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收“金”

![]() |
9月9日,在貴州省畢節市七星關區朱昌鎮泰豐農業觀光園,村民在裝飾舞台。 |
![]() |
9月10日,在重慶市黔江區太極鎮李子村金雞壩農業示范園的稻田裡,舉辦了一場以“慶豐收,促和美”為主題的秋收稻田音樂會。圖為演員進行民樂合奏。 |
![]() |
日前,河南省柘城縣舉辦辣椒產業大會。圖為當地農民參加趣味比賽。 |
![]() |
9月,江西省德興市21.62萬畝中稻陸續開始收割。圖為聯合收割機在田間作業。 |
四時俱可喜,尤愛秋收時。
9月23日,秋分,是第六個“中國農民豐收節”。
觀察近期的中國,不妨從一個花籃說起。和往年一樣,國慶前夕,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搭建了“祝福祖國”巨型花籃。
和往年不同,今年的花籃內,既有花卉,還有五谷(水稻、小麥、小米、黃米、大豆)。據悉,這是象征豐收的五谷第一次應用在大花籃上。
神州大地上,喜獲豐收的不止五谷。
“土生金!”金秋時節,不少群眾把當地“土特產”,晒在朋友圈裡。收獲的是“土”,也是“金”。
各地物產豐
地大物博的中國,物產豐富。廣袤的大江南北,一片豐收景象。
看,蘋果紅了。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十八坊村,是遠近聞名的“蘋果村”。全村4200多畝土地,大半種植著蘋果。這些蘋果裡,有嘎啦、秦陽、早紅等早熟品種,粉紅女士、瑞雪、瑞香紅等晚熟品種。最近日子,蘋果園裡人頭攢動採摘蘋果,直播間裡主播們忙著銷售新果。
聽,“青稞熟了”。“青稞熟了的時候,五彩的青稞,五彩的糌粑……”一曲悠揚婉轉的歌舞《青稞熟了的時候》,把人們帶進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禮贊建州70周年·相約青稞豐收季”活動現場。這一活動,依托當地的自然風光和良好生態,展現農民豐收喜悅,很受歡迎。
嘗,棗子甜了。在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30萬畝金絲小棗迎來收獲期。最近,當地棗農忙著打棗、摘棗,處處洋溢著喜悅。在樂陵,小棗種植已有3000多年歷史。小棗是樂陵的名片,小棗產業是當地特色優勢產業。9月16日至18日,在第12屆山東(樂陵)紅棗暨健康食品產業博覽會上,“科技強棗”話題備受關注。
向西南看看。廣西壯族自治區玉林市容縣3萬余畝蜜柚迎來豐收。容州鎮、十裡鎮、縣底鎮、自良鎮等鄉鎮的種植園內,紅心蜜柚挂滿樹梢,柚農們採摘、搬運、包裝,來回穿梭。中秋節臨近,容縣蜜柚是水果商預訂的“搶手貨”。根據容縣水果產業服務中心預測,今年蜜柚總產量可達4.5萬噸,產值將達3.6億元。
目光投向華北。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漫山遍野“山楂紅”。最近,當地果農忙碌著採收山楂。目前,該縣山楂優種種植面積達17萬畝,優種覆蓋率達83%,山楂加工轉化率達63%,山楂生產及加工收入佔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3.8%。
向西北望去。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土人參”黃蘿卜、“紅瑪瑙”葡萄、“果中王子”庫爾勒香梨等各類瓜果陸續採摘,持續豐收上市。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九師白楊市,1.33萬畝番茄已經成熟。大田地裡,番茄採收機來回穿梭,完成脫粒、傳送。採收后的番茄迅速放到加工線,制成番茄醬。
其他地方看看。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大庫聯鄉農作物種植基地裡,金色的土豆、綠色的蔬菜、白色的蘿卜、紅色的蘿卜、紫色的洋蔥五彩斑斕。一車一車農作物集中打包,送往全國各地。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縣,馬鈴薯迎來豐收。當地採取大壟栽培和水肥一體化管理模式,馬鈴薯平均畝產能達3500公斤。
跳開陸地,看看“藍色牧場”。
9月16日,第四屆中國黃海·黃沙港開漁節啟幕。經過138天伏季休漁,國家中心漁港——江蘇省鹽城市射陽縣黃沙港的漁民,終於迎來開漁的日子。汽笛聲中,數百隻漁船奮楫向海。近年,當地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漁業“往深海走、往岸上走、往休閑漁業走”,漁港漁產漁鎮融合發展,“藍色糧倉”豐盈充實。去年全縣實現漁業經濟總產值130億元。
當前正值海參秋捕季。山東省威海市,是中國最大的海參產區,產量接近全國1/3。9月18日開始,威海海參產區,300多位潛水員陸續下海捕撈海參。自此,一年一度的威海海參秋捕季捕撈來了。根據預計,整個開捕季,威海單日捕撈量最高值可突破1000噸。
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品嘗鄉土味道傳承農耕文明——2023全國‘土特產’推介活動”是系列重要活動之一。根據安排,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安徽省蕪湖市將集中展示部分2023全國“土特產”推介目錄中的名優“土特產”。
黃土能生金
農產品要豐收,農民要增收。農民致富,各有路數。
七月十五棗上杆,八月十五棗紅圈兒。9月15日,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15萬畝紅棗迎來豐收季。57歲的馬希軍,是后河鎮大堤口村的紅棗種植能手。棗樹經他修剪,挂果率高,個兒大。除了種棗技術好,他還有致富絕招。
第一招,辦採摘園。“多年前,縣裡籌辦紅棗採摘節,幫助我們規劃採摘園,也幫忙宣傳。”馬希軍算了一筆賬,當時賣給客商每斤棗8毛,游客自己採摘一斤賣5元。“很值得干!”第一年辦採摘園,他賣了3萬多塊錢。
第二招,延長採摘期。“這幾年,我去了泰安、新鄭等大棗種植區考察,學習管理技術和辦採摘園經驗。通過搭配種植早中晚熟品種,紅棗採摘期從原來的半個月持續到三個月。”嘗到了甜頭的馬希軍,開始想辦法把採摘園辦大。他在棗園安上了鋼架大棚,種植了七月鮮、伏脆蜜、內黃脆、九月青、冬棗、大雪棗等早、中、晚熟30個品種,採摘期從8月份持續到11月份。
第三招,電商直播。“馬希軍採摘園開園了,開園第一周採摘有優惠,今年的新品種免費品嘗……”現在,他開起了直播。“我直播間的粉絲可都是鐵粉,有的老顧客在我這買棗都買了七八年了。”
第四招,搭配銷售。為了吸引游客,馬希軍在自家園子裡還種上了黑花生、尖椒、紫薯、葵花籽等農作物,搭配著紅棗一起賣。“今年天氣好,雨水不大,棗挂果多,口感也甜,是個豐收年。我這地裡啥都有,游客來了能吃能玩,算下來一畝地能收1萬多元呢。”
河北省石家庄市贊皇縣,同樣盛產大棗,今年大棗種植面積達45萬畝,產量預計十萬余噸。當地通過推進棗飲料、棗葉茶等棗產品研發,延長大棗產業鏈條,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延長產業鏈,可以發揮獨特優勢。陝西省咸陽市禮泉縣是蘋果大縣,蘋果種植面積70萬畝。當地每年剪枝,都會產生大量廢棄蘋果樹枝。現在,廢棄樹枝被粉碎后作為培養基,制成菌棒,生產香菇。這樣一來,蘋果枝變廢為“寶”,果農持續增收。
農民增收,要解決關鍵問題。比如,冷庫存儲。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十八坊村以前沒有冷庫,種的蘋果隻能應季銷售。豐收年份,還經常出現滯銷或低價銷售情況。現在,在駐村工作隊幫助下,村裡建了3個數智化冷庫,配備了果架果筐等設備,能滿足600噸蘋果存放的需求。當地村民說,“以后一年四季都能賣新鮮蘋果了”。
訂單種植也是增收路子。對青海省海東市平安區沙溝回族鄉侯家庄村來說,今年是個關鍵年份——試種“青薯9號”的第一年,發展“訂單種植”的第一年。以前,洋芋按個頭大小賣,大的貴,小的便宜。現在,合作社提供種子和技術指導,收購時不論大小,一律按市場價收購。拿土地入股的村民,每0.066公頃地有200元保底收益和年底分紅收益。今年全村洋芋,預計能產50萬公斤,收益60萬元左右。
科技加營銷,也很重要。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被譽為“中國草原生態稻米之都”,這裡有100萬畝綠色有機稻田,年產稻米75萬噸。為了提升大米產業科技含量,當地積極引進袁隆平水稻院士專家工作站。市場方面,建了呼和浩特、北京興安盟大米館直營店,還打通了山姆會員店、盒馬等渠道進行線下營銷。最近,“興安盟百萬年薪招聘稻草人”系列短視頻網上熱傳,受到關注,讓興安盟大米的品牌知名度得到提升。
農村風光美
農村也有風景,風光就是財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的新鄉村,吸引著不少游客。
9月12日,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2023年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名單,256個村落入圍。這其中,四川省有12個村入選,數量上與江蘇省、安徽省、湖南省、重慶市並列第一。
雅安市滎經縣龍蒼溝鎮萬年村,是四川省入選的村庄之一。
這個村子,80%以上的土地位於中高山地區,曾是省定貧困村。2017年,四川省啟動大熊貓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萬年村地處試點范圍內。該村挖掘大熊貓文化,建成佔地500余畝的“貊貊家園”,成為大熊貓國家公園成果展示中心、入口社區文旅融合發展典范、國家公園文旅新業態代表。
目前,村裡擁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46個、休閑農園(鄉村民宿)22個,帶動本村及周邊300余戶村民直接參與旅游接待和服務,年接待游客41.2萬人次,休閑農業年經營收入6540萬元,實現了以農促旅、以旅帶農的目標。
同在四川省,9月14日,2023年四川天府新區農民豐收節暨“大地歡歌·七彩田園”系列活動在天府新區拉開帷幕。活動從賞豐收、樂豐收、聽豐收、品豐收、慶豐收五個維度展開,設置了打谷子、摸魚、抓鴨子等活動,富有田園樂趣。
中秋國慶臨近,鄉村休閑游火熱。
近日,貴州省安順市平壩區白雲鎮昊禹·稻花鄉裡景區稻花飄香,眾多游人前來觀賞鄉村美景。這個景區裡,有田園觀光小火車、彩色稻田畫、研學體驗、農事體驗、民宿康養、燒烤露營、果蔬採摘、美食品鑒等項目,一年四季景色各異。
同在貴州省,地處烏蒙山腹地的畢節市百裡杜鵑管理區金坡苗族彝族滿族鄉附源村,是一個滿族村寨。在這個村裡,紅瓦白牆特色民居與綠水青山交相輝映,引得游人不時駐足留影。
金秋時節,同樣景色如畫的,還有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彭家寨古吊腳樓群。彭家寨是鄂西山區保存完好的土家族民居群落,寨內吊腳樓建筑精美、古色古香。近日,不少游客來彭家寨游玩。吊腳樓群四周,稻田成熟泛黃,往樓上看,居民懸挂的玉米點綴其間,豐收圖景讓人喜悅。
最近,一列高鐵列車駛過稻田的圖片,在網上收獲不少點贊。圖片是在湖南省岳陽市汨羅市羅江鎮拍攝,畫面上展示的是一幅動人的秋日豐收畫卷。
深秋三晉,層林盡染,果實飄香。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古稱“魏榆”,位於山西中部的太原盆地。這裡有榆次蘋果、東趙小白梨、長凝大蒜、華德梨棗等特產,還有獨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觀。9月23日,榆次區計劃舉辦首屆鄉村文化旅游節暨2023中國農民豐收節——以田野為舞台,以農民為主角,集中展示榆次區農業、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特色節會品牌,加快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
在山東省德州市樂陵市,千年棗林被列入國家4A級旅游景區。目前,千年棗林風景區2.6萬畝。樂陵域內擁有500年以上的棗樹近1400株,1000年以上的棗樹376株。一邊是優美的棗林風光,一邊是勤奮的電商微商。風光帶動了棗產品銷售。當地年產小棗1.8億斤,年銷售棗制品1.5億斤,產值35.2億元。
南繁基地,同樣吸引游客目光。
海南省陽光充足,能夠縮短育種周期。每年9月中旬,南繁工作者開始從全國各地來到三亞、陵水、樂東等地,種植新一季的實驗材料。
最近,在陵水安馬洋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為了防止實驗材料被鳥兒啄食,在此務工的當地村民在田間支上了網罩。這一生動畫面,被來訪者的鏡頭捕捉到。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09月22日 第 05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