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

用青春誓言詮釋守望相助溫情故事

2023年09月06日08:58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父親曾經形容草原的清香,讓他在天涯海角也從不能相忘……”《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一首動人的旋律,曾打動無數聽眾,36集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央視八套、愛奇藝、騰訊視頻熱播,又引來廣大觀眾的關注和贊譽。導演康洪雷用鏡頭對准家鄉,捕捉充滿時代特色、內蒙古特色的歷史瞬間,帶領觀眾赴草原仰望日月星辰山河之間感受離合悲歡。

  該劇由著名導演康洪雷攜新銳導演劉翰軒共同執導,青年演員李泓良、德姬領銜主演,斯琴高娃、涂們等表演藝術家傾情演繹。電視劇以莫家兄妹的成長經歷為主線,講述了都市青年莫家四兄妹響應國家號召,先后來到內蒙古,與牧民共同奮斗,努力實現理想和壯志的故事。全劇呈現出一幅時代進程中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交相輝映的壯美圖景。內蒙古人民的質朴包容與純良向善無不體現在知識青年“扎根草原,建設邊疆”的青春故事中。

  由斯琴高娃飾演的諾爾吉瑪額吉是草原母親的縮影,她堅毅包容,呵護著每一個孩子,她的一言一行,深深影響著莫成名。

  劇中,李泓良飾演的莫成名從小學習大提琴,因音樂學院停止招生而整日渾渾噩噩,在下鄉到內蒙古達瓦大隊后,他身邊出現寧安、杭拉、額吉、仁勤舅舅……他逐漸被治愈、被感化。寧安犧牲后,他把自己化身為寧安,成為了達瓦的知青榜樣,重新確立自我。

  劇中投身內蒙古建設的四兄妹,都來自真實的人物原型。“我們在了解的過程中,在內蒙古認識了很多當年從南京來的人,他們有的70多歲了。多年來,他們與各族群眾從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到相互依賴,在生活、經濟和文化上交往交流交融,誰也離不開誰。”康洪雷介紹。

  出生於內蒙古的康洪雷,創作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一批經典作品。如今,他終於完成了心中的夢想,就是為家鄉創作一部體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影視作品,這也得到了自治區黨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

  該劇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對草原的描摹上採用了詩化的藝術手法。鏡頭中,莫道在方桌前拉琴,幻想自己置身寬敞的大劇場,謝幕時贏得掌聲雷動﹔莫成名在空蕩蕩的公園中對著田玉珍拉琴,幻想雅客滿座,打瞌睡的田玉珍被架出場……畫形易而畫魂難,這種虛實之間的蒙太奇切換,將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和高遠的理想追求在場景對比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演員的選擇上,康洪雷延續了一貫的原則。他選用演員,“演”不重要,“是”最重要。演員的經歷和性格,要跟扮演的角色相近,身在其中,這樣出來的效果,才更生動感人。

  “為了還原時代感,我們對美術造型提出了包漿的要求。”康洪雷介紹,整部戲在美術指導王紹林、張然的指導下,無論是蒙古包、馬鞍、黑板報……每一個景、每一套服裝、每一個造型都是用包漿的態度和藝術要求做出來的。

  電視劇《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拍攝過程中,有很多自然環境的挑戰。李泓良回憶,劇中莫成名的好友寧安之死發生在水井裡。11月的錫林郭勒盟寒氣逼人,劇組挖了一條3米深的溝,裡面灌滿涼水完成拍攝。為了拍攝暴風雪戲份,在降雪較少的情況下,用了大量鼓風機和塑料片營造大雪效果。“一邊在刺骨的寒冷中堅持,一邊克服塑料片卡嗓子,過程很艱辛。”李泓良說。

  內蒙古藝術學院教授、內蒙古文史館館員李樹榕表示,該劇將半個多世紀中國大陸的歷史置於祖國南方到北方的空間跨度中,既涉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活,又體現改革開放前后的社會變化。康洪雷導演堅定不移“接地氣”的創作原則也同時展現出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這部劇承載著一代人的回憶,劇中矯健的雄鷹、清朗的河水、悠然的羊群和騎著駿馬馳騁的烏蘭牧騎,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畫面將我們內蒙古特有的恢弘氣勢展現到了極致。”觀眾李先生說。

  回望歷史長河,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中守望相助、同舟共濟,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正是各族群眾和諧相處、親如一家,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的真實寫照。(記者 於欣莉)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