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盟市>>通遼

認真研究系統謀劃 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

——《通遼“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建設”白皮書》發布

2023年08月31日09:15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德系弗萊維赫良種胚胎移植牛犢。 白敖敏 攝

德系弗萊維赫良種胚胎移植牛犢。 白敖敏 攝

收割牧草。 楊雪 攝

收割牧草。 楊雪 攝

萬頭牛養殖基地。張啟民 攝

萬頭牛養殖基地。張啟民 攝

  8月19日,在中國·通遼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通遼市發布《通遼“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建設”白皮書》。這是該市有史以來第一次發布產業建設白皮書。

  近年來,通遼市高度重視肉牛產業發展,堅持把肉牛產業作為全市主導產業、富民產業來抓,按照中央和自治區關於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的部署要求,對全市肉牛產業的發展路徑進行了認真研究和系統謀劃,先后印發了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行動計劃和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打造“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

  為進一步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肉牛產業新生態,通遼市經過深入調研和多輪探討,組織專業人員編制了《通遼“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建設”白皮書》,旨在全面系統地展現通遼市肉牛產業發展概況,把握產業發展趨勢,規劃未來願景,推動全市肉牛產業發展邁上新台階。

  打造“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

  通遼市具有悠久的養牛歷史,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以進口西門塔爾牛為父本,以蒙古牛及三河牛與蒙古牛雜交后代為母本進行改良。經過70多年的發展,全市肉牛的種群規模不斷擴大,品種質量穩步提升,綜合效益持續改善,擁有了較為堅實的發展基礎,已形成良種繁育、標准化養殖、飼草料保障、屠宰加工、交易流通、質量安全、品牌建設、科技服務八大體系。種質資源、養殖規模、交易數量、品牌價值、服務體系、屠宰加工6項指標均位居全國地級市首位,2017年被中國畜牧獸醫學會養牛學分會命名為“中國草原肉牛之都”,2019年被農業農村部等部委認定為“科爾沁牛”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科爾沁肉牛產業集群核心區。

  據統計,2022牧業年度全市肉牛存欄達到367.29萬頭、同比增長10.47%,約佔全區肉牛存欄總量的25%、全國的3%﹔全年肉牛出欄125.7萬頭、同比增長11.43%,約佔全區肉牛出欄總量的24.7%、全國的2.6%﹔牛肉產量24.7萬噸、同比增長9.43%﹔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到350億元以上。

  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是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既是重大政治責任,也是重要職責使命。通遼市肉牛產業基礎雄厚、群眾參與度高,是全市農牧業兩大主導產業之一。在已形成規模優勢的基礎上,精心改良品種質量、加快提升產業層次、充分延伸產業鏈條,是必須肩負起的重大責任。

  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迫切需要,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的全局意義、良好的經濟效益、廣泛的群眾基礎。目前,全市91個蘇木鄉鎮中,基礎母牛超萬頭的有64個,佔2/3以上﹔2103個嘎查村中,以養牛為主導產業的有1260個,佔1/2以上﹔超千頭嘎查村604個,肉牛養殖專業合作社741個,肉牛規模養殖場2038家﹔76萬農牧戶中18萬戶以上從事肉牛養殖,接近1/4﹔106萬農牧民從肉牛產業鏈條中獲益增收,佔全市人口的1/3以上。肉牛產業已成為全市農村牧區經濟健康持續發展、農牧民致富增收的“新引擎”。

  推動肉牛產業高質量發展既有基礎和優勢,也有潛力和空間。肉牛產業相比於傳統種植業,經濟效益更高、耕地佔用更少,秸稈過腹、糞肥還田能夠有效形成產業互動、提升耕地質量,相比於其它肉類產業,肉牛產業更適合農牧戶普遍參與,市場價格更趨穩定,在延伸加工鏈條、構建集群生態等方面也具備大有可為的空間。肉牛產業理所應當成為通遼市推動產業發展的優先選項,成為富民增收的主要突破口。

  通遼市國土面積5.95萬平方公裡,2000多萬畝森林、2000多萬畝草原和3000多萬畝耕地相間分布,屬於典型的農牧結合經濟類型區。地處北緯42°—45°,是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之一的中國東北黃金玉米帶核心區,年平均氣溫6.2℃,降水量375毫米,光照2923小時,無霜期105—228天。境內擁有山地、草原、沙漠、森林、濕地、湖泊等自然形態,為肉牛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黃金玉米帶造就了黃金肉牛帶。全市玉米播種面積近2000萬畝,年產玉米175億斤以上,通遼黃玉米具有高容重、高澱粉含量、低霉變率等獨特品質,年產玉米秸稈近1000萬噸,70%以上的玉米秸稈通過養牛實現過腹轉化。全市青貯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以上,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種植面積達到50萬畝,飼草總儲備量達到2400萬噸以上,為肉牛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通遼市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東北亞經濟區,是內蒙古距離海港最近的城市、全國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建設城市、國家“一帶一路”和內蒙古推進向北開放的重要戰略節點城市。航空、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交通體系完備,中歐班列、內陸港、保稅物流園一應俱全,境內4條高速公路與全國高速路網互聯互通,有南北兩座機場,通航20多個大中城市,為肉牛產業聯通八方、通達世界創造了優越條件。

  通遼市位於中華文明三大源頭之一西遼河文明的核心區域,是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搖籃和科爾沁文化的發祥地。富饒遼闊的大地,積澱著源於游牧民族採集、漁獵、游牧生產方式的草原飲食文化,科爾沁蒙古餡餅曾經是孝庄文皇后和康熙、乾隆皇帝喜愛的食品。通遼肉牛成就了通遼牛肉干、科爾沁肥牛火鍋、科爾沁蒙古餡餅等特色牛肉美食。

  上世紀50年代,通遼市開始進行肉牛品種改良,通過品種品系雜交、橫交固定、選育提高,培育出了數百萬頭體型外貌一致、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肉用性能優良的通遼肉牛,成為全國改良程度最高、整齊度最好、群體規模最大的優質種群。通過多年探索實踐,全市形成了“小規模、大群體”的養殖模式和千家萬戶養肉牛的產業氛圍,成為了全市農牧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

  通遼市建有科爾沁肉牛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高林屯種畜繁育中心2個國家級肉牛核心育種場和通遼京緣種牛繁育有限責任公司1個國家級種公牛站,年供種能力、凍精產量、胚胎生產分別達到300頭、300萬支和5000枚以上,育種效率和供種能力逐年提升。在2022年農業農村部發布的基因選擇指數和肉牛選擇指數育種值評估中,全國排名前100名的種公牛通遼市分別佔47頭和18頭,綜合排名全國第一。

  經過多年發展,培育形成全國最大的肉牛交易集散地和國家黃牛儲備基地。全市擁有科左中旗成峰、科左后旗伊胡塔、開魯縣雨田等7個大型肉牛交易市場,年交易規模達到135萬頭,交易額200億元以上。同時,推動電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等多元化發展,運用大數據、雲計算、互聯網等技術手段,實現了牛交易、牛金融等“一站式”服務,線上、線下交易流通輻射全國大部分省市區,構建了“買全國、賣全國”的發展格局。

  堅持打草原牌、走綠色路,通遼市持續推進“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建設,肉牛產業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的認証比例逐年增加。“科爾沁牛”已注冊農產品地理標志,“科爾沁肥牛”獲得國家質檢總局原產地標識注冊,“科爾沁”品牌成為中國馳名商標,“二品”認証的牛肉產品百余件。區域公用品牌價值位居全國畜產品公用品牌之首。

  建成了全國規模最大最健全的繁育推廣體系,現有肉牛良種繁育推廣機構142個、黃牛冷配站點3745個、技術推廣人員4526人,投入液氮運輸車18輛、液氮罐3459個,年冷配母牛150萬頭以上,改良比例達到97%以上。堅持把疫病防控作為抵御產業發展風險的第一道防線,不斷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建成了市旗鎮村四級動物防疫體系,基層防疫人員達到3000人以上,重大動物疫病防疫密度達到100%。改良、繁育、飼養、飼草料、防疫、獸醫、加工等各個方面提供服務的技術人員已超過3萬人。

  堅持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引進肉牛屠宰深加工龍頭企業,全市現有科爾沁牛業、明清肉業、草原牛王等8家規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年屠宰能力達到120萬頭,形成了冷鮮肉生產,調理肉、發酵肉加工,熟食品生產,屠宰副產品回收利用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立足資源優勢和民族特色,深入發掘皮革加工、熟化產品、預制產品、生物制藥等高附加值名優產品,培育了罕山、廣發草原等多家知名企業,年生產牛肉干2.5萬噸、產值達到45億元。

  夯實肉牛養殖“八大體系”

  過去70年,通遼肉牛發展始終走在前列,是中國肉牛產業發展的探索者、推動者、實踐者。新的發展階段,聚焦建設國家重要農畜產品生產基地,按照自治區賦予通遼的發展定位,全市上下必須堅持富民產業定位和全產業鏈發展方向不動搖,持續夯實“八大體系”,推動形成種養加深度協同、產供銷有機銜接、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現代化肉牛全產業鏈發展模式,傾力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

  打造全國制種供種核心基地。堅持專門化肉用品種培育方向不動搖,堅持牛冷配方式不鬆動,以生產性能為基礎、市場需求為導向,提高種源質量和供種能力,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培育現代化種業集團。整合優化通遼肉牛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通遼京緣種牛繁育有限責任公司、高林屯種畜繁育中心肉牛種質資源,以市級核心育種場為補充,構建“3+N”聯合育種機制,培育制種、供種一體,生產、科研兼備的現代化種業集團,提高種畜繁育水平。

  加快培育肉牛新品種。實施種質創制及品種選育聯合攻關工程,支持產學研優勢力量構建創新聯合體,圍繞品種改良與新品種培育關鍵環節,開展聯合攻關。啟動通遼肉牛新品種審定驗收計劃,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領先優勢的種業科技成果,引領全國肉牛種業創新發展。

  強化種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重點實施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等分子育種技術和胚胎移植、胚胎分割、胚胎性別鑒定現代生物快繁技術等重大科技項目。加快肉牛育種由表型選擇的2.0時代向分子育種的3.0時代和智能育種的4.0時代過渡,逐步熟化智能化表型性能測定關鍵技術,通過大數據整合建立模型分析,構建人工智能為主的育種平台,提高肉牛育種效率。

  加強標准化規模養殖場建設。引導龍頭企業、嘎查村集體經濟組織、農牧民合作社、家庭農牧場和專業大戶發展養殖小區(場),支持肉牛專業鎮、專業村連片發展。深化以大帶小協同發展機制,按照“小規模、大群體”的發展路徑,探索“村集體建場、經營主體租賃”等發展模式,逐步引導養牛“退村進場”,加強生產主體管理、養殖過程管控、飼料獸藥監測監管,提高規模化標准化養殖水平。

  支持建設專業化育肥基地。推行“龍頭帶動、規模養殖、集群發展”產業模式,扶持養殖大戶、引進專業主體、鼓勵加工企業向前端延伸,提升市域內專業育肥生產能力。支持龍頭企業自建或聯建一批標准高、規模大、配套設施齊全的現代化養殖基地。積極引進龍頭企業、社會資本,盤活利用閑置規模化養殖場發展專業化育肥。鼓勵“牧繁農育”“戶繁企育”,組織推動規模育肥場與母牛養殖場(戶、合作社)通過訂單生產等方式,建立穩定牛源供給渠道,促進育繁一體化發展。

  普及推廣標准化養殖技術。培育標准化示范養殖場(戶)和示范村鎮。推廣通遼肉牛地方標准、“蒙”字標標准、通遼肉牛生產10項主推技術以及標准化牛舍建設參數,廣泛開展肉牛飼養管理、疫病防控、飼草料調制等標准化技術培訓。鼓勵養殖場(戶)購置使用自動飼喂、糞污清理、智能監控等現代養殖機械設備,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設施工藝結合、提質增效並重。

  做強現代飼草料保障體系。堅持“種青貯、養黃牛”,為養而種、種養結合,適當擴大全株青貯玉米種植面積,加強苜蓿、燕麥等優質飼草料基地建設。堅持農區、牧區聯動,加快建立地域性飼草平衡機制。推進種養結合、草畜配套,形成植物生產、動物轉化、微生物還原的生態循環系統。合理利用天然草原和林下資源,拓寬飼草料供給途徑。

  按照專業化生產、市場化經營的發展思路,加強對秸稈加工產業支持,培育和發展秸稈收儲加工專業大戶、合作組織和公司,開發生產秸稈壓塊飼料和秸稈發酵飼料等,把秸稈收儲加工作為農村牧區經濟新興產業來培育。

  支持飼料企業集聚發展、擴大產能,建立直供體系,扶持開展綠色食品生產資料認証,提升品質,提高市場競爭力。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因地制宜引進實力強、規模大、起點高、品質好的反芻飼料加工企業。

  培育壯大屠宰加工體系。積極創建市級以上產業化龍頭企業,打造一批集養殖、加工、物流、銷售於一體的現代化畜牧業聯合體。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盡快重組盤活現有閑置屠宰加工產能,積極引進一批起點高、規模大、實力強的肉牛屠宰加工項目,推動加工企業與養殖主體建立緊密型產業聯合體。

  鼓勵肉牛加工企業發展牛肉精細分割,提高優質、特色、高端牛肉產品供應能力和比重。積極培育、引進牛副產品綜合開發利用項目,推進皮、毛、骨、血、內臟等副產品精深加工逐步向醫藥、食品、服裝產業延伸拓展,實現產業集群化發展。支持牛副產品加工及生物醫藥項目,形成生物醫藥產品、牛心臟瓣膜、清真肝素鈉以及各類藥用化妝品等產品。

  發揮科左中旗(肉牛)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示范帶動作用。大力培育肉牛產業化聯合體和肉牛產業集群,加快肉牛產業與工業、商貿、文旅、物流、信息等現代產業高位嫁接、交叉重組、滲透融合。

  優化肉牛市場流通體系,推進交易市場改造升級。健全肉牛電子信息平台和電子交易平台,推進實體交易市場數字化改造升級,建設防疫設施先進、線上線下融合、運輸配送方便的大型肉牛交易集散中心。積極促進市場良性健康發展,加強交易市場防疫條件監督檢查,嚴格執行市場准入制度。加強肉牛經紀人隊伍建設,引導企業成立肉牛經紀人協會,逐步培養一批正確引導產業發展方向的專業化經紀人。

  加快建設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整合集聚冷庫、冷藏車等設施資源,補齊關鍵領域設施短板,推動冷鏈物流集群式發展。完善規模屠宰、預冷排酸、低溫分割、保鮮包裝、冷鏈儲運鏈條,加快構建“定點屠宰、品牌經營、冷鏈流通、冷鮮上市”的牛肉冷鮮制品供應鏈體系。鼓勵發展“牧場+超市”“養殖基地+肉制品精深加工+超市”等新模式。

  健全品牌培育管理體系。積極挖掘通遼牛肉文化內涵,講好品牌故事,為品牌宣傳提供支持。制作品牌宣傳片、宣傳冊、文創產品等,宣傳通遼牛肉優質產品和品牌理念。

  強化質量安全監管防控體系。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加強肉牛疫病防控,強化肉牛產業大數據應用,加快全市肉牛產業大數據中心建設,實施耳標數字化應用工程,綜合運用“互聯網+”、物聯網、雲計算等數字技術,打造集繁育改良、防疫檢疫、屠宰管理、衛生監督、執法辦案、產品安全監測等關鍵性業務為一體的綜合數據平台,完善肉牛大數據統計分析功能,實現全市肉牛產業發展智能監管和前瞻性規劃指導。

  強化科技創新驅動,開展重大科技專項攻關。在新品種培育、高效種植養殖技術、動物營養、動物疫病、智慧畜牧業、牛肉新產品研發等關鍵領域開展技術創新,提升肉牛產業發展的科技貢獻率。推動肉牛產業技術成果轉移轉化,採取集中培訓、實地觀摩、入戶指導、網絡直播等方式,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充分發揮“兩場一站”國家級肉牛種源基地的核心作用,加快推進集傳統育種(表型選擇+育種值評估)、分子育種(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現代快繁生物技術(胚胎移植+克隆)於一體的最新育種技術體系的應用,迅速擴大和提升肉牛核心育種場核心群母牛數量和質量,提高制種供種能力和水平。

  構建“通遼牛肉”新生態

  通遼市肉牛產業發展總體呈良好態勢,但深度育肥和屠宰加工等環節較為薄弱。借助國家和自治區政策、資源、資金傾斜的機遇,直面問題,變壓力為動力,集中精力打通市場、做優品牌,用市場拉動加工、屠宰和育肥等環節,構建“通遼肉牛”走向“通遼牛肉”的新生態。

  構建“通遼牛肉”產業體系。建設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不僅需要夯實通遼肉牛發展已經取得的成果和優勢,更需要開拓新市場、拓展新的增長曲線。通遼市科學構建“123”發展戰略,引導牛肉向市場端和消費端延伸,通過食品深加工、牛肉預制菜、鄉村旅游、訂單農業、電商直播等多元化的形式向二三產業縱深,努力把通遼牛肉產業發展成為現代農牧業的標志性產業。“1”是以“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2”是抓好產銷兩端﹔“3”是落地產業數字大腦、預制菜產業園、研發孵化基地。

  建設“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申請注冊“通遼牛肉”集體商標,打造特色鮮明、競爭力強、市場信譽好的產業集群品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規范使用“通遼牛肉”標識,對符合要求的養殖基地和企業,授權其使用“通遼牛肉”統一商標﹔在對外交流、文旅活動、體育賽事、招商引資、大型展會、重大節慶等活動,以及在相關產業園區、景區、政府食堂等相關場景統一使用“通遼牛肉”品牌商標。

  抓好產銷兩端。生產端建立“通遼牛肉”產品規范,統一注冊“通遼牛肉”商標,建立“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管理規范,包括准入准出、標識管理、監督保護等。把好質量安全關,從源頭保障“通遼牛肉”良好品質。銷售端建立“優質優價”的營銷體系,開展“名企名店名品名會”合作計劃。借助第三方已有的成熟平台,建立戰略合作,快速打開“通遼牛肉”區域公用品牌的知名度。名企合作。與知名的大型商超、生鮮電商平台、肉品經銷、直播平台(如東方甄選等)等建立“戰略性綁定”合作,爭取成為平台主推單品,成為食品企業及餐飲企業專用牛肉原料基地,積極發展龍頭企業年度訂單。名店合作。強化與主要目標城市的市場對接,在知名酒店、連鎖餐廳、蒙餐餐廳等場景設立通遼牛肉銷售專區。名品合作。與食品行業龍頭企業推出“聯名款牛肉產品”,與博物館、文化館等跨界聯名,吸引年輕消費群體,打造潮趣的通遼牛肉美食新體驗。名會合作。冠名全國及內蒙古各類重要體育賽事,成為專供基地、指定供應商。

  組織策劃“通遼牛肉”標志性活動。打造“通遼牛肉”代表性節慶活動,如“通遼牛肉文化美食節暨通遼牛肉源頭直採季”等,每年定期舉辦具有影響力的大型節慶活動,集中展示通遼特色產品,匯聚國內游客及渠道商,推廣“通遼牛肉”品牌並擴大品牌的市場影響力。開展廣泛參與的招商會議。號召政府多部門和企業共同參與招商,定期舉辦廣泛參與的招商會議。引入央企、行業標杆企業、新興企業等,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市場和管理經驗,有助於通遼肉牛產業的升級換代。

  落地3個“1”。1個產業數字大腦:中國牛肉大數據交易平台。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肉牛產業大數據中心”,整合各類肉牛流通交易資源,將通遼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肉牛物流集散中心、價格形成中心、信息傳播中心、科技交流中心和會展貿易中心。全方位塑造行業的風向標,研發編制“通遼·中國牛肉指數”,進一步擴大通遼牛肉的市場競爭力和區域影響力,助推傳統牛肉提檔升級、高質量發展。

  1個預制菜產業園:通遼牛肉深加工與預制菜產業園。立足通遼牛肉的獨特營養、獨特風味、獨特吃法,整體提升通遼牛肉深加工產業鏈,配套先進的通遼牛肉深加工流水線,構建通遼牛肉“鮮、食、餐”三大場景,即鮮切牛肉、牛肉食品、牛肉餐飲食材等,構建滿足集約化生產、集團化採購、標准化操作、工廠化配送、專業化運營和科學化管理的牛肉預制菜產業。組建有相關專業背景和經驗的科學家、營養學家、農業經濟學家以及行業專家的研究團隊,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創造更美味、更營養、更健康的通遼牛肉食品,形成通遼牛肉食品產品庫。

  1個孵化基地:通遼牛肉美食品牌設計研發孵化基地。提供“標准化通遼牛肉爆品美食”一站式解決方案,為通遼肉牛企業、加工企業提供供應鏈支持、品牌策劃支持、預制菜研發支持,幫助通遼牛肉產品轉化為市場化餐食品牌。在通遼形成牛肉美食街、夜經濟、品牌總部、進口消費品引入、商務與會展業消費等業態聚集,形成“品牌聚集、客群聚集”的生動局面。

  建成世界級 肉牛創新育種中心

  經過一系列規劃發展,到2025年,通遼市計劃實現以下目標:在區域布局上,圍繞北部、南部建設母牛繁育核心區,重點圍繞中部平原區建設育肥牛產業帶,形成全域化發展、區域化布局,推動實現市域內產業優勢互補。在發展模式上,兼顧產業發展和富民增收,堅持全產業鏈發展方向,讓產業在育肥、加工,延鏈、補鏈中不斷發展壯大﹔堅持“小規模、大群體”全域養殖模式,逐漸向規模化、標准化發展,讓農牧民通過家庭牧場、合作經營、建設養殖小區等方式在繁育集群化發展中獲得更多收益。在種源建設上,圍繞打造種源高地,鞏固良種優勢地位,整合市內種業資源,堅持一手抓肉牛改良,一手抓新品種培育,加強優質種公牛、種母牛等種源基地建設,強化凍精市場監管,加快“科爾沁牛”國家級優良品種培育進程,保持肉牛制種供種全國領先地位。在飼草料保障上,支持飼料企業集聚發展、擴大產能,建立直供體系,加強飼料質量安全監管,提升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在補齊短板上,補齊育肥、屠宰等最突出的短板弱項,鼓勵“牧繁農育”“戶繁集育”以及“直線育肥”,加強育肥戶與屠宰場合作,提高市域內屠宰比例。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通過內培外引、盤活重組等方式,激活現有屠宰產能。同時,扶持傳統奶制品的開發及肉牛和副產品精深加工,實現全生命周期扶持,全胴體開發利用,全產業鏈增值。在市場建設上,促進市場良性健康發展,加強肉牛交易市場管理,堅持生產與流通銜接重在生產,線上與線下融合主推線上,加快完善防疫設施先進、線上線下融合、運輸配送便捷的肉牛交易體系。在品牌打造上,實施品牌引領行動,充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健全質量安全追溯體系,狠抓品牌策劃、宣傳推介、市場開拓,培育全國知名的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在要素保障上,堅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強化組織領導,在政策扶持、項目資金、金融貸款、肉牛保險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不斷提升人財物保障能力。

  到2025年,肉牛全產業鏈產值達到500億元以上,建成全國肉牛產業第一重鎮。良繁推廣能力全國第一,育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肉牛專用新品種,年制種供種能力達到350頭以上﹔養殖規模保持全國第一,全市牛存欄達到400萬頭,出欄達到150萬頭,其中深度育肥達到80萬頭,牛肉產量達到27萬噸﹔屠宰加工能力全國第一,規模肉牛屠宰加工企業年屠宰加工能力保持在120萬頭以上,年屠宰60萬頭﹔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全國第一,區域公用品牌帶動牛肉產品溢價率20%以上,本土肉牛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全國知名﹔產業發展保障能力全國第一,飼草儲備量達到2800萬噸,質量安全和防控水平明顯提升,科技服務新機制全面形成。

  下一步,通遼市將繼續做大產業集群,做好產業生態,力爭5—10年成為“世界級肉牛創新育種中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牛肉精深加工集群、牛肉預制菜產業國際交流中心、全球牛肉產業鏈鏈主交流大會永久會址”。(郭洪申)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