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項目腦閣展館開館儀式在土默特左旗舉辦

人民網呼和浩特10月11日電(富麗娟、實習生楊光)10月11日,土默特左旗北疆文化之國家級非遺項目腦閣展館開館儀式在畢克齊鎮臘鋪村舉辦。展示內容包括國家級非遺項目腦閣展演、秧歌高橋等民間社火活動、非遺項目泥塑、剪紙現場制作展示、揭牌儀式和參觀展館五個部分。
畢克齊鎮臘鋪村村史館非遺文化館開館儀式現場。實習生 楊光攝
據介紹,腦閣藝術的起源,可以上溯至隋唐時期。早期的“抬閣”“節節高”“背棍”等表演形式,而土默特左旗腦閣是在抬閣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相傳是清朝時土默特首領為迎接康熙皇帝舉行盛大慶典而從山西引進的民間藝術,流傳至今已經有300多年的歷史。1992年,畢克齊民間腦閣隊赴深圳錦繡中華景區參加中國民俗文化村展演,榮獲“弘揚民族文化”優秀獎。2006年,畢克齊民間腦閣隊又代表內蒙古自治區參加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暨中國首屆民間飄色(抬閣)藝術展演,憑借作品《吉祥草原》獲得我國民間文藝最高獎“山花獎”。2008年,腦閣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畢克齊民間腦閣隊更是接到不少活動邀約,多次參加呼和浩特市、自治區重大節慶展演,還參加了《改生》《大盛魁》《長城內外》等多部電視劇的拍攝。
腦閣藝術展演現場。實習生 楊光攝
土默特左旗畢克齊鎮臘鋪村農民陳月喜(自治區級腦閣藝術傳承人)介紹,腦閣是山西、陝西、內蒙古西部等地區的方言,是傳統節慶活動中的一種民俗巡游表演形式,其中“腦”的意思是將物品或人高高地扛起,“閣”則是一個捆綁焊接得非常結實的鐵制架子。演出時將鐵架子固定在一個成年人身上,這個扛閣的成年人被稱為“色腳”,架子上站1至3名兒童,叫做“色芯”,每一成人與兒童的組合稱為“一架”。“色芯”一般是3到8歲體重低於25公斤,長相俊俏、聰明伶俐的孩子,他們身著色彩鮮艷的戲服,妝扮成各種戲劇人物,再以花草彩綢裝飾,如仙子下凡。當地流傳著這樣的說法,凡是參加腦閣表演的孩子,都會更加地平安、健康,所以很多家長都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參加腦閣表演。
據悉,土默特左旗腦閣有著深厚的黃河文化底蘊,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在傳承與發展的過程中,糅合了戲劇、雜技、舞蹈、音樂、力學、造型、裝飾等藝術、工藝門類的元素,逐漸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本土藝術形式,是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結合體。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