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苑社區“幸福圈”裡的幸福事

“家門口就是公園,不遠處就是社區服務中心,超市就在小區門口。步行干啥都方便,這就是‘幸福生活圈’帶來的便利。”說起如今便捷的生活,烏海市海南區拉僧仲街道華苑社區的朝鮮族居民汪沙津贊不絕口。
華苑社區是海南區棚戶區搬遷改造的集中安置區,下轄9個居民小區,現有居民6500多戶、1.7萬多人,共有漢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等14個民族生活在這裡。
汪沙津所說的“幸福生活圈”是華苑社區去年以來積極打造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在這個“圈”裡,各族群眾在教育、醫療、養老、購物、休閑娛樂等方面的生活需求足不出“圈”就可以解決。誰家遇到困難,鄰裡間發生矛盾,在“圈”內也能一一化解。如今,華苑社區“一刻鐘社區生活圈”不僅為各族群眾“圈”出了幸福感,也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團結奮斗的溫馨港灣。
社區黨委書記任燕告訴記者,華苑社區多民族聚集,老年人口多,這些年,為把社區打造成為各族群眾守望相助的大家庭,華苑社區創新基層治理模式,通過加強志願服務、網格管理、精准幫扶,積極構建相互嵌入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不斷提升各族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特別是從去年開始,社區緊緊抓住被烏海市確定為‘一刻鐘社區生活圈’試點的有利契機,通過打造‘便民消費圈、社區文化圈、優教普惠圈、養老服務圈、健康醫療圈、城市顏值圈、服務響應圈’八位一體的‘一刻鐘社區生活圈’體系,切切實實讓各族群眾足不出‘圈’實現宜居、宜業、宜學、宜養、宜游。”任燕說。
對此,今年66歲的汪沙津有著深刻的感受。前些年受益於棚改政策,她從60平方米的小房子搬進了大房子,這些年,“一刻鐘社區生活圈”更是讓她感受到生活有了前所未有的便捷。“生活幸福了,總想著為社區工作和鄰裡們做些什麼。”感恩於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汪沙津積極投身社區工作,成了社區裡的大忙人。
平日裡,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隻要汪沙津聽說了,她都會力所能及提供幫助。
“我家寵物需要打疫苗該去哪?”“家裡地板壞了誰家有膠水?”……在小區的微信群,每每刷到這些求助類信息,汪沙津都會第一時間回復,能解決的她會主動幫忙,解決不了的她還會幫著協調聯系。空閑時,她積極參與社區志願服務共同清理小區衛生,下樓時她會順手幫鄰居帶走門前的垃圾,汪沙津的這些暖心舉動得到大家伙認可的同時,也增進了各族群眾之間的感情。
“我剛到小區時,汪姐是我認識的第一個志願者,她帶著我熟悉小區的情況,帶頭參與小區志願服務……”小區網格員孫紅麗說。
熱心的汪沙津同樣也被大家溫暖著。前些年,她身患癌症,在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候,來自大家的援助讓她挺了過來。去年,為了將這份守望相助的愛心延續下去,汪沙津報名成為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志願者。
“我生活在一個多民族家庭,我的父親是滿族,母親是朝鮮族,從小我便知道相互團結、相互幫助的重要性。”汪沙津說,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各民族就應該親如一家。
如今,守望相助、助人為樂在華苑社區蔚然成風,越來越多像汪沙津一樣的居民紛紛身披紅馬甲,加入志願服務隊伍,為此,社區還專門成立了一支名叫紅石榴的志願服務隊。平日裡,各族志願者奔走於居民中間,幫扶助困、化解矛盾,宣傳黨的民族政策,用愛溫暖人心。
“劉大爺,我們來看您了,今天家裡有什麼需要干的?”隔三差五,紅石榴志願服務隊的隊員們都會上門為社區蒙古族獨居老人劉喜提供打掃衛生等服務。每當看到隊員們,老人都會熱情地招呼大家先坐下喝口水。
今年83歲的劉喜老人是華苑社區受人敬仰的老模范。當年工作時,劉喜帶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主動承擔多項義務工作,還經常為同事排憂解難,從不計較個人得失,為民族團結工作作了不少貢獻。在他家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自治區十佳市民”“自治區優秀黨員”“優秀先進個人”“優秀離退休人員”等一摞榮譽証書是組織對他的肯定。
“華苑社區有這樣一位民族團結模范,不僅是我們服務的目標,更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任燕說,為讓老模范的光輝照耀他人,他們積極通過老人的先進事跡宣傳民族團結,同時社區裡有民族團結宣講活動,也積極邀請老人參加。
通過居民相互幫助、典型示范帶動,守望相助理念和“三個離不開”“五個認同”的思想在華苑社區各族群眾心中深深扎根。(記者 智海 郝飚 金鑫 參薩爾)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