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匠心 留住鄉味

一塊2斤左右的面團兒,先擀成直徑約1米的圓形面片兒,撒上面扑,經過7、8次折疊繼續擀開,最后擀得薄如宣紙,然后平整堆疊成長條狀,用緊湊刀法切成寬約2毫米的絲條,抓起來在空中用力一抖,抖掉多余的面扑,一把溫潤的“楊美精制豆面”就做成了。
晚秋時節,慕名來到鄂爾多斯市傳統豆面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楊美家的豆面加工房,楊美的老伴兒現場給大家展示了傳統手工豆面的制作過程,引來一片贊嘆。
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楊美豆面家喻戶曉。來到這裡,吃上一碗味道香醇、口感筋道、營養豐富、純手工制作的楊美豆面,家鄉的味道瞬間在唇齒間環繞。
“有好人品才能做出好產品!”20多年傳承手工豆面制作技藝,楊美像呵護自己的名譽一樣呵護他的豆面品牌。
“我做的豆面主料用的是陝西定邊的灰豌豆,配料是榆林的雞蛋、甘肅的蒿籽、本地的胡油,面扑用的是本地的糜米粉,全是真材實料。為了保証品質,原料貴點不怕,咱不干那哄人的事。”
上等的原料加上傳統的工藝,成就了楊美豆面上乘的品質和濃濃的家鄉味。秉持這一理念,楊美將這一傳統技藝傳承至今。
說起這一技藝的傳承之路,楊美有說不完的話。
2002年以前,楊美和老伴兒居住在納林陶亥鎮道勞岱村,年收入隻有五、六千元。一次,他趕上驢車去納林陶亥鎮賣西瓜,聽說上灣的一個老太太光靠賣豆面一年就能收入一萬多,這讓楊美動了心。因為他和老伴就傳承了做豆面的手藝,在十裡八鄉小有名氣,經常被請到村裡的娶聘宴席上做豆面。楊美的爺爺是“走西口”來到道勞岱村的,靠著一手精湛的做豆面手藝在當地扎了根,到如今這手藝傳到楊美手上已經是第三代了。
2003年,楊美和老伴商定離開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道勞岱村,到納林陶亥鎮上靠手藝謀生。二人起早貪黑,誠信經營,很快在鎮裡的豆面行業佔領一席之地,地道美味的豆面深受當地人喜愛,楊美的豆面供不應求,當年就收入十幾萬元。鎮政府為鼓勵支持傳統飲食文化傳承,幫助楊美建起豆面加工房,安裝了動力線,購置了電機、加面機等加工設備,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收入也翻了番。
如今,每天購買楊美豆面的顧客絡繹不絕。當地的上門購買,東勝、伊旗、康巴什等周邊旗區的通過出租車運送購買,再遠一些的如北京、東北、陝西等地,通過快遞冷鏈送到顧客手中。
楊美的豆面每天銷量在50斤左右,到了每年的11月和12月,每天銷量在500斤左右,因為西北地區的居民喜歡吃豆面,尤其在傳統節日前后,家家戶戶都要購買儲存一些豆面,作為招待客人的美食佳品。
“豆面低糖低脂,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味道鮮美,易於消化,老少皆宜,是‘三高’人群的最佳飲食。以前我們這裡過年給親朋好友送煙酒,現在大家都送我的豆面,送健康呢。”談起自己的豆面,楊美黝黑的臉上綻放出得意的笑容。
“二兒子和大孫女已經把這做豆面的手藝學到手了,今后他們就能把這份傳統豆面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我和老伴也就放心了。”
這些年,楊美的豆面年銷量保持在5萬斤左右,年純收入20多萬元,因為是手工制作,產量不能持續增長。老兩口在傳承家鄉味道的同時,也過上了美美的小康生活。(記者 王玉琢 郝雪蓮 張慧玲 呼布琴 布音額尼爾樂 毛鍇彥)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