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區:昔日鹽鹼地 今朝“聚寶盆”

金秋時節,烏海市海南區巴音陶亥鎮一棵樹村鹽鹼地裡養殖的南美白對蝦已進入捕撈期,在內蒙古興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鹽鹼水南美白對蝦養殖基地,原本泛白的鹽鹼地已被眼前的數個方形的養殖池塘所取代,在養殖池旁,隻見養殖員麻利地下網、收網,數十斤南美白對蝦在網兜裡不停翻騰跳躍。
“今年投放的蝦苗長勢很好,體長已達一掌長,約50隻就能達到一公斤。”內蒙古興芯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武麗介紹說,經過3年的實驗改良,公司南美白對蝦已實現規模化養殖,今年總產量在5萬斤以上,經濟效益超200萬元。
據武麗介紹,南美白對蝦原本生存在海中,若在淡水環境養殖需使用大量的鹽來營造咸水環境,但若在含鹽量較高的鹽鹼地進行養殖,隻需科學調配水質條件,再運用加熱保溫、養殖自動化等技術后,便可實現全年不間斷生產綠色無公害對蝦產品。
一棵樹村毗鄰黃河,有耕地面積5341畝,由於地勢較低,灌溉水易進難出,約五分之二的耕地成了鹽鹼化嚴重的不毛之地。
為了讓鹽鹼地變廢為寶,2021年開始,從一棵樹村走出去的武麗回到家鄉,承包了村裡1600畝閑置鹽鹼地發展鹽鹼水南美白對蝦養殖,通過構建棚塘接力模式,讓難以種地的鹽鹼地,變成天然對蝦田。
武麗介紹,項目穩產后,不但能為國家鹽鹼地改造提供實踐案例與思路借鑒,實現年產對蝦60萬公斤、年銷售收入4200萬元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提供長期就業崗位40個、臨時用工約100人次。同時該項目還能培養初級對蝦養殖技術人員,帶動村民們增收致富,可謂一舉多得。
如今在一棵樹村,曾經經濟效益長期為零的鹽鹼地正在成為村民致富增收的“香餑餑”。
村民蔣小平在一棵樹村承包了200多畝魚塘,他告訴記者,養殖水產每年為他家帶來約20萬元的淨利潤。近些年,村裡的養殖、採摘漸成規模,不少游客慕名而來。於是,他的魚塘又開拓了垂釣業務,每天能收入300元到500元。
“從我父輩開始,我們就嘗試對鹽鹼地進行改良,把土壤pH值從9以上控制在8.5左右,養殖水源的鹼性更適宜養殖,生產出來的水產品肉質就比較鮮嫩,沒有腥味,本地和周邊的消費者都認可,基本不愁銷售。”蔣小平說。
前些年,一棵樹村黨總支還投入資金開發百畝魚塘作為村集體經濟項目,並計劃逐步發展水產養殖、休閑觀光、垂釣燒烤等多元一體的新業態。
目前,一棵樹村的鹽鹼地利用率從0變為了100%,畝均經濟效益超過500元,已成為發展的“潛力股”、產業 “聚寶盆”。
“我們村有2000多畝鹽鹼地,十幾年前還是寸草不生的模樣,沒人開發、沒法利用。現在你瞧,養魚蝦、搞垂釣,村裡的鹽鹼地今年全部流轉出去,以后都會被開發利用起來。”一棵樹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郭振華滿懷信心地說。(記者 郝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