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寧戰役:沖鋒號激揚新時代
——紅色文化系列報道之六

集寧,北近邊陲,南接雁北,西聯呼包,東通京張,是溝通內蒙古與華北各地的樞紐,控制長城內外的門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就是軍事重鎮,兵家必爭之要沖。
70多年前發生的集寧戰役,不僅是國共大決戰前夜的演練,也給解放戰爭提供了非常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成為綏遠戰役、遼沈戰役、平津戰役等大決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本書與一座城
9月28日,一場關於集寧戰役的重要會議在北京烏蘭察布大廈舉行。
參加會議的有:軍事科學出版社的有關負責人,軍史專家和《集寧戰役·修訂版》作者任致中,集寧戰役的參戰將士后人賀曉明(賀龍之女)、李力清(李井泉之女)、姚普明(姚喆之子)等30多人。
此次會議是由內蒙古紅色文化傳承發展基金會和烏蘭察布市紅色文化研究會發起的,與會者是為《集寧戰役·修訂版》新書發布而來。
集寧與集寧戰役,再次被人們關注。
關於集寧戰役的書籍及史料普遍認為集寧戰役包括1946年1月、1946年9月、1948年9月發生在集寧以及以集寧為中心的周邊地區的三次戰役。而《集寧戰役·修訂版》卻將之前的三次戰役改為四次——1945年10月爆發的綏遠戰役之綏東作戰,1946年1月的集寧爭奪戰,1946年9月的大同集寧戰役,1948年9月的察綏戰役之首戰集寧。
以上戰役,為了表述方便,史學界統稱其為集寧戰役。
任致中向記者解釋了從三次戰役改為四次戰役的原因。他說:“2009年版的《集寧戰役》遺漏了非常重要的1945年10月的綏遠戰役之綏東作戰。綏遠戰役是中共中央軍委和毛澤東主席親自決定發動的一次事關全局的戰役。而以集寧為中心的綏東作戰,又是綏遠戰役打得最精彩的部分,殲敵5000多人(56天的綏遠戰役殲敵12000人),給國民黨軍以沉重打擊,而且解放了綏東地區,切斷了綏遠之敵與山西之敵的聯系,粉碎了他們進攻張家口、控制平綏路、奪取察綏兩省的企圖,創造了發動綏東、雁北地區近百萬群眾的有利條件。此次修改,在內容上更加准確和完整。”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著名軍史專家溫瑞茂對該書的審讀意見是:“該書史料准確,觀點正確,為研究解放軍在集寧地區的作戰提供了有價值的史料,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見解,對推動我軍軍戰史研究有裨益。”
一座山與一場勝利
初冬時節,站在老虎山上,視野越發開闊——北面山腳下是東西走向的沙河、南北走向的光明街,東面是開闊的居民區,南面是白泉山,西面是老虎山和臥龍山之間的開闊地。
老虎山,位於集寧區,面積7平方公裡,海拔1447.5米,西望臥龍山,北飲霸王河,因山形如猛虎靜臥而得名。解放戰爭時期,老虎山因地勢險要,能俯視全城,幾乎每一場發生在集寧的戰斗,都與這裡密切相關。
集寧戰役老虎山遺址就位於老虎山上,是集寧戰役三個制高點中最重要的一個陣地。集寧戰役老虎山遺址現存戰役指揮部(洞)和戰壕,集寧戰役指揮部(洞)遺址位於老虎山西北坡,距地面10米,洞內高3米,寬2.8米,進深20米。戰壕遺址環繞老虎山山腰開鑿,寬2米,深1.5米,周長約4千米。
綏蒙軍區司令員姚喆、政委高克林曾在此指揮集寧戰役。
楊植霖曾為老虎山戰地題詩:“逐浪匪軍犯虎頭,指揮若定勝奸謀。將軍不讓殘賊遁,戰士風威傲九州。”
烽煙雖已遠去,歷史仍需銘記。
——1945年10月,綏遠戰役之綏東作戰打響,綏遠戰役分綏東作戰和會攻歸綏兩期實施。前期從10月18日開始,包括綏東地區隆盛庄爭奪戰、收復集寧戰和卓資山阻擊戰;后期包括我軍圍攻歸綏、包頭的戰役。
——1946年1月,打響集寧爭奪戰,綏蒙軍區姚喆司令員率晉綏軍區第27團從卓資山回援集寧,綏蒙軍區騎兵旅從陶林馳援集寧,晉察冀軍區冀晉縱隊馬龍部陳坊仁部,也從豐鎮、遇駕山等地北上集寧參加戰斗。
——1946年9月,大同、集寧戰役之集寧作戰展開,是我軍與傅作義增援部隊之間在集寧發生的一次戰役。
——1948年9月,察綏戰役首戰集寧,完成了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關於“拉住傅作義主力, 不使出關”的戰略任務,解放了集寧和綏東廣大地區,攻佔了包頭,包圍了歸綏,使坐鎮北平的“剿總”總司令傅作義大為震驚,就連遠在南京的蔣介石也倍感吃驚。美國聯合通訊社(美聯社)驚呼: 這是一個“絞殺性的進攻”。
集寧戰役,沉重打擊了國民黨軍的有生力量,粉碎了其進攻張家口、控制平綏路、奪取察綏兩省的企圖﹔捍衛了根據地軍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果,爭取了我黨政治談判的有利地位﹔拖住了傅作義的幾十萬部隊,使其不能東出山海關,有力地保証了我軍遼沈決戰的勝利﹔解放了綏東、綏南廣大地區,為綏遠的和平解放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一段歷史與一座“富礦”
青山不言,大地不語。70年前的集寧戰役,如今在烏蘭察布市依舊是可觸可感,沖鋒號角猶在耳邊。
位於集寧城市中央、白泉山上的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佔地面積15.5萬平方米,以集寧戰役紀念館為主展區,涵蓋勝利廣場、紀念廣場、集寧戰役指揮部舊址、地道遺址等21處參觀體驗景點,是國家級烈士紀念設施、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年均接待游客量突破50萬人次。
1960年,為紀念集寧戰役中犧牲的革命烈士,集寧市人民政府在老虎山頂紀念廣場中央建立了烈士紀念碑。近年來又建造了紀念賀龍、聶榮臻等參加集寧戰役的將帥的紀念廣場。
任致中說:“我們這一代人,對發生集寧戰役的這片土地一直心懷敬意。我們對集寧戰役的故事挖掘還不深,表現還不夠。”他表示,要以科學、求實的精神和真摯的情感,通過實地走訪、調研、查閱,把集寧戰役的歷史更多挖掘出來,把集寧戰役的故事講得更好。
集寧戰役紀念館工作人員郭洋說:“這幾年,每年都有革命烈士后代來參觀並捐贈遺物,如王長江之子王國平、饒興之女饒濤濤、黨尚德子女等捐來了珍貴的革命文物。為了更好地弘揚革命精神,我們推出了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研學游,成立了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宣教團隊,將集寧戰役中涌現出的英烈事跡,編排成情景劇、快板等文藝作品,組織志願者深入到學校、社區、軍營等,向各界群眾講述紅色故事。”
國慶黃金周期間,集寧戰役紅色紀念園成了網紅打卡地,僅紀念館就接待游客5.7萬余人(次),單日最高客流量達8120余人(次),創歷年新高。
紅色是集寧區的魂,也是烏蘭察布發展的根。
如今,烏蘭察布的紅色資源“富礦”得到全面開發,紅色文化煥發出蓬勃生機和活力,涼城縣賀龍革命活動紀念館、化德秋靈溝、察右中旗綏中抗日戰爭紀念館、卓資縣賀龍紀念廣場、豐鎮胡一新故居……這些深厚的“紅色”文化底蘊正變成促進烏蘭察布市人民謀發展、干事業的強勁動力。(記者 皇甫美鮮 通訊員 張舒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