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呼倫貝爾

近年來,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復興鎮立足資源優勢,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大規模推廣沙棘種植,並探索套種模式,發展林下經濟,實現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育山”的轉變——

“沙棘小鎮”的雙贏路線圖

2023年10月12日08:51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類的生存智慧。

  而在呼倫貝爾市阿榮旗復興鎮的群眾們看來,今天的他們雖然過的仍然是“靠山吃山”的日子,但顯然,“此山”非“彼山”。 昔日靠過度放牧解決了溫飽,卻毀了山林﹔現在山上種植的成片沙棘樹,是美了鄉村,富了百姓。

  深秋時節,走進復興鎮,湛藍的天空,泛黃的草原,一棵棵隨風搖擺的沙棘樹,形成完美拼接。從2021年起,全鎮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通過引進適應能力強的沙棘樹種在天台嶺村、大興村、地房子村、六間房村進行試種,謀劃打造集治理性種植與觀光休閑於一體的生態農業綜合體,在守好綠水青山的同時,換來金山銀山。

  截至目前,全鎮共綠化荒山2000多畝,栽植沙棘樹20萬株。按照復興鎮現有荒山2.7萬余畝的現狀,該鎮科學制定了荒山改造規劃“時間表”和“路線圖”。預計用3年時間,從東部地房子村到西部老石場村,從索爾奇濕地沿線到重要生態區位,拉開荒山綠化大會戰,全面完成全鎮現有宜林荒山綠化。

  “從2022年開始,我就不再靠種地為生了,而是成了村裡的專職護林員,每天看護著這一大片沙棘林。據估算,沙棘通常在種植后第3年開始結果,第5年就會進入盛果期,明年就能產生效益了。”今年49歲的楊奔作為天台嶺村地地道道的農民,對於這份工作特別珍惜。雖然沙棘地裡也安了監控設施,但是楊奔還擔心有死角看不到,每天都要到林子裡轉一轉。

  同樣,在該鎮大興村,曾經大片的殘次林地,通過種植沙棘,不僅起到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保護農田的作用,而且還兼具極高的經濟價值。今年開始,村民們紛紛放下牧羊鞭,主動加入到綠化荒山的隊伍中。

  大興村黨支部書記曹付利說:“剛開始鎮裡動員村民種沙棘,支持的人很少,我們就一遍遍做工作。現在全村沙棘種了1000多畝,禿了幾十年的荒山變綠了,大伙也看到了成效,想法也改變了。今年養羊的村民越來越少,大家一門心思就想種樹,爭取把全村8000畝荒山全部變綠。”

  近年來,復興鎮立足現有資源優勢,精准施策,採取“黨支部+村集體經濟+農戶”的模式,在鎮域內大規模推廣沙棘種植,“沙棘小鎮”的綠色夢想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搞生態建設,規劃是前提,關鍵在落實。

  從最初鎮裡通過公眾號、朋友圈等形式發布有關沙棘習性、優點、種植方式、投資成本、畝產效益的相關內容供群眾了解,到帶領村支書外出學習,了解種植、養護、採摘、市場需求等方面的知識,大家心裡有了底氣,干勁兒也足了。鎮裡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出符合每個村的方案,利用統一苗木、統一栽植的方式,一步步引導群眾走上“養山育山”的道路。幾年來,全鎮僅村民自發種植的沙棘就達到3萬株左右。

  沙棘栽上了,成活更重要。於是鎮裡逐步細化落實管護措施,要求每個村根據種植地塊配備專門的管護隊伍,自覺擔負起看管牛羊上山、人為破壞苗木和管護設施的責任。同時,將養護澆水情況、苗木成活情況作為檢查重點,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向村裡負責人匯報,確保每一棵沙棘樹茁壯成長。

  在復興鎮鎮長尹阿虎看來,隻有環境變好了,群眾的生活才能更好,致富才算有了根基。當下,全鎮努力打造的 “種植沙棘—改善生態—發展產業—加工增效—農民增收”的良性循環產業鏈,就是一條由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的最佳路徑。

  依托這條產業鏈,復興鎮不斷探索推廣套種模式,把發展林下經濟作為轉型發展的重要依托,號召各村屯在林下種植中草藥。目前全鎮共種植蒼術、白鮮皮、芍藥、黃精等藥材達2600余畝。

  沙棘有了,通過深加工提高其附加值,才能迸發出更大的市場潛力。今年3月份,鎮裡主要負責人分赴各地開展沙棘產業的招商引資活動,並邀請廠商進行實地考察,研判后續生產加工合作方向,為今后沙棘深加工產業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尹阿虎說,鎮裡計劃未來2年內在鎮域7個村屯繼續擴大沙棘種植規模,預計種植面積達到8000畝,3年后年產沙棘可達到5000余噸,實現直接經濟效益近2000萬元。

  從“靠山吃山”到“養山育山”,這個曾經荒山禿嶺的小鄉鎮,逐步實現著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記者 李國萍)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