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文化煥發活力 打響“北疆文化”品牌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內蒙古民族解放紀念館推出黨建專題劇情游戲《紅色興安》,游客通過閱讀劇本、線索搜証、邏輯推理等環節重溫崢嶸歲月,看似簡單的游戲,讓人們在接受紅色精神洗禮的同時,沉浸式體驗革命勝利來之不易。
內蒙古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長期享有“模范自治區”的崇高榮譽,紅色文化貫穿各族人民共同奮斗、共求解放、共謀發展的全部歷程,是“北疆文化”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內蒙古紅色文化建設取得累累碩果,為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內蒙古新篇章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紅色文藝創作緊貼時代脈搏,精品迭出,以藝術的、審美的、形象的方式為時代精神賦形,鍛造出一批精品力作。舞劇《騎兵》榮獲第十七屆文華大獎、第十六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舞劇《草原英雄小姐妹》獲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第十一屆中國舞蹈“荷花獎”舞劇獎。東路二人台《戰地黃花》、音樂劇《人民楷模都貴瑪》入選第二十屆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優秀劇目展演劇目。譯制片《覺醒年代》獲得十三屆內蒙古自治區藝術“薩日納”獎,紀錄片《內蒙古騎兵》獲自治區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電影《片警寶音》《守望相思樹》榮獲第十八屆、第十九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少數民族題材影片獎,《黃大年》獲中宣部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海的盡頭是草原》獲得第4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華語電影獎,《興安嶺上》獲得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獎,《坐著火車上北京》獲得第32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兒童片和最佳音樂兩項提名獎,《生生不息》《阿敏》《神奇的蒙古馬》《仙女湖》獲第十五屆“夏衍杯”優秀劇本獎。此外,在理論研究方面、圖書出版方面均有重大成果。
紅色文化產業發展方面,認定喀喇沁旗馬鞍山6.26萬平方米紅色教育基地、原創舞台劇《軍工情》、烏拉特中旗川井國防教育基地等3個自治區重點文化產業項目。成功申報“內蒙古自治政府紀念地”為全國紅色基因庫建設單位。“數字化”賦能紅色革命資源,搭建內蒙古紅色革命紀念場館線上展廳,積極整合優秀紅色革命場館VR資源,推出紅色革命紀念場館線上參觀系列活動。
內蒙古先后舉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亮麗內蒙古、奮進新征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主題展、“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展覽、“中華頌——我們心中的模樣”主題展、“強國復興有我”國防教育書法美術作品展,參觀展覽團體超過1.1萬個、參觀人數超過90萬人次。
全區目前共有89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些基地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每年都有無數黨員干部、少年兒童、市民游人在這裡追溯紅色歷史,感悟光輝瞬間,汲取前行力量。
10月8日,自治區黨委宣傳部與自治區文旅廳重磅推出10條紅色研學旅游精品線路,為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用好紅色資源做出新實踐。
回首過往,北疆大地紅色文化碩果累累﹔放眼未來,北疆文化傳承迭代,熠熠生輝。(記者 馮雪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