有機會參加自治區組織的統一試訓,備戰2025年全國殘疾人運動會。…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