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享“家門口”的幸福

小區居民在家門口的超市裡購買蔬菜。
“去哪呀?”
“我去社區辦點事!”說話間,烏海市海勃灣區新華西街道海達街一街坊平房區居民張貴華拿著准備好的材料,徑直走向不遠處的社區服務站,辦理老年優待金年檢,不到2分鐘就辦完了。
沿著馬路溜達了約5分鐘,張貴華來到菜店買了一些水果和蔬菜。再往前走是她熟悉的藥店,走進去享受了免費的血壓測量后,瞅著時間還早,她就拐進了社區的“后花園”——口袋公園鍛煉身體。
“健身、購物、辦事幾步就到,也不用過馬路,生活越來越便捷。”秋日暖陽下,在健身器材上鍛煉的“張貴華”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說起生活的便利,新華西街道美林灣小區居民毛林信瞬時打開了話匣子。“現在不需要走太多路就能買到生活所需物品,買藥就醫也很方便。社區裡還有圖書室,我經常領著外孫去看看書……”
小修小補的回歸,更是被居民津津樂道。在海達社區,一間挂著“社區工坊”牌匾、外牆集中了“手藝人”聯系方式的小屋格外引人注意。工坊裡,縫紉、修鎖、配鑰匙以及理發等應有盡有。“有需要,打個電話,人家還上門服務。”居民稱贊道。
變需求清單為滿意清單。“我們本著‘居民缺什麼,我們補什麼’的原則,全力打造以‘全齡友好,多元融合’為特色的一刻鐘生活圈,目前已配套‘一老一小’‘一早一晚’‘一菜一修’等基層保障類業態490處、教育資源11處、醫療資源4處……基礎設施完備、品牌業態豐富、配套服務齊全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已經形成。”新華西街黨工委書記賀海雲說。
隻需步行,醫食住娛等在家門口就能解決,這既是新華西街居民的日常生活,也是“一刻鐘社區生活圈”提升居民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的生動寫照。
何為“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就是在15分鐘步行可達范圍內,就有滿足城鄉居民全生命周期工作與生活等各類需求的基本單元,融合“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多元功能,引領面向未來、健康低碳的美好生活方式。
烏海市地域面積小、人口基數小、城鎮化率高,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具備基礎條件。2022年初,烏海市提出了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的目標,6月被確定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首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8月被確定為全國第二批城市一刻鐘便民生活圈建設試點。
一刻鐘標示著時間的尺度,更體現著城市的溫度。合理設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科學優化商業網點布局、擴大教育服務資源供給覆蓋面……當前,烏海市正扎實推進12個“一刻鐘社區生活圈”試點建設,以“舒適安居圈、便民消費圈、社區文化圈、優教普惠圈、養老服務圈、健康醫療圈、城市顏值圈、服務響應圈”八位一體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體系日漸形成,群眾幸福的體驗日益細微、多元、充盈。
社區事務在“家門口”辦理,健康診療等服務在“家門口”提供,文化、教育、養老等資源在“家門口”集聚……按照烏海市的路線圖,預計2024年將實現“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建設全市覆蓋,烏海人將盡享“家門口”的幸福。(記者 郭俊樓 郝飚 陳春艷 牟野 楊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