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更高質量要答案
——內蒙古鄂爾多斯市高端肉牛產業發展掠影

“牛乃耕農之本。”在漫長的農耕時代裡,牛是最重要的生產力之一。如今,作為生產力的“牛”早已退出歷史舞台,牛肉不僅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見食材,對於更高品質牛肉的追求更成為一種逐漸被重視的市場導向。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地處公認的畜牧業黃金帶,日照充足、溫度適宜,水源豐富、環境清潔,擁有廣袤的草場,發展肉牛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氣候優勢。
近年來,鄂爾多斯市作為內蒙古西部高端養殖新興區代表,向高質量要答案,深耕高端肉牛產業“文章”,積極探索、先試先行,形成了“統養共富”現代設施畜牧業發展新模式,為內蒙古打造國家“肉庫”貢獻鄂爾多斯力量。
養好一頭高端肉牛
秋日的暖陽撒在草場和牛群的身上,幫助它們茁壯生長,是大自然給予勤勞的牧民最朴實的饋贈。
來到烏審旗嘎魯圖鎮家庭牧場,體格健壯的安格斯肉牛在整潔敞亮的牛場裡吃著草料,養殖大戶康曉平正指導工人給200多頭安格斯肉牛准備當日的第一餐。
養牛、賣牛、再養牛,也許幾個字就足以概括牧民一年的工作,周而復始的一年又一年,便是他們的一生。但隻有真正接觸過他們才能明白,光是養好一頭牛,就傾注了太多的思考和艱辛。
安格斯肉牛,性情溫和、適應性強、生長快、屠宰出肉率高,特別是經過當地進行雜交改良的后代,生產出的雪花牛肉脂肪潔白,肌肉色澤紅潤,大理石狀花紋適中,肉質細嫩、香味濃郁、營養豐富,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這是康曉平選擇養安格斯肉牛的原因,同樣也是鄂爾多斯市打造高端肉牛產業以安格斯肉牛為突破口的根源所在。“目前,我國雪花牛肉每年消費量約為50多萬噸,產值超過1500億元,其中,隻有兩成是自己生產的。”鄂爾多斯市農牧局畜牧科科長劉高平介紹,看中了雪花牛肉巨大的發展前景,通過引進安格斯牛等國外血統和本土黃牛雜交產生的“烏審黑牛”便開始了向高端肉牛產業的進軍。
品種選好了,怎麼養好也很有門道。烏審旗呼和芒哈嘎查養殖戶森德日東有一套自己的“養牛經”。
“以前也養牛,養了‘烏審黑牛’才發現,想要出好肉,場地、飼料都很有講究。”森德日東介紹,肉牛不同時期的飼料要有不同的喂法,還要將不同生長階段的肉牛分開飼養,在他的牛場裡,按照產牛母牛和未斷奶的小牛、懷胎母牛、斷奶公牛、斷奶母牛4個類別分開飼養。
“這樣做可以加快牛犢育肥速度,保証肉牛的品質,產出品質較高的雪花牛肉,才能達到高端牛肉的標准。”劉高平介紹。
在整個鄂爾多斯,安格斯肉牛存欄量約為9萬頭,它們在森德日東這樣的牧民手中,幸福生長。
做強一條肉牛產業鏈
來到烏審旗嘎魯圖鎮巴音溫都爾嘎查,弓著腰、踩著牛糞,在牛場裡查看小牛生長情況的是90后養牛人唐克斯。2019年,看准了高端肉牛市場商機的他成立了沃德樂夫養殖公司,開始了高端肉牛養殖生涯。
“一方面是看到了雪花牛肉的市場價值,一方面也是因為養出的牛不愁銷路。”唐克斯道出了當地許多農戶願意試水高端肉牛的原因。有這麼多農戶願意參與到高端肉牛養殖當中,得益於鄂爾多斯大力推進的“統養共富”養殖模式,其中戶繁企育聯農帶農養殖模式是其中之一。
2017年,有養牛經歷並在日本專門學習養牛的烏審旗牧民圖力古爾,率先成立龍頭企業,以每公斤55元的協議價格回收安格斯肉牛犢牛,戶繁企育模式初具雛形。
烏審旗農牧局農牧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布拉格介紹:“戶繁企育模式在許多肉牛養殖地區都有實踐。具體就是,牧民將牛犢養至6個月大,嘎查合作的養殖公司負責將牛犢回收育肥,牧民負責飼養基礎母牛和交售犢牛,養殖公司負責種牛繁育和牛犢育肥。”
對於企業而言,牧民將剛生產出的小牛犢養到6個月大,可以大大降低企業的飼養成本和風險﹔對於農戶而言,隻需飼養待產母牛和小牛犢與企業簽訂合作后,便擁有穩定的銷售渠道。
戶繁企育在實踐中也靈活多變。唐克斯的公司因具備較高的養殖條件和充足的資金,採取的是“養殖戶+小微企業+龍頭企業”的模式,他的牛場不僅進行牛犢飼養,同時也從牧民手中收6個月大的犢牛進行育肥。
與小微企業不同,個體養殖戶參與到高端肉牛養殖中來,則需要多一重保障。
前段時間,從新西蘭遠道而來的1210頭安格斯肉牛正式“入住”烏審旗。“這批安格斯肉牛均可享受市級財政補貼4000元,70%的款項還可以辦理貼息貸款。”劉高平介紹,“政策的支持解決了養殖戶購買肉牛的資金壓力,特別是對於個體養殖戶而言,資金的后顧之憂沒有了,可以放心進行高端肉牛養殖。”
牛買回來以后,農戶新建牛場、購置農機,都能按標准享受補貼。去年11月,鄂爾多斯市出台了《優質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支持良繁體系建設、標准化育肥場建設、戶繁企育農帶農發展、飼草料基地流轉、精深加工建設等,為高端肉牛全產業鏈建設夯實基礎。
鄂爾多斯市農牧局統計:今年,全市肉牛存欄55萬頭,較2022年增加10萬頭﹔共有肉牛規模養殖場343個﹔已下達項目資金7070萬元,補貼進口肉牛1680頭、建設標准化育肥場160個、購買優質凍精10萬支、社會化服務開展人工授精2.2萬次。
在今年8月底,烏審旗與認養一頭牛公司簽下48億元“牛”單,建設的高端肉牛一二三產融合產業示范園建設項目,規劃存欄10萬頭規模的高端肉牛養殖基地,將為當地高端肉牛養殖、精深加工、冷鏈配送為一體的全產業鏈肉牛產業發展以及鄂爾多斯畜牧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心劑。
造福一方百姓
烏審旗蘇力德蘇木陶利社區牧民額爾德木圖,是當地的養牛大戶,見到他時,他正開著綠色撒料車給100多頭安格斯肉牛投放飼料。
在他的基地,飼草青貯池、干草棚、病畜隔離舍、拌料機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
額爾德木圖有2500畝草場,一直從事肉牛養殖。“前年,政府到牧區宣傳養殖安格斯肉牛,懷著試試的心態,養了10頭。去年賣了10頭滿6個月的犢牛,平均下來每頭牛的利潤有4000多元。今年養殖規模擴大到了100頭,還花3萬元購置了撒料車。”額爾德木圖講述起他養安格斯肉牛的經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滿6個月的牛就會有企業來收,收購價格是每公斤55元,利潤是飼養西門塔爾牛的兩倍。”
額爾德木圖安格斯肉牛養殖的成功,帶動了陶利嘎查10余戶牧民一起飼養,除此之外,陶利嘎查集體還養了140頭,養牛不僅帶動了牧民收入的增加,也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的增加。
農戶除了賣牛賺錢,生產的飼草也可以就近出售。像唐克斯這樣的企業,所用的青貯、玉米秸稈、玉米均來自烏審旗當地牧民自己種植,直接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
除了安格斯肉牛以外,額爾德木圖還養了50多隻阿爾巴斯山羊。“羊身上全是寶,肉和羊絨都可以賣錢,也有政策扶持。”
森德日東的牧場裡,也保留著當地養山羊的傳統。這背后依靠的是當地“二產帶動一產、工業反哺農業”發展模式的有力支撐。
“鄂爾多斯市畜牧業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以促進農牧民增收致富為目標,大力實施‘一產重塑’計劃,深入推行‘二產帶動一產、工業反哺農業’發展模式,先后出台了羊絨、奶業、肉牛、細毛羊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和區域布局,加快轉變畜牧業發展方式,加快推動畜牧業高質量發展。”鄂爾多斯市農牧局局長喬建江介紹。(記者 李昊 張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