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烏蘭察布

烏蘭察布——

土地流轉“金鑰匙”打開三農“多把鎖”

2023年09月15日08:20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秋高氣爽,烏蘭察布大地一派豐收景象,田間地頭大型農機不間斷地作業,此起彼伏地奏響一曲曲豐收的樂章。

  今年,越來越多的村鎮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碎田”變“整田”,統一機械化作業,土地規模化經營加上先進的農業技術,讓秋糧豐產的成色更足了。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近年來,烏蘭察布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鼓勵農民創新經營模式,自願流轉承包土地。同時,通過政府資源引導及政策支持,引進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及農業企業,進行示范帶動,以出租、入股、托管等多種形式,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真正活了起來,打開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多把鎖”。截至2022年,烏蘭察布市農村土地流轉面積550.78萬畝,高於內蒙古自治區農村土地流轉率近7個百分點。

  托管服務助力村集體經濟“破土成金”

  夕陽西下,在興和縣大庫聯鄉合少營村的一處馬鈴薯種植田裡,馬鈴薯收獲機具還在忙碌運作,機具駛過之處,大片的馬鈴薯破土而出,一旁的農民們正忙著將這些“新鮮出爐”的馬鈴薯裝袋打包。

  時光回到10年前,這裡農業結構單一,田塊不集中,機械化難度大,村裡人少,年富力強的年輕人,還有大部分的中年人,都會選擇進城打工,每家每戶都是粗放分散經營。

  合少營村的變化源於2013年,那時,村裡開展土地流轉,農民將自家的土地紛紛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又將流轉來的土地進行整合,實現了規模化經營。

  特別是在2021年,合少營村探索出村集體提供托管服務模式,開啟“耕、種、管、收”一站式服務,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為村裡的10戶種植大戶提供機械化服務,在集體經濟增收的同時,還解決了小農戶與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機銜接的問題。

  村集體提供托管服務模式就是村委會採用幫扶資金購買大型農機具,為本村農戶提供社會化服務,提高本村的農業生產機械化耕作水平和效率。

  “全村3萬畝耕地,共流轉了2.5萬多畝,村委會為村裡種植大戶提供耕種管收一條龍服務,每年服務1500畝土地,集體經濟收入四五十萬元,去年還用集體經濟把全村的路燈都給換了,村民們很高興。”合少營村黨支部書記王愛和介紹說。

  “我從農戶手裡流轉了500多畝土地,在耕種時就和村委會簽訂了托管服務合同,一畝地300元,比用外面的農機便宜,真是省時省心又省力、增產又增收!”種植大戶王世峰在田間看著眼前的豐收場景說道。

  村集體提供托管服務模式,不僅使農民增加了效益,為村級集體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更為鄉村振興打牢了基礎。

  農民變“股民”收益又分紅

  秋收時節,記者來到察右前旗巴音鎮印西梁村71歲的劉潤狗家,他正在和朋友悠閑地聊著天。放在幾年前,他免不了要在田間地頭勞作。

  “我就留了幾畝地,自己歲數大了,種不動了,現在把土地流轉給了烏蘭察布市瑞田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我們坐在家就有錢收,今年企業還給漲錢了,一畝地500元,不錯。”劉潤狗說起土地流轉,發自肺腑地高興。

  最讓劉潤狗高興的是,烏蘭察布市瑞田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以入股的形式,與印西梁村的農戶簽訂了分紅合同,讓農民變“股民”,讓利於農戶,把農戶利益和企業緊緊地捆綁在一起。

  “我們流轉了印西梁村332戶3057畝土地,不僅給農民土地流轉費,而且農民還有二次分紅,二次分紅是看企業經營狀況,企業效益高,農民分到的錢就多。”烏蘭察布市瑞田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金龍介紹道。

  昔日面朝黃土背朝天,今日土地流轉當 “老板”。農民不僅有土地流轉費,還能二次分紅,土地流轉生“兩金”,這讓農戶們打心眼裡高興。

  乘著土地流轉的東風,烏蘭察布市瑞田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將印西梁村流轉來的小塊土地進行整理,並進行整體規劃后建設了智慧農田,形成了4大地塊,建設了4個智慧系統。通過智慧農業真正實現了節水、節肥、節藥、節工,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提升了耕地質量。

  “我們在農田裡安裝了自動水肥澆灌系統,在辦公室就能進行手機操控,而且機器能進行自動施肥,作物需要多少就給多少,化肥用量比以前少了一半,而且更精准、更可控。”李金龍介紹道。

  土地流轉為鄉村振興賦能添“翼”

  “村裡的5600畝土地全部流轉出去啦,我們把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種植大戶又流轉給商都縣啊咪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這幾年,村裡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的都是老年人,我就是最年輕的啦,所以土地流轉對咱農民來說是好事。”商都縣七台鎮楊家村村委會副書記郭潤平說。

  郭潤平所說的商都縣啊咪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種植養殖為主的企業。2023年,該公司陸續流轉了4萬多畝土地,種上了燕麥草、青貯玉米等。

  說起種植燕麥草,商都縣啊咪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唐加高有著自己的見解:“因為這裡的規律就是春旱,開春的時候特別旱,種糧食風險較大,而燕麥草成活率高,它的生長期隻有60多天,到了7月份汛期,下幾場雨就能長得很好,所以比較適合種草,而且還能滿足我那1萬多頭牛的飼草料問題。”

  現在土地集中連片,便於管理,公司投資3000多萬的機械化設備,全程機械化不但提高了收種質量,節約了成本,還大大減少了人力投入。

  土地流轉不僅破解了企業的經營難題,給村子帶來了新的生機,也讓農民的“錢袋子”更鼓了。

  “土地沒流轉的時候,不光種地成本高,收成還得看老天。現在和種植大戶簽訂了合同,每畝地能給120元到200元,我們省心,還不耽誤出去務工,又能多掙一份錢啦。”郭潤平滿意地說。

  目前,烏蘭察布市仍在積極探索土地流轉多種模式,不斷推進規模化經營,為智慧農業、鄉村振興挂上“快進擋”。(記者 皇甫美鮮 郭奇男)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