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二產拉一產 打造以工哺農“新樣板”

秋高氣爽,景色宜人。走進鄂爾多斯市准格爾旗納日鬆鎮,眼前的景象讓人感動。
鎮裡建立了“黨委搭台、村村聯合、公司運營、利益共享”的工作機制,把農民吸附在每個利益聯結上,讓群眾享受發展紅利,最終實現共同富裕。
“我們一方面抓好綠色礦山建設,將治理后的復墾區土地重歸農民﹔另一方面圍繞勞保用品銷售、農畜副產品銷售、工程項目實施、環境衛生保潔等,對資源、資產、資金再整合再利用,以企業經營模式實體化運行,實現了抱團取暖、抱團發展,讓鄉村振興的‘工業飯’有滋有味。”納日鬆鎮黨委書記郝強對記者說。
據了解,納日鬆鎮作為鄂爾多斯市產煤大鎮,在推進“工業反哺農業、二產拉動一產”工作中走在了前列。在鄂爾多斯市委二產拉動一產工作專班的指導下,全鎮19個村2個社區以入股的形式合資重組了鎮屬國有公司准格爾旗聚合實業有限公司。納日鬆鎮黨委班子成員分頭深入轄區80家工礦企業開展“敲門行動”,積極尋求與伊泰、匯能、滿世等駐地工礦企業合作,推動轄區內所有工礦企業與聚合公司簽訂“工業反哺農業、二產拉動一產”合作協議,通過農畜產品訂單銷售和勞保用品定向提供、復墾土地盤活再利用、就近務工掙工資、資產租賃賺租金、科學分配保增收等途徑帶動全鎮共同邁向富裕之路。
從“典型引路”到“全線開花”。納日鬆實踐是鄂爾多斯市大力推動“工業反哺農業、二產拉動一產”的生動縮影,為工業能源企業轉型投資發展農牧業提供了寶貴經驗。目前,鄂爾多斯市26個試點蘇木鄉鎮制定了示范項目實施方案,啟動建設了“二產拉動一產”示范項目48個,完成投資2.2億元,探索形成了多種穩定有效的聯農帶農模式。
“以工哺農”工作開展以來,鄂爾多斯市委高度重視“鏈主”大企業在產業重塑中的關鍵作用。要求各地、各部門黨政負責人必須統一思想認識,率先垂范下沉企業邀請“企業大咖”參與鄉村振興建設,深入宣傳“工業反哺農業、二產拉動一產”的重要意義,深度講解“先富”帶“后富”的必要性,讓企業明白“二產拉動一產”是實現一產重塑的最大優勢和底氣,這既是企業緊跟中央工作大局勇於承擔社會責任的體現,也是未雨綢繆,為企業下一步轉型發展的探索實踐。
在鄂爾多斯市委的鼓勵引導下,伊泰集團、蒙泰集團、烏蘭集團等大型能源企業都紛紛投入巨資跨界農牧業產業,充分發揮“鏈主”大企業在產業重塑中的龍頭作用。截至目前,鄂爾多斯市能源型企業跨界投資500萬元以上農牧項目24個,計劃年內投資44億元,佔全市重大項目投資的46%,已完成投資18億元,佔全市重大項目完成投資的60%。能源型企業對增加一產投入、重塑產業結構、激發鄉村活力起到了重要拉動作用。實踐証明,實施“以工哺農、二產拉動一產”是推進一產重塑行動的關鍵一招,是助推鄂爾多斯市農牧業現代化的正確之舉。
以工哺農“促就業”,就近務工穩增收
正值清晨,驅車行走在鄂托克前旗上海廟鎮灰渣專線上,陸續看到好幾個身著“黃馬甲”的清潔工。他們有的聽著廣播清掃著路面、有的哼著小曲推著垃圾車,一邊工作一邊聊天好不熱鬧,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
“如今我也能在家門口掙工資了,每天完成清掃工作,還不耽誤回家務農,靠自己的勞動致富,真好。”上海廟轉移農牧民創業就業服務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開心地說。昔日的農牧民變成了穿“黃馬甲”的“工薪族”,這些變化得益於上海廟鎮鎮投公司與駐地工礦企業簽約的各項“以工哺農”項目。
今年年初,上海廟鎮緊跟鄂爾多斯市二產拉動一產工作專班步伐,以“鎮搭台、村(社區)組建、公司運營”方式成立海禾鄉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以勞務運輸、勞保用品、路邊經濟等生產加工業和三產服務業為主線,圍繞淨肉、淨菜等農牧業基礎產業,打造絨山羊養殖基地、肉牛產業聯盟、蔬菜供應基地,促進嘎查村集體經濟由“散兵游勇”式奮斗向“集團軍”作戰轉變、由“產業單一”轉向“多元成鏈”升級,打破了“牧區隻會放牧、農區隻會種地、礦區隻會拉煤”的發展模式。
以工哺農“建平台”,構筑增收新模式
經廣泛調研,鄂爾多斯市共有工礦企業300余家,年用工30萬—40萬人,企業生產、生活用品需求近300億元/年。面對這一龐大市場,鄂爾多斯市二產拉動一產工作專班擬推動成立市級鄉村振興投資股份公司,與駐地企業建立穩定供需合作關系,同時向榆林、寧夏、烏海、包頭等周邊工礦企業爭取訂單。通過集採統購、廠家直供的方式,以同等產品質量、低於市場價格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品類”的工業品、日用品、農畜產品供應服務,實現企業“降本增效”,力爭年爭取訂單100億元,每年為農牧民帶來10億—20億元的訂單收入。平台所得利潤用於“助農增收”,計提部分收益用於平台運維。目前,“多多興·共同富裕”數字服務平台已完成規劃調研,並整合相關利企助農功能,項目建議書已通過評審,正在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
以工哺農“靠綠能”,循環發展富百姓
仲夏時節,萬物並秀,草木爭榮。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烏蘭木倫鎮巴圖塔採煤沉陷區,深藍色的光伏板疏密有致地鋪就在起伏的土地上,在夏日暖陽的照耀下蔚為壯觀。板下作物郁郁蔥蔥,生機盎然,很難想象這裡曾經“滿目瘡痍,一片荒蕪”。
王永珍曾住在烏蘭木倫鎮巴圖塔煤礦附近的村庄。在他印象中,過去“地下產煤,而地上盡是溝壑,幾乎什麼也干不了”。2020年,伊金霍洛旗天驕綠能50萬千瓦採煤沉陷區生態治理光伏發電示范項目落戶巴圖塔村。據巴圖塔村黨總支書記張軍介紹,該項目規劃總裝機容量50萬千瓦,佔地總面積4.2萬畝。目前,總投資21.4億元的光伏發電項目已建成並網,1.5億元的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已完成,累計種植苜蓿、飼料桑、沙棘等作物2.5萬余畝,1.2億元的養牛場項目正在規劃建設中。通過政府主導、企業實施、村集體入股、農牧民參與的方式,按照“板上發電+板間板下種植+肉牛養殖+糞污有機肥回填利用”的立體化“牧光互補”生態修復模式對採煤沉陷區進行高標准生態修復治理。通過“光伏帶動”模式,打造“光-草-牛-肥-草”種養循環生態圈,實現生態和經濟效益共贏。
據悉,2023年鄂爾多斯市圍繞“闖新路、進前列”總體目標,聚焦產業強、鄉村美、農民富3個方面,探索構建起了“工業反哺農業、二產拉動一產”10種模式(“特色小鎮”模式、“全產業鏈”模式、“飛地援建”模式、“光伏帶動”模式、“建廠吸納”模式、“訂單就業”模式、“服務創收”模式、“訂單生產”模式、“三集一供”方式和“平台反哺”模式)。
藍圖繪就千般景,奮楫揚帆萬裡程。鄂爾多斯將重點圍繞“十個一”健全完善工作體系,推動以工哺農各項工作落地見效,為奮力譜寫新型工業化助推農牧業現代化發展,貢獻鄂爾多斯力量。(記者 王玉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