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民族團結與巴彥敖包山水同美

2023年09月28日07:4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如詩如畫的千畝稻田、浪漫唯美的花海、果蔬飄香的採摘園……臨近中秋、國慶“雙節”,興安盟科右中旗額木庭高勒蘇木巴彥敖包生態旅游度假村備受青睞。不少周邊居民走出家門,來到這裡游山玩水、採摘鮮果,盡享悠閑假日。

霍林河水的千年潤澤,哲裡木山的萬年守護,造就了眼前疊翠流金、富饒豐美的一方樂土。“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全國文明村鎮”“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這些稱呼都屬於巴彥敖包嘎查。

“我們嘎查名字中的‘巴彥’是富裕的意思,現在全嘎查真正過上了‘巴彥’的生活!”提到自家的增收路徑,嘎查牧民盧佳峰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我們家裡的60畝地全都包給了合作社,種植了觀光水稻,每年有分紅不說,我還能在景區上班,負責安保和向導工作,現在家裡年收入20萬,這比過去翻了一倍還不止。”

“嘎查的發展變化,全靠各族村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起使。大家團結了嘎查就有力量了,團結了嘎查才有發展。”巴彥敖包嘎查黨支部書記張軍說,巴彥敖包嘎查是一個由蒙古族、漢族、滿族、俄羅斯族、傣族等5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嘎查裡多民族家庭超過一半。每個家庭內部、鄰裡之間都和諧友愛,逢年過節,大家一起包餃子、做手把肉,喝奶茶、貼窗花。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共同進步、互相幫助、全心全意維護團結的優良傳統。

曾經的巴彥敖包嘎查,是草原深處的荒僻村落,如今卻逐漸成了許多外省自駕游客繞道也要前來打卡的網紅景區。這些變化發生在2010年,當時的巴彥敖包嘎查率先在科右中旗實施了土地流轉,穩定了牧民的經營收入,先后成立了6家農牧民專業合作社,並利用自身山環水繞的地理優勢建成餐飲、住宿、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度假村。

2017年,巴彥敖包成立生態旅游公司,打響了生態旅游的名號,成了科右中旗響當當的致富帶富嘎查典型。“我們這有山有水,有草原,非常適合搞鄉村旅游。每當看到游客在村口拍照,聽到他們說,這個村太美了,我和村民們心裡都覺得特別自豪。”張軍說。

生態旅游不僅讓村容“顏值”更高了,各族村民獲得感、幸福感也更高了。

在嘎查,最熱鬧的地方當屬約10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這是村民開展文化節、趣味運動會等活動的最主要場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客廳”。近年來,巴彥敖包嘎查還組建了四胡隊、馬頭琴隊、廣場舞隊,通過聽好來寶、參觀村史館、農牧民趣味運動會等舉辦不同形式、不同內容的民族團結進步活動。

張軍說:“我們從來沒有把廣場當作花架子,而是充分發揮它的聚合作用。”他說,建廣場時,本可以掏錢請人來建,但村委卻組織所有村民共同建設,各民族為“大家庭”出力、人人為“自家事兒”獻計,增進了民族間的了解和感情。

廣場上的熱鬧只是巴彥敖包嘎查“幸福筆記”上的其中一章。作為興安盟的鄉村旅游網紅打卡點,去年巴彥敖包嘎查人均收入突破3.6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超過200萬元,固定資產4000萬元,嘎查各族農牧民們共同翻開了團結向上的幸福新篇章。

“暑期每天游客量能達到500多人,今年前9個月,嘎查接待游客近20萬人,旅游收入達120萬元。”額木庭高勒蘇木巴彥敖包生態旅游度假村經理張振東說。

集體經濟發展好了,嘎查黨支部又開始琢磨如何讓集體經濟收入反哺民生事業發展。

幾年來,巴彥敖包嘎查把集體經濟收入投入產業滾動發展和全村公益事業上,解決群眾出行難問題,為村民代繳基本醫療保險、農田水電費﹔對考上大學的孩子給予2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獎勵﹔為8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高齡補貼……一系列惠民實舉深受嘎查農牧民贊譽。

今年,巴彥敖包生態旅游度假村不斷推陳出新,旅游項目從原有的“觀光游、娛樂游”擴展到“體驗游、研學游、親子游”,新推出戶外露營、網紅打卡、研學基地、水上游玩、親子時光等5項旅游體驗項目,秀麗宜人的生態田園風光實現提檔升級,這也賦予巴彥敖包生態旅游度假村新的生機與活力。

產業興旺、生態宜居、日子紅火,如今的巴彥敖包地如其名,這片“富饒的土地”上,各族群眾致富的腳步仍未停滯。“今后,我們要積極響應和落實‘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計劃’,重點打造‘旅游+民族團結進步’生態度假村,最大限度發揮巴彥敖包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稟賦,全力繪就生態旅游與百姓致富同步發展的新畫卷。”張軍說。(記者 趙明亮 高敏娜 斯日古楞其其格 呼布琴)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