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興 安 盟

土地“增減挂鉤”勾畫富美生活

——興安盟用好“增減挂鉤”做活土地經營“好買賣”

2023年11月14日16:44 | 來源:興安日報
小字號

“看,這70多畝地都是我們今年新整理出來的,明年以每畝400元的價格出租出去,村集體就可以增加近3萬元的收入。”順著扎賚特旗巴彥高勒鎮團發村黨支部書記張金柱手指的方向望去,記者看到的是一望無際新打的田壟,仿佛一片豐收在望的庄稼浮現在眼前。

誰能想到,這塊能給村集體帶來幾萬元收入的良田,原來卻是一處廢棄的採石場。因為長期荒廢,后來又被村民當成垃圾場,破敗不堪。今年,借助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政企聯手治理,短短幾個月時間,這裡就從人人避之不及的垃圾場變成了一片沃野平疇。

土地既是資源更是資產。如何激活土地價值,增加土地收益?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團發村的例子僅是興安盟積極用好“增減挂鉤”政策、有效盤活“沉睡”資產、努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個縮影。

創新破題——高效率落實國家新政

興安盟在全區率先完成了第一筆佔補平衡指標跨省交易,獲得了11.31億元的收益,實現了佔補平衡指標跨省交易零的突破。同時,該盟的扎賚特旗肖家崗子等10個“增減挂鉤”項目作為全區第一批跨省交易項目立項、建設。科右前旗海力森項目區創新復墾思路,將高差60米的廢棄磚廠墾造為7層高低錯落的優質梯田,實現了礦山生態修復,並形成了“增減挂鉤”指標287.75畝,預計可獲得收益8600萬元。

近年來,興安盟認真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關於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使用效率、保障地方發展、服務全國大局的土地綜合整治有關部署,堅持“先動起來、闖出路來”,創新性地做好經營土地這筆“好買賣”,在“增減挂鉤”和耕地佔補平衡方面邁出了堅實步伐,切實將土地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優勢。

全力推動項目由分散實施“增減挂鉤”、佔補平衡項目向系統開展農用地和建設用地整理、鄉村生態保護修復過渡,推廣“增減挂鉤+生態修復”模式。今年上半年,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區建設項目正式啟動。在一期工程中,全鎮共有6個村、20個屯參與,主要採取單村安置和多村聯建的方式,集中規劃鄉村振興樣板新區。群眾搬遷后得到貨幣補償,並可回購高標准電梯住宅樓。政府還免費配套建設農機庫房、人畜分離養殖小區、衛生室等設施。該項目充分圍繞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推動農村牧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布局,打造民生升級版的“增減挂鉤”。

“這個政策真是太好了,大家都非常認可,現在大家就等著到時候搬進樓房了。”扎賚特旗好力保鎮先鋒村村民劉海民開心地說。最近一段時間,他剛剛在村黨群服務中心簽訂了拆遷安置協議書。

在距離先鋒村幾十公裡遠的扎賚特旗努文木仁鄉新民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項目現場,一棟棟整齊的高樓已經拔地而起,新民村的村民們已經開始陸續搬進新居。據了解,該項目安置區建設用地超過11萬平方米,共惠及500戶、1800余人。

新民村通過土地復墾的方式,將原來的宅基地變為耕地,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積,促進了土地的集約利用。原本荒廢、閑置的建設用地經過復墾后變成了800多畝的農用地,每年至少可以為村集體帶來50萬元的收入,這些資金將被用於補助村民的物業費、取暖費等費用。

節約增效——“閑資源”變“活資產”

“高質量用好‘增減挂鉤’政策,不僅增加了農牧民的就業機會,拓寬了他們的收入渠道,而且通過后續產業策劃,如安置區建設和規模化養殖種植等,更有效地促進了農村牧區的產業融合發展。這為農牧民打造了更好的居住條件、更優的生態環境和更完備的基礎設施,使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腰包越來越鼓。”興安盟自然資源局副局長王春武說。

統籌城鄉土地資源,堅持協同開發利用。為了解決城區建設用地指標不足和農村土地資源閑置荒廢的問題,興安盟有針對性地開展了空心村、閑置宅基地、廢棄採礦用地等閑置資源的摸底調查。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群眾意願等關鍵因素進行精准研判和科學選址,最終選定了14個空心村、2523處廢棄宅基地和11處廢棄採礦用地作為首批實施項目。堅持快速設計、施工和驗收,額爾吐等37個項目在5個月內完成了原本需要2年才能完成的項目選址、立項、設計、復墾和驗收等工作,當年完成了8812畝的項目建設,為過渡期內自治區完成第一筆“增減挂鉤”指標跨省交易奠定了堅實基礎。

初冬時節,在科右前旗阿力得爾蘇木海力森嘎查登高遠眺,7層高低錯落的高標准梯田如鏈條般蜿蜒。這得益於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挂鉤”政策的“紅利”,曾經千瘡百孔、毫無價值的“南山”已經脫胎換骨,可交易耕地指標達到了287.75畝。

以“南山”變形記為例,興安盟堅持大規模與高質量相統一的原則,大力開發閑置土地資源。自2022年以來,全盟共實施“增減挂鉤”項目62個,總面積2.3萬畝,佔全區總規模的47%﹔實施耕地佔補平衡項目32個,總面積9.13萬畝,佔全區總規模的18%。

興安盟結合盟情實際,制定了相關管理辦法,為項目長期穩定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此外,他們還與中國農業大學組建了由17位專家學者領銜的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專家組,成立了“中國農業大學興安盟土地節約集約研究中心”,為土地綜合整治提供持久的人才智力支撐。

興安盟在用好“增減挂鉤”政策、有效盤活“沉睡”資產上闖出了一條新路。(記者 張偉男)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