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何以“近悅遠來”——一座幸福之城的魅力密碼

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來自哪裡?穿掠過百姓柴米油鹽的生活,始終與民生福祉如影相隨的,是住房、就業、上學、看病、養老……近年來,烏海市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財力有一分增長、民生有一分改善”,教育、衛生、文化、養老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從均衡走向優質,經濟增長的紅利不斷惠及老百姓的美好生活。如今,烏海所追求的,既有經濟發展的高質量,也有人民生活的高品質。
一刻鐘:標注在時間刻度內的幸福“坐標”
“小區對面是運動公園,出門500米就有大型商場,藥店、快遞驛站、小修小補服務點等在離家不遠的地方都能找到,現在的生活真是方便。”談起周邊生活的便利性,海勃灣區濱河灣小區居民張娜贊不絕口。
居民生活所需的政務、教育、醫療、文化等服務,步行15分鐘內就可解決——這是烏海市著力打造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得益於此,社區事務在“家門口”辦理,健康診療等服務在“家門口”提供,實事項目在“家門口”對接,文化、教育、養老資源在“家門口”集聚……烏海人的快意生活盡在一刻鐘。
打造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烏海市堅持從群眾的需求出發,因地制宜。作為烏海市首批一刻鐘社區生活圈的試點,海勃灣區長青社區全面統籌周邊業態發展基礎、空間規劃布局、人口年齡構成、居民需求等情況,將社區分為南區、中區、北區三個區域,分別打造宜居宜養圈、便捷購物圈、特色文化圈,著力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問題,讓轄區居民足不出“圈”實現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
目前,烏海市正在扎實推進12個一刻鐘社區生活圈試點建設,以“舒適安居圈、便民消費圈、社區文化圈、優教普惠圈、養老服務圈、健康醫療圈、城市顏值圈、服務響應圈”八位一體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體系日漸形成,群眾幸福的體驗日益細微、多元、充盈。
一張網:厚植在惠民實事中的穩穩幸福
“看著一個個老舊小區舊貌換新顏,總盼著自家小區也能改造,沒想到願望實現得如此之快。”海勃灣區濱河花園小區居民陳鋒說。
濱河花園小區是十幾年前建成的老小區,內部道路破損嚴重、化糞池經常淤堵,嚴重影響居民的出行和生活。隨著今年被列入改造計劃,這個老舊小區逐漸蛻變。
從2022年起,烏海市計劃用3年時間,將全市2005年底前建成剩余未改造的186個老舊小區,全部改造完畢。隨著工程推進,越來越多的老舊小區實現了舊貌換新顏。
迎著百姓期盼走,真心誠意為群眾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烏海市不斷將發展成果轉化為民生福祉。
幸福之於市民,讓生活更有品位——
新增一刻鐘社區生活圈試點7個,配套完善愛心平價藥品超市、蔬菜直通車、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等基本保障類業態,優質生活圈越擴越大﹔實施了運動公園、葡萄公園等公共綠地基礎設施改造工程,改造提升新建23個口袋公園,群眾游園的“小煩惱”得到解決。
幸福之於市民,讓生活更加便捷——
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年均受理處置群眾訴求60余萬件,這是回應解決市民訴求的最強“總客服”﹔全市被整合劃分為786個網格,“一格一長一警”網格化綜合服務團隊奔走其中﹔所有村(社區)可代辦政務服務事項,100%的政務服務事項實現“一次辦”……烏海的速度,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實惠,感受到更多溫暖。
幸福之於市民,是生活更有保障——
全面落實醫療教育高質量發展“1+N”政策體系,讓優質醫療教育資源惠及更多群眾﹔在自治區率先實現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全覆蓋……市民在教育生活、出門辦事、醫療健康等諸多日常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坐標”。
一塊地:奮力在拔節生長中的“城市客廳”
最近幾個月每逢周末,“向城區西南走”成為不少市民的新選擇。在濱河新區二期西側、烏海湖東岸,今年新晉的網紅打卡地——濱河公園在烏海火爆“出圈”。與濱河公園相呼應,一個全新的城市會客廳雛形乍現。
一座城市若要讓居者自豪、讓來者依戀,形象靚麗、內涵豐富的“城市會客廳”必不可少。濱河新區二期位於該市環山環湖區域的黃金節點,佔地面積8.6平方公裡,規劃商務商業、文創休閑、旅游服務、生活居住四大核心功能,承載著優化城市布局、增強城市功能、刷新城市顏值、提升城市氣質的美好願景。這裡是烏海的“未來之城”。
烏海市一中新校區、市二中濱河校區快速推進,加快補齊濱河新區教育基礎設施短板﹔甘德爾河水生態文化科普公園實施基礎設施“微改造”,公園環境實現大提升﹔烏海市科技創新孵化中心、烏海創投中心規劃實施……兩年多來,濱河新區二期從“一張白紙”著墨,每天都在積蓄力量、拔節生長。
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烏海市努力實現著精彩蝶變,一座近悅遠來之城日益展現出鼓舞人心的幸福模樣。(記者 郝飚 通訊員 楊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