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新農村裡創造新佳話

2023年10月21日08:54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3天吸引游客50萬人次,帶動呼和浩特市旅游消費達5億元以上—— 2023年7月,一場生態惱包村音樂節再次將大眾的目光吸引到這個“網紅村”上。

曾經這個依山而建的小山村靠天吃飯、貧瘠破落,現在走進獲評網紅打卡勝地的惱包村,亭台樓閣,游人如織,翻天覆地的變化讓人驚嘆。

位於呼和浩特市東北部,隸屬新城區保合少鎮的惱包村,是由來此地墾荒謀生的山西籍移民聚集而居形成的村落。惱包村現有959戶3100人,是個由漢、蒙、維、滿、回五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大家庭。各民族群眾共同奮斗,也共同見証了惱包村的巨變。

75歲的惱包村村民李林珍祖祖輩輩都在惱包村生活,兒時的記憶裡,村裡人種著幾畝旱地,靠天吃飯,碰到天災連口糧都成問題。

“2009年,李書記回到村裡后,村子的面貌開始發生了變化。”李林珍老人說。

老人口中的李書記是惱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恆彪。李恆彪也是土生土長的惱包村人,自己外出打工創業后,惦記著惱包村的父老鄉親,又回到家鄉,帶領村民共同奮斗,將惱包村建設成如今業興村美的新農村。

惱包村黨總支部、村委會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經過全村上下的共同努力,走出了一條“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的產業興村之路。該村先后榮獲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中國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左邊是我們的文旅產業園區,那兒是商業街,超市、飯館都有。我們村發展主要就靠‘生態+文旅’,目前全村村民利用集體搭建的生態文化旅游平台總創收超過3億元,人均年收入已達到5萬元。”惱包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恆彪說。

截至2022年底,惱包村建筑面積33.8萬平方米,生態綠化面積16.6萬平方米,建成了惱包國際交流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還成立了涉及文化旅游、影視傳媒、自來水、供熱、物業、電子商務、餐飲、酒店管理8家集體制公司。近年來該村接待國內外各地游客近2000萬人次,為當地村民提供就近就業崗位6000多個。村集體搭建的文旅產業平台年創收達10.8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12年的1600元增加到了2022年的35000元。

同惱包村的“生態+文旅”的發展路徑不同,呼和浩特市賽罕區曙光村走的是一條不同的產業發展路子,但同樣煥發著勃勃生機。

汽車在曙光村中駛過,一路所見皆是高大敞亮的農家院落、整潔平坦的鄉間道路,車行到一處,“正北方雲倉”幾個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

“這裡以前是伊利的奶站,后來閑置了,村裡大學生畢業回來創業就提供給他們了。”曙光村黨支部書記高二忠介紹道。

蒙古族小伙高宇是土生土長的曙光村人。2014年大學畢業后,高宇決定和發小回鄉創業,高宇大學主修的經濟學,發小學的電子商務,兩人考量再三,決定用自己所學開啟創業之路。2017年,內蒙古正北方雲倉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根據當時電子商務的市場我們決定做一個能節約電商成本的項目,於是就有了倉儲物流的定位。考量到電商的雲倉需要的場地大,市區租用場地費用高,我們結合用工等因素決定把公司建在村裡。”高宇說。

走進正北方雲倉的打包車間,工人們在有序地進行分裝打包工作。“電商的訂單推送到我們系統裡后,我們負責商品的打包、倉儲、物流。2019年正式運營以來,高峰時能達到月發30萬單。”高宇介紹說。

從最初的10名員工到現在的50多人,正北方雲倉在自身發展同時為村子提供了近50個勞動崗位。“又不耽誤照顧老人小孩,待遇也相較之前打零工的時候提高了。”村民李志英對自己和公司的未來都充滿了信心。

曙光村裡有一條路叫作民族團結致富路,沿著這條路一直走,就能去到曙光村的另一個產業亮點——內蒙古蒙苗科技有限公司。這家在呼和浩特的蔬菜育苗市場佔有率達到70%的工廠化育苗企業2015年落戶在曙光村。

“高書記從寧夏邀請我到曙光村創業,當時免費給我提供了溫室,從最初主要解決村裡用苗問題,逐步發展到現在的規模。曙光村上上下下都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內蒙古蒙苗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曹鵬說。

“我們全國各地選取新品種,經過示范,找到適合本地土壤氣候的品種再做推廣,比如現在市面上的普羅旺斯西紅柿最早是我們引進呼和浩特的,現在全市一年的種植規模就能達到1000多萬株。”曹鵬說。目前,內蒙古蒙苗科技有限公司年培育種苗量在5000萬株左右,年產值4000萬元左右,高標准育苗溫室有12棟,有30名村裡的剩余勞動力在這裡就業。

“2022年曙光村村民人均純收入26480元,村集體收入87萬多,今年能達到103萬。為了村民共同富裕,碰到啥困難我們都要克服,一個村民都不能落下。”高書記堅定地望著眼前生機勃勃的村庄。

2022年曙光村獲得了自治區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先進集體、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2023年獲評全國鄉村振興示范村。

新時代的新農村,不論是惱包村的今昔巨變,還是曙光村的日新月異,新農村裡各族群眾心往一處想,勁兒往一處使,隻為把自己的家鄉建設得更加美麗富饒。(記者 秀花 鄭學良 王雅靜 敖日格樂 彩紅 奈日嘎)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