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紅色文藝輕騎兵” 一路生花向未來

2023年10月10日08:49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歌舞《贊唱我的家鄉》。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合影。

現場演出。

舞蹈《烏蘭牧騎井》。

大合唱。

呼麥組合《生命的搖籃》。

  扎根生活沃土,服務基層群眾,推動文藝創新,烏蘭牧騎與群眾心貼心……錫林郭勒盟蘇尼特右旗,全國第一支烏蘭牧騎在此誕生。

  2017年11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內蒙古自治區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員們回信,號召大家大力弘揚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扎根生活沃土,服務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努力創作更多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永遠做草原上的“紅色文藝輕騎兵”。

  殷殷囑托猶在耳邊,激勵著這支隊伍,特別是鼓舞著年輕的烏蘭牧騎隊員,牢記使命,根植沃土,守正創新,為人民服務、為人民放歌,為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貢獻“紅色文藝輕騎兵”力量。

  根植沃土 為群眾載歌載舞

  “百姓事兒比天大,群眾困難我記下,醫保服務跟著辦,一家一戶都不差,群眾滿意才幸福……”

  3名青年烏蘭牧騎隊員在悠揚的樂聲下,唱出百姓心聲,訴說人民情懷,隊員們表演得投入,現場群眾掌聲不斷,他們的情感深深交融。

  夏秋時節的錫林郭勒大草原如花似錦,綠意無邊,這也是烏蘭牧騎隊員演出最忙碌的季節。

  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隊長扎那說,烏蘭牧騎意為“紅色的嫩芽”,象征著讓紅色文化生根發芽,這需要把根深深扎進生活沃土,扎進百姓心裡。

  “如何與時俱進,把黨的聲音和關懷更好地傳遞給農牧民,讓農牧民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我們遵循的理念是烏蘭牧騎演出為人民,隊員與人民的心相依。我們一年大概行程5000公裡,演出100多場次,服務群眾近2萬人次。”扎那說。

  “我們一直要求青年隊員從生活中取材,創作精品,追求經典。創作過程就是與各族群眾情感交流交融的過程,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過程。為了創作一首展示民族團結一家親的主題歌曲,我們老中青隊員齊下基層,經多次採風、消化素材、深化意義、反復修改,才完成《堅定信念的頌歌》的創作。”青年隊員王蕾說。

  黨的十九大以來,這支烏蘭牧騎隊伍先后創作編排出《朱日和情》《堅定信念的頌歌》《頌歌獻給黨》《瑪奈 烏蘭牧騎》《駝鄉情》《新時代的青年們》等60多部飽蘸生活露珠的文藝作品。這些作品飽含家國情懷,深刻反映新時代人民群眾對黨的赤誠感情,以藝術的形式展現內蒙古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守望相助,奮進新征程。

  青年烏蘭牧騎隊員說,傳播的方式我們也要與時代同步。有一次,觀眾看完演出拿著手機跟我們說:“短視頻、直播裡的歌舞好看,而且看著方便,咱們烏蘭牧騎要不要試試?”

  青年隊員們馬上想到,是啊,現在大家都用手機看短視頻和直播,我們也應該跟上形勢。於是抓緊在新媒體平台開設賬號,架起手機、攝像機,拍攝文藝作品和公益短視頻,並在網絡上做起演出直播,獲得網友們的關注和點贊。

  在這個過程中,青年隊員們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創作時,隊員們的心裡也有了標准:鄉親們能不能接受,看了節目以后是點頭還是搖頭。

  漸漸地,烏蘭牧騎隊員們走進了百姓心裡。大家願意和隊員們拉家常,有時還會給作品創新提供好點子。

  扎那說,這些年,我們的服務形式不斷創新,這源於觀眾的文化需求。這些需求也啟示我們,烏蘭牧騎要牢牢扎根基層,服務基層。

  守正創新 烏蘭牧騎綻放芳華

  在錫林郭勒烏蘭牧騎藝術節上,舞台上燈光亮起,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青年隊員表演的優秀劇目《朱日和情》再次與當地農牧民群眾見面。

  整部劇情節跌宕起伏、故事感人至深:“八一”建軍節,朱日和草原迎來了盛大的沙場閱兵,退役軍人胡小兵與牧民烏蘭圖雅在此相逢,一同追憶他們的芳華之年,如何守護朱日和草原,如何與牧民結下深情厚誼,如何將民族團結之花培育得艷麗無比……

  台上精彩篇章連續,台下掌聲不絕於耳。

  “《朱日和情》是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老中青三代隊員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精心創作的優秀劇目,入選2020年度內蒙古自治區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目。”青年烏蘭牧騎隊員黃小雲說。

  這部劇之所以獲獎,主要得益於它的創新性。創新性體現在劇本設計、燈光舞美、表現手法等多個方面。用一個個相互交融的小故事串起這部5幕舞台劇,集中展現中華民族一家親、模范自治區建設大主題,展現新時代守邊戰士保家衛國情懷,表現戰士與牧民的深厚感情。

  “‘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住’是我們的創作定位。”扎那說,“‘演出就是採風,採風就是創作’是我們的創作理念和方法。”

  青年隊員們說,一邊演出一邊與群眾交流,邊看風景邊感受風土人情,靈感自然就來了。我們經常是一場演出結束,和老鄉聊出了靈感,看風物想到了題材,就在大巴車上寫下一兩節曲譜,邊走邊演邊補充。

  這種創作方式賦予作品接地氣、好傳播的藝術特質。經典作品《打草舞》,就源自牧民平日生產中的蓄草活動。每年秋天,為解決牛羊冬天的飼料問題,牧民們會囤積牧草,這一過程被稱為“打草”。

  隊員們把這一系列動作編入舞蹈中,跳出了豐衣足食的喜悅。不少牧民一邊看一邊說:“這演的不就是我們自己嘛!”

  為倡導時代新風尚,他們創作小品《相親》,倡導牧民少喝酒。演出結束,牧民圍著隊員們,高興地豎著大拇指:“你們演得太好了,我們今后一定要少喝酒,多干事。”

  “走近鄉親們,我們就有了衡量作品的尺子和提高創作水平的方法。在基層演出,作品可以獲得直接反饋。新作品在鄉親們的檢驗中不斷打磨,最終形成觀眾喜聞樂見的版本。”扎那說。

  接續奮斗 老帶新傳好接力棒

  “黨的二十大精神光輝又明亮,為我們指引前行的方向,幸福大道幸福事兒,讓我們來數數這一樁樁……”

  好來寶《堅定信念的頌歌》是由那仁德力格、海日、烏雲吉日嘎拉、阿拉騰陶格斯、烏寧、孫布爾、朝格巴雅爾等老中青三代烏蘭牧騎隊員共同打造的經典作品,旨在將的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匯到文藝作品中,通過好來寶的說唱形式,傳播到百姓心中。

  “我們這支隊伍始終保持著老帶新、傳幫帶的好作風。青年隊員從入隊的第一天,就牢記烏蘭牧騎的優良傳統,始終傳遞黨的聲音和關懷,堅持為人民服務,發揚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的精神。”扎那說。

  青年烏蘭牧騎隊員烏音嘎贊同說:“老帶新、傳幫帶的好作風浸潤在思想引領、節目創新等多個方面,讓我們這支隊伍一直煥發著青春的氣息。”

  在排練歌舞節目的間隙,他們經常開展“薪火傳承”文藝學習傳幫帶活動,通過講述“烏蘭牧騎的光輝歷史”“烏蘭牧騎為農牧民群眾服務的故事”“烏蘭牧騎的隊伍建設”等內容,激發青年隊員在創作中推陳出新,把紅色基因注入血液中。

  青年隊員們紛紛表示,作為新時代烏蘭牧騎隊員,我們會繼續緊跟時代步伐,充分發揮紅色文藝輕騎兵作用,扎根生活沃土,服務農牧民群眾,推動文藝創新,以飽滿的熱情為群眾奉獻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糧。

  如何讓青年烏蘭牧騎隊員發揮力量,在隊裡挑大梁、有作為?這支隊伍把各類研討會、實踐的練兵場設立在演出間隙、草原上、大地間、牧民群眾的房前屋后……讓青年隊員暢所欲言。

  “烏蘭牧騎隊員的演出方式靈活,老前輩上馬就走、下馬就演,自1957年6月這個傳統延續至今。我們新一代隊員一定要發揚好傳統,尋找好內容、好形式,讓老百姓看得懂、看得開心。”青年烏蘭牧騎隊員胡斯楞說。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烏蘭牧騎作為全國文藝戰線的一面旗幟,走過60多年歷程,烏蘭牧騎所形成的優良傳統、所積累的實踐經驗以及彰顯的時代價值,已經成為一種寶貴精神財富,激勵著青年隊員們不斷奮斗。”扎那說。(記者 趙曦)

  (圖片由蘇尼特右旗烏蘭牧騎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