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呼和浩特市回民區:老舊小區改造 讓群眾幸福感“原地升級”

2023年11月06日11:12 |
小字號

晨曦中,在小區平坦的步道上用晨跑迎接美好的一天﹔陽光下,在設施齊全的小區廣場上享受幸福時光﹔暮色降臨,和家人一同漫步在小區花園裡,在柔和的燈光和夜色中享受溫馨時光……

在呼和浩特市回民區,幸福生活遠不止這些。近年來,隨著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持續推進,群眾反映強烈的住宅老舊、排水不暢、道路破損等問題得到改造,實現了老舊小區“顏值”和居住體驗感“雙提升”。

老舊小區添“新景”,朋友圈裡晒“顏值”

飛鷹齒輪廠小區一隅

飛鷹齒輪廠小區一隅

走進飛鷹齒輪廠小區,映入眼帘的是平整的路面、統一規劃的停車場、一字排開的路燈,綠化林帶中建設的步道旁栽植著海棠、櫻花、五角楓等觀賞植物,草坪上白色的石頭被雕刻成花型圖案﹔中央廣場上,五彩的透水路面讓整個小區煥發生機,更顯時尚亮麗。壓腿器、腰背按摩器、雙位蕩板、雙人漫步機,嶄新的健身器械給小區增添了運動元素……那擺放著具有濃郁工業風格的大齒輪LOGO,“工業熱土 青城記憶”幾個字和隨處可見的齒輪雕塑,更是讓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們倍感親切。

“咱們小區以前可不這樣,路面破損、設施老舊、停車位緊張、小區臟亂差……很多老鄰居都搬出小區了。就在去年,經過老舊小區改造,設施更新、功能完備、整潔有序,面貌煥然一新,搬走的老鄰居如今又搬回來了。”回民區飛鷹齒輪廠小區居民李女士笑著說,現在隨便拿出手機在小區裡拍張照,不用修圖都足夠漂亮,因此在朋友圈裡“晒”自家美景已成了她不自覺中養成的習慣。

改造后的飛鷹齒輪廠小區“改”出美好生活

改造后的飛鷹齒輪廠小區“改”出美好生活

飛鷹齒輪廠小區始建於始建於1992年,共16棟樓,佔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所住居民815戶1483人,其中齒輪廠職工238戶,60歲以上人口669人,佔小區總人口比例的41%。由於建設年代久遠,小區存在內部設施老化、缺損、出行難和環境差等問題,居民對小區改造的意願日趨強烈。

民之所呼,政之所向。2022年6月,回民區將飛鷹齒輪廠小區被列入老舊小區改造試點示范小區之一。

“改造內容涉及基礎類、提升類和完善類三塊33項,包括7300多米“氣、暖、供排水”管網更新改造、8400多米線纜入地、5200平米口袋公園、安防監控、路燈照明、健身器材、警務室及消防設施配備、小區綠化、垃圾分類、智能快遞箱等,新建為老服務中心和物業用房,對小區進行‘拆牆並院’改造,讓小區實現了功能和配套設施的換代升級、小區顏值的華美嬗變。”海西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牛雯萱介紹說。

飛鷹齒輪廠小區的改變只是回民區老舊小區改造其中的一個縮影。2022年,回民區對轄區內51個老舊小區實施了改造提升,建筑面積約120萬平方米,惠及居民1.6萬戶。

改造有“新”更有“心” ,“老”居民過上“新”生活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10月24日上午10點,回民區呼鋼小區文體活動室內傳出悠揚歌聲,小區居民張大爺正和幾位老人排練歌曲《我的祖國》。

改造后的呼鋼小區

改造后的呼鋼小區

“一會排練結束,我們還要去小區門口新建的口袋公園轉一轉。現在小區改得這麼好,啥配套設施都有了,我哪兒也不搬,就在這裡安心養老啦。”和張大爺一樣,越來越多的居民在老舊小區過上了“向往的生活”。

“最老的小區,最新的生活”——這句話如今在呼鋼小區廣為流傳。呼鋼小區始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總建筑面積6.02萬平米,常駐居民1427戶,特別是呼鋼平房區建於1958年,房屋結構老化、空間布局不合理、雨季垮塌風險隱患極大。時光荏苒,昔日的“新小區”早已變成了“老舊小區”。

2023年,回民區秉持打造“有溫度”的社區這一理念,按照“基礎改造補短板、提升改造出亮點”的思路,總投資6.4億元,對呼鋼片區、燕莎玫瑰園、咱家小區等53個老舊小區採取統一設計、集中連片、分類實施的方式進行改造,涉及改造居民樓354棟、1.88萬戶,建筑面積約130萬平方米。其中,呼鋼小區老舊小區改造項目被列入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7部門確定的全國106個“完整社區”建設試點,也是首府唯一的一個試點。

改造后的燕莎玫瑰園小區

改造后的燕莎玫瑰園小區

為確保改造順民心、合民意,在項目啟動之前,回民區及時公示、整理、完善改造方案,社區還充分發揮“居民議事廳”等平台的重要作用,積極聽取群眾合理化建議,從拆除私搭亂建、粉刷樓體、增補綠地等外部施工拉升小區顏值,到更新鋪設水、電、氣、暖等管道設施疏通小區“血脈”面面俱到,充分保障小區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

由於老舊小區的居民以老年人為主,在實施老舊小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的同時,回民區還將一系列適老化改造配套設施加入其中,涵蓋一站式服務大廳、老年餐廳、日間照料室、健身休閑廣場、康復室、黨建活動中心、文體活動室、多功能會議室、圖書閱覽室等以及托幼用房。

補足“一老一幼”基礎設施短板、全齡化活動廣場、智慧化、海綿設計等“錦上添花”的設計 ,讓“老”居民過上“新”生活,成為回民區老舊小區改造中的又一大“亮點”。

構建長效管理機制,做好老舊改“后半篇文章”

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讓小區居民樂享“品質生活”

家門口的口袋公園讓小區居民樂享“品質生活”

“不但要建好,更要管好”。為做好老舊小區改造“后半篇文章”,回民區結合轄區實際,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的長效管理機制,出台了一系列加強改造后小區管理的指導性文件。打造以“黨建引領、協商議事、便民服務、黨群互動”的綜合性黨群服務體系,按照“網格化”管理形式,積極探索“紅色物業”,構建“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網格黨小組+小區物管會+物業公司”工作矩陣,“吹哨”包聯單位駐區社會組織、黨員群眾志願者,推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運行管理模式,把服務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打通服務黨員群眾“最后一公裡”。

以“新”換“心”。回民區老舊小區改造一頭連著民心,一頭連著發展。煥然一新的居住環境,贏得了群眾對黨和政府滿意的心聲。如今,在回民區,轄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感受到“觸手可及”的美景,感受到“近在咫尺”的幸福。(李珍)

來源:回民區委宣傳部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