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

“志願紅”架起各族群眾“連心橋”

2023年09月24日07:23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巴特爾,我們來看看你。”這天一早,烏海市海勃灣區林蔭街道海馨社區“媽媽幫幫團”的老媽媽們像往常一樣來到社區殘疾人巴特爾家幫忙。一進門,大家就分頭行動起來,有的擦家具,有的拖地,不一會兒房間被打掃得整潔明亮。

今年40歲的巴特爾多年前因車禍導致左腿殘疾,失去了勞動能力,妻子尚玉會患有嚴重的風濕病,有時連打掃家務這樣的小事都難以完成,一家人生活捉襟見肘,隻能靠低保維持。

得知巴特爾一家的困難后,“媽媽幫幫團”就經常登門為他們送去關心關愛。“老媽媽們隔三岔五就來看我,幫我收拾家,就像親人一樣。”巴特爾感動地說。

在林蔭街道,這支名叫“媽媽幫幫團”的志願服務隊像母親般溫暖,平均年齡已有65歲的老媽媽們每天奔走於困難居民家中,為各族居民排憂解難。

位於海勃灣區城郊的林蔭街道下設大慶、溫馨、海馨、依林、金裕5個社區,生活著漢、蒙、回、滿等23個民族,居民主要由採煤沉陷區、庫區淹沒區、礦區棚戶區搬遷居民構成。老年人口多、貧困人口多、殘疾人多,長期以來,街道基層治理面臨的矛盾問題多,如何破解?

據林蔭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谷雨介紹,近年來,林蔭街道黨工委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積極打造“石榴花開 籽籽同心”特色品牌,通過“媽媽幫幫團”等志願服務隊做好轄區各族群眾的幫扶救助,積極營造各民族團結互助的良好氛圍。通過“銀發宣講團”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宣講,把民族團結進步工作不斷引向深入。通過“小林解憂”民主協商議事平台,建立轄區黨員、居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各方力量齊參與的議事協商格局,解決各族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在家閑不住,就想發揮些余熱,幫助幫助那些有困難的人。”“媽媽幫幫團”成員王義娥說,自2019年11月“媽媽幫幫團”成立以來,為殘疾、孤寡老人和孤兒等群體捐款捐物,為行動不便的居民送物買菜,上門做飯做家務、陪伴聊天。

在社會各界和老媽媽們的幫助下,巴特爾一家的生活狀況逐漸得到改善,他也重拾對生活的信心,積極加入到了社區志願服務活動中。

前些年,看到家裡有很多人捐贈的圖書,巴特爾便和妻子商量,在自家辦起了愛心書屋。從一開始的幾百冊圖書發展到現在的2000余冊圖書,每到節假日,來他家看書的鄰居小朋友絡繹不絕。

海馨社區黨委書記王玉靜告訴記者,正是有了像“媽媽幫幫團”這樣的志願服務隊,讓社區各族居民和諧相處親如一家,而且還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到志願服務中來。

在林蔭街道,還活躍著一支名叫“銀發宣講團”的老年志願者隊伍。平日裡,老人們走基層、進鄉村、入企業、到學校,滿懷激情地宣講民族團結故事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

今年78歲的肖挺喜是宣講團的領頭人。盡管頭發花白,但他依舊充滿干勁兒。

前些天,一場“感恩奮進跟黨走,在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上作示范”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講在林蔭街道辦事處會議室火熱開講。

台下居民們認真聆聽,台上,作為主講人的肖挺喜從全方位建設模范自治區以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等四個方面內容開展宣講。宣講內容緊緊圍繞黨的大政方針和民族團結故事,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宣講過后,現場群眾紛紛表示受益匪淺。

“社區、學校、農區,哪裡需要我們去講,我們就去哪裡。”肖挺喜告訴記者,為讓大家聽得懂、聽得進,他們有專人負責學習研討資料的收集整理,時常到市、區黨政辦公室借閱相關文件,經常到市委、區委宣傳部調取宣傳資料。在每次宣講活動開始之前,大家會聚在一起開個會,討論確定宣講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如何講才能講好。

同時,老人們還以文藝加宣講的演出形式向群眾傳達黨的政策和理論,通過唱紅歌、三句半、二人台、快板、京劇唱段等節目宣傳民族團結。

如今在林蔭街道,一抹暖心“志願紅”已成為一道亮麗風景線,架起了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的“連心橋”,“民族團結一家親”的理念在各族群眾中生根開花。(記者 智海 郝飚 金鑫 參薩爾)

(責編:劉澤、張雪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