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產業發展各具特色 就業增收渠道廣泛 社區治理初見成效

身心皆安處 他鄉是故鄉

2023年09月25日09:46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對2022年易地搬遷扶持工作成效明顯地方予以通報表揚,內蒙古自治區僅有興安盟獲此殊榮。

如何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的難題?興安盟主動作為,走出了一條產業發展各具特色、就業增收渠道廣泛、社區治理初見成效的易地搬遷之路。“十三五”期間,興安盟共實施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搬遷6129戶13886人,共建設集中安置點(6戶及以上)153個,爭取中央、自治區用於項目建設各項資金7.58億元。

“有這麼干淨寬敞的房子,這不就是好日子?”談起如今的生活,脫貧戶池紅霞一臉幸福。池紅霞是烏蘭浩特市葛根廟鎮胡格吉勒嘎查村民,2015年,因病致貧的池紅霞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易地搬遷、產業幫扶、教育、醫療等一系列政策幫扶下,池紅霞不僅脫了貧,還住進了夢寐以求的新房。

池紅霞告訴記者,農村看似生活花銷少,可出行不便、沒有自來水。住上樓房以后水電費、交通費雖然自己掏,但家務活不用費心操持,能騰出時間務工。在葛根廟鎮黨委、政府的扶持下,池紅霞一家還分到一棟溫室大棚,平常種地、種大棚蔬菜收入2萬元,加上每個月4000余元的務工收入,一年下來,也能掙個7萬多元。溫暖的住房,穩定的收入,讓池紅霞一家人的生活欣欣向榮。

圍繞“怎麼搬”和“搬后怎麼辦”,興安盟制定出台計劃,配套制定了產業培育、就業幫扶、基礎提升、社區治理等多項推進措施,解決了易地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的問題。

在突泉縣醴泉小區易地搬遷就業基地,93棟蔬菜大棚整齊地排列在藍天白雲下,種植戶鄭玉泉正忙著把十幾筐採摘好的西紅柿送往批發市場。“菜下來后,會有商販上門來收,我家現在有4棟大棚,年收入也有4萬多元,雖然辛苦點,但是有干勁。”鄭玉泉臉上滿是收獲的喜悅。

為了讓易地搬遷群眾能夠“搬得出、穩得住、能就業”,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醴泉小區為每戶搬遷戶分配60平方米的“菜園子”來增加收入,搬遷戶可以選擇租賃、流轉分租、自主經營等方式進行管理。“政府不僅幫我搬了新家,還幫我找到了致富門路。”鄭玉泉笑著說。

此外,突泉縣還通過培訓種植、流轉分租等方式帶動易地搬遷戶增收,並建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小區就業服務工作站,持續推進易地搬遷小區就業增收政策,讓易地搬遷群眾端穩端牢就業“鐵飯碗”。

前段時間,突泉縣醴泉小區居民倫秀麗又回到了“學生”時代,每天一早,她都准時來到家政公司學習按摩保健技能。培訓班採取理論與實操相結合的授課方式,材料、模具均由學校提供,每人每天還有100元的補助。“縣裡組織了好多次技術培訓,我從來都不落下,現正在學按摩保健和養老護理,以后可以自己出去開店或者打工,讓我們就業又多了一些機會。”倫秀麗說。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穩就業就是穩民生、穩人心。興安盟建立了配套公共就業創業培訓服務平台網點83個,覆蓋所有安置易地搬遷安置點,確保有勞動能力、有就業服務需求的搬遷人口在入住后一年內,至少接受“131(一次職業指導,三個適合的崗位、一次培訓)”專業就業服務。據了解,2022年,全盟有就業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全部實現就業。

同時,配套教育、衛生、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為村民搬遷和后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目前,興安盟11個城鎮安置區均設立社區服務中心和“一站式”綜合性服務管理平台﹔142個村庄安置點均由專人負責提供就業、戶籍、政策解讀、糾紛調解等社區服務工作。精准梳理搬遷群眾子女就學需求和安置地教育資源布局,建檔立卡搬遷家庭子女學前教育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均達到100%,順利完成了幼兒園和義務教育階段搬遷學生就近入學轉移銜接。進一步合理配套安置點醫療機構,集中安置點醫療衛生服務設施覆蓋率達到100%。

從憂居到安居,從山溝到城鎮,從農民到市民……易地搬遷改變了搬遷群眾的生產生活,他們挪窮窩、摘窮帽、奔富路,大步邁向了幸福生活,興安盟各級干部還在繼續書寫著鄉村振興的新答卷。(記者 高敏娜 通訊員 武跟兄)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