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蒙雙向奔赴 同心追夢共富
——北京內蒙古東西部協作再升級

在地圖上,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市與祖國首都北京市的路程500多公裡﹔在生活中,從呼和浩特乘坐高鐵到北京最快不到兩小時。北京與內蒙古,雖相隔千裡,但歷史淵源深厚,兩地的東西部協作從1996年開始,至今已經有27年水乳交融的情誼。
11月13日,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再次赴京對接京蒙協作工作並學習考察,進單位訪企業、看項目學經驗,4個學習考察點,代表團看得細問得也細,邊走邊思考、邊看邊謀劃,考察期間,北京和內蒙古雙方進行了深入交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進一步深化京蒙協作,全方位戰略合作打造更大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京蒙協作新模式,共同譜寫中國式現代化的京蒙合作新篇章,北京和內蒙古雙向奔赴,並肩追夢攜手共富。
自治區黨政代表團在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重點了解羊草種質資源研發和利用情況,在啟迪控股數字展示中心查看其高新技術產品並詳細了解其應用場景,在今年榮獲“京蒙協作助力內蒙古鄉村振興十佳企業”稱號的京東集團總部參觀數據展廳和文化展廳,在金風科技公司了解企業技術研發、產品應用及在內蒙古的產業布局和項目投資情況。
登高則可望遠,望遠可致思深。問道京“師”,這是一次解放思想、開闊眼界的學習之行,是一次對標先進、凝心聚力的收獲之行,也是溝通交流、促進共贏的合作之行。
開展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對此高度重視,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習近平總書記今年再次親臨內蒙古考察時,為內蒙古把握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推進高水平開放謀篇布局指明方向,“要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東三省的聯通,更好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
京蒙兩地黨委、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開展東西部協作的重大決策部署,在新時代將京蒙合作再升級,堅持高位推動、高層互訪,高起點謀篇布局,推動大北京帶動大內蒙古、大合作促進大發展,匯聚起辦好完成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與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兩件大事的強大合力。
東西部“牽手”27年,山水情深京蒙情長
27年前,從呼和浩特市到北京市,坐火車需要12小時。如今,烏蘭察布市大棚裡早晨採摘的蔬菜,中午便能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興安盟科右前旗的中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海澱區名師的授課……
北京與內蒙古,雖相隔千裡,但已經在同一個2小時經濟圈。
1996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的重大決策,京蒙兩地建立對口幫扶關系。京蒙“牽手”27年來,兩地不斷健全協作機制,優化協作形式,京蒙協作范圍從7個盟市31個結對旗縣拓展至全區所有旗縣,形成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協作格局。在國家東西部協作年度考核中,北京、內蒙古兩地連續5年評價為“好”,成為東西部協作的典范。
山水情深,跨越時空,東西部協作把內蒙古與北京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
10月17日至19日,內蒙古2700余種特色農畜產品集中亮相“綠品出塞 北京有約”京蒙消費幫扶集採推介會。會上,京蒙兩地企業現場簽約額達138億元。
“蒙字號”在北京有著特殊的“待遇”。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有專屬“進京通道”,“興安盟大米”“錫林郭勒羊肉”“河套面粉”享譽首都,同時暢銷大江南北。內蒙古農畜產品在京銷售額從2018年的16.2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161億元,增長近10倍,京蒙消費幫扶銷售額已累計超過500億元。
今年,京東集團在內蒙古新開的3條物流干線,讓內蒙古“綠品”發往全國140個城市的時效提升了1天。同時,呼市—北京冷鏈大班班次由一周兩班升級為每日一班,運輸頻率更為密集。
“綠品”加速走出內蒙古、走向全國,進一步助力內蒙古鄉村振興進程。
11月13日,內蒙古黨政代表團在京東集團總部參觀數據展廳和文化展廳,了解內蒙古的“消費熱點”和企業參與京蒙協作情況。
目前,全國在京東平台上行銷售內蒙古農產品交易中,牛羊肉、乳制品、堅果炒貨、大米、面粉、食用油等成為京東電商全國重點產品,伊利、蒙牛、三胖蛋、河套等知名品牌銷量提升明顯。如今,京東集團在內蒙古的快遞配送站配送業務已經觸達自治區全部區域。
京蒙協作過程中,累計有282家北京企業走進內蒙古,投資超1700億元。
優勢互補、互利合作、雙向賦能,是京蒙協作的牢固基石。在內蒙古綠色農畜產品豐富北京市民餐桌的同時,內蒙古的“風光”點亮了北京市的萬家燈火。
內蒙古是北京市最大的電力供應基地,“綠電進京”“綠氫進京”項目扎實推進。來自北京的大型能源企業在內蒙古投資超過2000億元,打造了71個清潔能源基地,年輸送北京市的電量約151億千瓦時,保障了北京市40%以上的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需求。
從農畜產品到能源資源,近年來,京蒙協作主動融入和服務“五大任務”,聚焦內蒙古資源稟賦和優勢主導產業,構建京蒙優勢互補、攜手並進的發展新格局。
全力倍增雙向賦能,協作升級京蒙情濃
11月13日,在內蒙古黨政代表團剛剛考察過的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陳列櫃上,一棵根莖長達2.6米的羊草分外吸睛。
“你看它發達的橫走根莖,能夠形成強大密集的根網結構。”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公社一邊輕輕拎起這株羊草給記者展示,一邊介紹說,“羊草之所以能在地上防風固沙、地下固土保水,就是得益於這強大的根系。”
羊草壽命極長,一次播種成功可生存幾十年,在水土流失控制、沙地治理、退化草原修復、鹽鹼地治理、毒害草治理等方面顯現出巨大的生態價值。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科羊草團隊幾代科研人員奔波在京蒙兩地間,從最早自錫林郭勒採集的一捧草起步,經過多年品種培育,突破了羊草抽穗率、結實率、發芽率低的瓶頸,成功培育出6個中科羊草品種。
借助京蒙協作,今年中科羊草在通遼市、興安盟建設了4.6萬畝飼草料基地和種子繁育基地,在赤峰市開展了3000畝重度沙化土地治理,在烏蘭察布市開展了1500畝退化草地改良。在“三北”工程三大標志性戰役之一的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地區,8月種下的羊草一周就已經出苗,目前即將越冬。
內蒙古地跨我國西北、東北、華北三大地區,生態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三北”地區的生態安全。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內蒙古必須牢記的“國之大者”。呵護好、捍衛好這個“國之大者”,京蒙協作持續發力。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推動內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強調“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筑牢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為內蒙古生態文明建設進一步注入了強大動力。
“下一步,我們將在‘三北’生態工程區擬建設羊草種子繁殖基地200萬畝左右,以羊草為核心技術改良退化草場億畝以上。這不僅是為內蒙古農畜產業和生態建設作貢獻,也是助力北方地區包括北京的藍天建設,這是雙向的倍增也是雙向的賦能。”劉公社信心滿滿地說。
科技,是內蒙古的所需所盼,更是京蒙協作下一步發力的重點。京蒙兩地啟動的“科技創新倍增計劃”明確開展重大關鍵技術聯合攻關。目前,內蒙古與北京市相關單位合作項目294項,共建創新平台73個,從北京引進技術50項,北京成為內蒙古技術引進最多的地區。
今年,京蒙協作六個“倍增計劃”啟動實施,重點推動教育、醫療、農畜產品銷售、旅游、產業合作、科技創新6個方面的全面合作,雙向賦能推動協作效果實現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升,打造東西部協作“京蒙樣板”。
京蒙協作的“2.0時代”已經全面開啟。京蒙兩地共同抓住新機遇,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著眼全國市場、全球市場,在更廣闊領域加強對接,協作模式不斷升級。
目前,內蒙古468所學校與北京市358所學校結對,持續加大對自治區18所“組團式”幫扶學校建設支持力度,推動結對旗縣教育協作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8家醫院分別與內蒙古7家醫院簽署2個標志性合作項目、6個重點專科建設協議。內蒙古315家醫院與北京市276家醫院建立了結對關系。
京蒙兩地發布10條京蒙旅游線路,引導旅游企業推出研學游、夏令營等多款爆款產品,推動百萬人互游活動。目前,京蒙兩地游客互送超過1000萬人次,在暑期,內蒙古上榜北京市最熱旅游目的地第四名。
3月20日,內蒙古在北京與中央企業就深化合作進行座談,並舉辦京津冀地區招商引資推介及項目簽約儀式。近200家企業參加此次推介及項目簽約,其中78家企業簽約80個項目、總額超2400億元。
“對內開放也是開放”“深化區域合作也是開放”……觀念一變天地寬,內蒙古緊緊抓住“三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東北振興、西部大開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疊加機遇,全方位深化與北京市的協作,精心做好借勢發力、借船出海、借梯登高的大文章。
多維合作水乳交融,並進共贏京蒙情重
本次內蒙古黨政代表團走訪考察的金風科技,是全球風電行業領軍企業,連續8年位列全球風電整機制造商前三,累計出口風機佔中國出口總量的47%。
在金風科技智慧能源館,工作人員輕點屏幕,一份風光電場的宏觀選址報告便生成了。“你們看到的就是金風科技研發的風資源投資決策平台,你看這張圖,顏色越深代表了這個地方風能資源越好,基於我們的大數據積累和大數據分析,平台可以輸出全國任意區域高精度格點數據、風能、光伏分布圖譜信息,更准確地進行風光電場的宏觀選址。”金風科技(內蒙古)公司副總經理王海猛介紹。
內蒙古是風電開發建設的熱土,在中國風電發展史上,從未有一個省份的年度新增裝機量達到1000萬千瓦以上。2022年,內蒙古創造了紀錄,全年風電新增裝機容量達到1200萬千瓦以上。
謀篇新能源,發展搶新機,內蒙古資源優勢與北京市科技優勢精准對接。
在內蒙古廣袤的大地上,成片成片的巨大風車迎風轉動,輸出巨量的清潔電能。截至2022年底,金風科技在內蒙古裝機1160萬千瓦(6039台),裝機量在內蒙古排名第一。目前,金風科技引入中材葉片廠、金力永磁等相關產業鏈企業在內蒙古投資,形成了包括葉片、葉輪、機艙、發電機、機艙罩、塔架、主機裝備、儲能等在內的供應鏈布局。截至2022年底,金風科技在內蒙古總投資超70億元,產業鏈累計產值超300億元。
如何讓北京的實力與內蒙古的潛力碰撞激發出更大的能量?面向未來,京蒙協作聚焦內蒙古8大產業集群和16條重點產業鏈,促進多鏈融合,推動新能源裝備制造、稀土、大數據等產業開展合作,建立起京蒙全域對接協作體系。
踏上新征程,內蒙古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在這個過程中迫切需要科技創新的驅動和引領。
前身為清華科技園發展中心的啟迪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積極推動創新資源與區域經濟有機互動。在啟迪控股數字展示中心,科創走廊、高科技產品以及和內蒙古在清潔能源、農牧業科技、生態環保等產業、平台以及“一帶一路”建設方面的合作展示令人心潮澎湃。
“下一步,我們要圍繞內蒙古的特色資源,結合新興產業發展,積極構建科技人才合作新模式新平台,助力內蒙古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啟迪控股董事長王濟武說。
牛奶、羊肉、牛肉、羊絨、飼草產量穩居全國第一,煤、電保供量全國第一,風能資源全國第一、太陽能資源全國第二,資源富集、發展勢頭強勁的內蒙古潛力很大,在一些領域有條件有能力為北京作出更多貢獻。
“所需”與“所能”雙向奔赴。兩地堅持京蒙協作一盤棋、一張藍圖繪到底,聯合編制了《京蒙協作“十四五”規劃》,完善了《京蒙協作資金和項目管理辦法》,持續推進“北京企業+內蒙古資源”“北京市場+內蒙古產品”“北京總部+內蒙古基地”“北京研發+內蒙古制造”等模式,推動京蒙協作走向更高層次、更寬領域。
標定新位置,增創新優勢。面對當前京蒙協作在國家構建新發展格局、疏解非首都功能、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等方面機遇,內蒙古認識清晰、動作果斷: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北京市企業量身打造來蒙投資政策和配套措施,提供“保姆式”服務,搭建“開放式”平台,京蒙雙方投資共建產業園區71個。
北京大學與內蒙古的交流傳統悠久,近年來更是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一戰略目標,在教育、科技、能源、醫療、人才等領域開展了許多務實合作。今年在北京大學的大力支持下,鄂爾多斯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內蒙古醫院投入運營,校地合作取得重要成果。
11月14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與北京大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以此次協議簽署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合作機制,加強深度對接,不斷鞏固擴大合作成果。科技和人才是內蒙古的突出短板,內蒙古在傳統能源、新能源、農牧業、未來產業等諸多領域都迫切需要創新和人才。內蒙古的短板恰恰是北京大學的長項,雙方合作互補性很強。
以科技創新賦能內蒙古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內蒙古加快實現闖新路、進中游,是北京的優勢所在。
近年來,京蒙協作主動融入和服務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聚焦內蒙古資源稟賦和優勢主導產業,優勢互補,在全方位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中掌握發展主動權。兩地共識是: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在感情上求共融、目標上求共向、發展上求共進,深化互利合作、推動並進共贏。
思想所至,未來所向。內蒙古與北京在協作的平台上緊密相連,讓各自的資源和優勢互通、共融,為彼此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共同譜寫新時代東西部協作新故事,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共同奔向共同富裕新未來。(記者 李霞 韓雪茹 高慧)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