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城
黃河長城在此握手 紅門隘口后世流芳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閆王鼻子長城。
紅門互市通關之地偏關縣水泉堡南門。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新村3號敵台徐氏樓。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丫角山段明長城。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北堡段明長城。
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境內的明長城,屬明長城中段,保存完整、規模浩大,是自治區境內現存明長城中最有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一段,也是民族融合的歷史見証。
1987年12月,這段明長城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公布為世界文化遺產﹔2001年6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20年11月,板申溝段、小元峁段和老牛灣段明長城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重要點段﹔2023年清水河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項目入選自治區重點文化產業項目庫。
入選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項目
清水河縣位於呼和浩特市南端,東南以明長城為界,與山西省平魯區、偏關縣接壤。清水河縣境內主要有明長城大邊及二邊。明長城大邊進入和林格爾縣后向西南蜿蜒於丘陵漫坡之上,從盤山順勢而下進入清水河縣,與明長城二邊遙遙相望。
清水河縣境內的明長城佔內蒙古境內明長城近17%,這段明長城保存完整、規模浩大,特別是以栜木塔村為中心,東西方向長10余裡的栜木塔長城更顯氣勢宏偉,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在此交融。
長城沿線有關口、烽火台、敵樓、城障、將台、隧道、暗門、水門等,墩台林立,雄壯渾厚,其中小元峁段被專家評價為“可跟八達嶺長城相媲美”。
從小元峁段長城的墩台之上,西望老牛灣,東望丫角山,座座墩台、城堡迎風而立,靜若處子,述說著歷史的過往雲煙。
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國家分別開展了兩次全國文物普查,對內蒙古境內的明長城,進行了初步的摸底清查,基本掌握了境內明長城的分布和走向。1984-1985年,化名為“華夏子”的3個年輕人(董耀會、吳德玉、張元華)從山海關出發,歷時500多天,徒步考察了明長城,隨后寫成了《明長城考實》一書,對明長城的建制沿革、各省所轄明長城等情況予以較為全面系統的介紹,其中就包含有內蒙古境內的明長城。
20世紀80年代,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的長城愛好者高旺對清水河縣境內的明長城做了調查,並著《內蒙古長城史話》。2007年4月20日,內蒙古自治區長城資源調查活動啟動,5支明長城調查隊陸續開展了野外調查工作,清水河縣境內明長城風貌逐漸開始展現在公眾面前。2019年,內蒙古啟動了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計劃並開始選址,清水河縣北堡明長城、呼和浩特坡根底秦長城、包頭固陽秦長城3處長城遺址入選。
長城國家文化公園清水河縣明長城小元峁段項目已被列入國家“十四五”時期文化傳承利用工程項目儲備庫和自治區“十四五”重大項目,選址於清水河縣北堡鄉境內,目前各項工作正在展開。
黃河從這裡流過
明長城清水河縣段長150余公裡,縣域三道土邊牆分別稱為大邊長城(外長城)、二邊長城(次邊長城)和內長城,與山西省交界的二邊長城目前保存較好,被譽為“金色長城”。
清水河縣明長城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資源的豐富和類型的多樣,長城體系較為完整,不僅有大邊、二邊和內邊,還有更多的關口暗門。在二邊牆體上保存有完整的敵台、牆台、馬面、烽火台等設施,數量多、分布密、完整率高,這在長城沿線是不多見的。位於清水河縣西南58公裡處的老牛灣,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在這裡彰顯,高聳、挺拔的蠻漢山在這裡形成險峻的黃河峽谷,蜿蜒於陡峭山崖上的明長城在這裡與黃河交匯。
明長城清水河縣段有許多稱為望樓的軍事設施,保存較為完好的有3座,自東北向西南分別為七墩樓、箭牌樓和老牛灣的望河樓。這些歷史遺存建筑在《清水河縣志》《偏關縣志》均有記載。
清水河縣老牛灣明長城遺址西起老牛灣口,東至丫角山。有石筑長城、夯筑土牆長城,充分利用地形,以險為塞。七墩樓,也稱徐氏樓,周圍建有土筑城堡,用來駐軍。箭牌樓為明長城上一座騎牆方形磚樓。
老牛灣望河樓亦稱護水樓,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山西巡撫曾銑所建。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又在舊基上增高加厚,此樓既有河防又有烽燧之功能。據《明史》記載,老牛灣“夏守邊而冬守河即為寇衛”。望河樓為方形,分兩層,由長條石砌筑15層基礎,大城磚砌牆,石灰勾縫,無梯道,上下隻可乘繩梯。清水河縣境內有5000余座烽火台,蔚為壯觀。
據《山西通志》記載:“老牛灣,在偏關縣北六十裡。邊牆起河曲之石梯隘,沿河而北,至關河口而入縣境,至老牛灣面兒東折,為大邊所始。其堡在邊南,隸偏關營。出邊為清水河廳界有老牛溝,北達廳治,西臨河套。”這段文字說明了老牛灣堡和明長城的依附關系。
位於山西省偏關縣的老牛灣堡,毗鄰黃河,與清水河老牛灣唇齒相依,同被稱為“黃河與長城握手的地方”。城堡三面環水,所處高台地形似“牛頭”伸入黃河,隻有南面與青石梁逶迤相接。而且老牛灣堡北部依托望河樓、烽火台等軍事設施,與長城邊牆的防御功能相呼應。老牛灣堡及長城的地理優勢,使人造軍事防線與自然天險渾然一體,是明長城沿線最為獨特的堡、牆、台、水結合的案例。
長城內外皆故鄉
清水河縣北堡鄉頭道溝河、北堡鄉北堡河和山西省偏關縣水泉鎮水泉河在此交匯形成一個開闊地帶,當地人稱此處為紅門口,明代在此設馬市,實行互市貿易,是明代重要的邊境貿易市場之一,后稱作紅門互市或紅門利市。
紅門口是明代萬裡長城一處重要隘口,是古今連通山西與內蒙古的交通要道。據《四鎮三關志》記載:紅門隘口於“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建。……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總兵李謙筑敵台一座,……外有壕,隸水泉。”《偏關志》也曾記載:水泉營距“二邊紅門口僅二裡,……隆慶五年(公元1571年)馬市成,設市堡於紅門口外”。
紅門互市開放於隆慶五年,是“隆慶和議”之后明朝在長城沿線所開11處互市之一。紅門口及長城沿邊其他互市開放以來,明萬歷《宣府鎮志》對此評價:長城沿線“六十年來,塞上物阜民安,商賈輻輳無異於中原”。
而《寧武府志》中形容紅門互市是“每到交易時,這裡人嘶馬喧,人來車往,帳篷遍布,胡漢雜處,熱鬧非凡。”邊市和諧興旺的景象躍然紙上。
紅門互市自開市以來,吸引了長城內外的客商和老百姓, 相傳在紅門互市開市交易的日子裡,水泉營的旅店家家爆滿,有時各式帳篷會連綿幾百米,成為紅門互市的一道特有風景線。開市以來,長城內外群眾將建筑文化、茶文化、服裝文化、飲食文化、戲曲文化以及手工業制作等文化交流與發展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層面,作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紅門互市的貿易交流盛會,演變成了傳統文化交流的盛會,同時也促進了長城內外及周邊地區在經濟上的發展繁榮。至此,北方數千裡邊境線出現了持續六十余年和平安定、經濟發展的新局面,也譜寫出民族團結的新篇章。(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武峰 郭成)
(圖片均由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