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上芳草香

經過微生物改良的煤矸石基質上芳草萋萋,與藍天白雲相映成趣。
秋分時節,天高雲淡。走進烏海市烏達區煤哆哆(內蒙古)煤炭物流有限公司,荒山禿嶺之間,兩片碧綠分外醒目。
這不是尋常的綠色,這是煤矸石上長出的生命奇跡。經過2個多月的不斷實驗和不懈嘗試,烏達區在煤矸石上種草初顯成效。
煤矸石是煤炭開採利用過程中產生的主要固體廢棄物。“目前,國內積存煤矸石達幾十億噸,每年新增煤矸石億噸級以上。內蒙古煤炭產量約佔全國煤炭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因此也成為黃河流域工業固廢環境治理的主戰場。” 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專家喻友明介紹。
為實現煤矸石資源化綜合利用,今年7月,“黃河流域煤礦廢棄物資源化與煤礦破損區快速復綠協同技術研究”項目在國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聯合研究中心立項,由華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劉興宇教授團隊、內蒙古雷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在烏達區開展煤礦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採礦區生態修復協同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
“我們利用微生物原位改良技術對煤矸石進行土壤化改造。通過將煤矸石進行預處理並鋪設於地面,形成厚度不小於50公分的煤矸石基質土地。再以‘就地擴培+管道噴淋’方式將微生物改良菌劑持續噴洒在煤矸石上,表面施加少量的有機肥,播種耐寒耐旱和保水固土能力較強的植物,如黑麥草、紫花苜蓿。這也是全國首批落地的煤矸石種草項目。” 內蒙古雷石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偉東說。
“長出來啦!”當嫩嫩的草芽破土而出,研究人員奔走相告。如今,約3000平方米的試驗地裡,煤矸石基質上整體覆蓋綠度接近95%,植被生長旺盛,部分黑麥草已經長到45厘米高。
“通過微生物技術把煤矸石變成可以直接種植的土,是很大的技術突破。”在徐偉東看來,這非常適合在生態脆弱、缺水缺土的烏海市推廣運用,尤其是在就地消納煤矸石和生態修復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讓煤矸石變廢為寶。烏達區在推進煤矸石等大宗工業固廢綜合利用中,在制作建材、回填井下煤礦、鋪路等之外,又蹚出了一條煤矸石上種草的新路徑,初步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煤矸石綜合利用新局面。
“在煤矸石上種草成功,是烏達區狠抓礦區環境綜合整治,高標准推進綠色礦山建設,不斷探索生態系統治理、科學治理的新舉措、新途徑。下一步,我們將廣泛推廣運用煤矸石資源化綜合利用這一技術,全力打造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烏達模式,以烏達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星星之火’燃起烏海及周邊地區乃至我國北方資源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燎原之勢’。”烏海市生態環境局烏達區分局副局長姜靈靈說。(記者 郭俊樓 郝飆 陳春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