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烏海水權交易讓水資源價值最大化

2023年09月26日07:4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工業企業對農業進行節水技術改造,農業節約出的水通過水權轉讓用於工業生產。如今在烏海市,這種“以工補農,以農哺工”的“合同節水+水權轉讓”交易模式正在全面推行,此舉有效破解了地區水資源緊缺的現實難題。

烏達區烏蘭淖爾鎮良田廣袤、物產豐饒,這裡是烏海市重要的農產品基地。長期以來,村民們灌溉田地都以大水漫灌為主,既浪費水又費肥費人工。

去年開始,內蒙古東源科技有限公司投資6800萬元在烏蘭淖爾鎮實施了農業節水灌溉工程,將全鎮范圍內1.25萬畝農田改造為滴灌。滴灌讓水直接流到作物根部,變“澆地”成“澆作物”,減少灌溉中的蒸發損失及滲漏損失。

據測算,改造后的畝用水量預計由513.5立方米減少為283.3立方米,年可節約用水約287.8萬立方米。重要的是節約出的水可轉讓於工業企業水指標247.51萬立方米,如此一來,農業、工業都得到了實惠。

內蒙古東源科技有限公司是烏達區一家新材料企業,這些年隨著發展壯大,企業生產用水瓶頸日益突出。而通過烏海市跨行業水權交易,企業面臨的水資源困境迎刃而解,水資源的價值實現最大化。

“推動農業節約用水向工業用水流轉和使用,進一步科學合理優化水資源配置,形成‘工哺農、農輔工’的良性循環。”烏海市水務局水政和水資源管理科科長禹博說,通過鼓勵工業企業投資水源工程、輸水工程、田間工程等農業節水工程建設,實現工農業水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工農互促融合發展的新模式。

地處西北的烏海市終年干旱少雨,地下水及地表水總量少,中水、疏干水等非常規水資源已基本配置和利用完畢,水資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可開發利用量十分有限。近年來,烏海市堅持以“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治水方針為指引,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從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等各領域加大節約用水力度。同時,通過創新機制,推進跨行業、跨地區水權交易,全力破解水資源不足困境。

為激發“水活力”,激活“產動力”,烏海市率先在自治區建設地級市水權交易電子平台,將烏海市水權交易納入全國用水權交易大市場。根據對工業企業取用水戶閑置水指標摸排情況,指導推動企業開展水權交易,2022年以來開展水權交易30筆,交易總量567萬立方米。烏海市還積極參與自治區跨盟市水權轉讓一期水權轉讓工程和盟市內閑置黃河水權指標交易,爭取水指標4544.45萬立方米,解決80余戶工業企業用水問題。

為推動用水權交易進入規范化、制度化,烏海市印發實施《烏海市水權流轉工作實施辦法(試行)》,規范和引導用水權市場化交易,建立歸屬清晰、權責明確、流轉順暢、監管有效的用水權制度體系,為全市推進用水權交易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礎。該市並印發實施《烏海市農業水價超定額累進加價管理辦法(試行)》,將“按畝收費、固定計費”逐步向“按量收費、階梯計費”轉變,通過價格杠杆引導農業節水,改革水資源供給側管理,推動水權流轉。

同時,烏海市在自治區率先制定地方節約用水法規——《烏海市節約用水條例》。 《條例》創新提出“推廣合同節水管理模式,鼓勵和支持跨地區、跨行業開展合同節水,將合同節水取得的節水量納入水權交易,依照有關規定實現水資源使用權在地區間、行業間、取用水戶間流轉”。這標志著烏海市治水、管水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為該市推進“審、批、取、供、用、節、排”全鏈條節水和節約水指標的交易提供了有力支撐。

2022年,烏海市水權交易案例還被國家發改委列入《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輔導讀本》。(記者 郝飚)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