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荒漠化治理看鄂爾多斯

鄂爾多斯市康巴什區中軸線景觀。
庫布其沙漠綠洲。
馬蘭花開。
鄂爾多斯市黃河大峽谷。
沿著時間軸,從地球之外的視角俯瞰鄂爾多斯,會是什麼樣子?
這是一片不斷被綠色暈染的土地,這是世界荒漠化治理的奇跡。
從蒼茫大漠到奔騰黃河,從茵茵大草原到現代化廠礦,從街角公園到城中草坪……“鄂爾多斯綠”不斷“遞進”,覆蓋荒漠、滌蕩黃河,延綿牧場田野,為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貢獻鄂爾多斯力量。
這是一份綠色答卷,也是一條初心之路。鄂爾多斯,數十年如一日,一步一印將“綠色中國”鈐印於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
“綠志”賡續:讓大漠生綠
陳凌禹 張曉艷
當與庫布其沙漠、毛烏素沙地初見,人們就會被其溫厚的綠色所震撼。那一叢叢、一簇簇的花棒與檸條,隨風搖曳,給連綿起伏的沙丘披上綠衣,抹掉了平沙莽莽的荒寂與蒼涼。無垠黃沙,是它的前世滄桑﹔滿目綠洲,是它的今朝容顏。
在前世今生的轉化間,沙粒凝結成土,種子成長為樹,大漠深處筑起了“綠色長城”,帶來發展希望。沙漠裡養起了螃蟹,種出了玫瑰花,還有“炙手可熱”的“好光景”……
壓不倒打不散,有心勁兒更有“新”勁兒,這不正是鄂爾多斯人面對漫漫黃沙時立下的宏志嗎?且代代相傳,輩輩賡續。
立志者,事竟成。
面對黃沙,鄂爾多斯人主動迎戰,持久作戰,相繼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工程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退牧還草、京津風沙源、十大孔兌治理等生態建設重點工程,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折,成為自治區首個實現“自治區園林縣城”全覆蓋城市。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市堅持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走出了一條具有鄂爾多斯特色的防沙治沙新路子,習近平總書記先后向第六屆、第七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和《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發來賀信,2018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再次肯定庫布其治沙模式取得的成效。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
一代代治沙勞模接力前行,一項項治沙科技落地見效,一個個治沙經驗被復制推廣……鄂爾多斯市荒漠化治理,是荒漠化半荒漠化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功范例,是資源型地區綠色發展的美麗樣板,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荒漠化治理的“中國經驗”裡,鐫刻下可圈可點的“鄂爾多斯實踐”。
恆志者,沙成金。
在沙區,農牧民都懂得一個朴素的道理:隻要你肯干,栽樹就能致富。
從與沙生死角力到和沙和諧相處,鄂爾多斯開辟了荒漠化防治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現代化路徑。沙區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支點,而沙與綠之間,正在開掘出鄂爾多斯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座“富礦”。
防沙治沙,就是要“沙浪淘金”﹔增綠增收,就是“點沙成金”的秘籍。鄂爾多斯推動生態建設由單純治沙向逆向拉動產業轉變,促進沙害變沙利,構建起生態修復、生態牧業、生態健康、旅游、生態光伏、生態工業“六位一體”和一二三產融合的生態產業綜合體系,實現了生態財富與經濟財富的相融相促。
借沙行風,風起生金。
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鄂爾多斯起而行之。在沙漠裡“種太陽”,在黃沙裡“造海洋”。庫布其沙漠腹地,成千上萬塊光伏板依次排列,風起時,如藍色的海洋,波浪涌動處,創造著源源不斷的“綠色”財富。“板上發電,板下修復,板間種植”的立體光伏治沙新模式,開啟周邊農牧民的幸福“光景”。
一沙一世界,一葉一新生。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大漠的風吹過一代代治沙人的眉間,共同富裕的風吹進老百姓的心間。
在地處黃河“幾字彎”的鄂爾多斯,風沙變成了風景,沙漠“負資產”成為GDP“富資產”……當治沙夢想照進現實,鄂爾多斯宏志在綠,初心依然。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一個常做常新的時代命題。樹立“有解”思維,積極擔當作為,鄂爾多斯善於解題、勇於破題,始終奮進在趕考路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為鄂爾多斯治沙提供了根本遵循。鄂爾多斯牢記“國之大者”,圍繞習近平總書記交給內蒙古的五大任務,借由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的重要契機,全面開展“五大行動”,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為在祖國北疆構筑起萬裡綠色長城再添“鄂爾多斯力量”。
狂野的熱沙、堅韌的沙柳、漫天的繁星、綠色的傳奇……沙漠深處涌動著更多浪漫,綠色的夢想將破沙而出更多答案。奔跑在“逐綠追金”的路上,鄂爾多斯“綠色志向”賡續傳揚,光芒萬丈。
“綠值”躍升:讓大河呈綠
張曉艷 侯驕軒
黃河,馳騁萬年,奔騰千裡,在祖國正北方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幾字彎”,鄂爾多斯緊緊偎依其中。
黃河選擇了鄂爾多斯,但並不是把所有的“福澤”都賦予這片土地。黃河安瀾,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夙願,也是鄂爾多斯人孜孜以求的綠色夢。
鄂爾多斯市是全國黃河流經第二長的地級市,大河過境728公裡,全市國土總面積8.7萬平方公裡,境內分布有庫布其沙漠和毛烏素沙地,兩大沙漠(地)佔到全市國土總面積的48%,10條季節性河流(俗稱“十大孔兌”)由南向北穿越兩大沙漠(地)注入黃河,生態環境一度十分脆弱。
作為鄂爾多斯重要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的經濟地帶,黃河流域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安全方面的“價值”不言而喻。
長河浩蕩,治河不息。
溯源大河之本,追尋治理之要,是鄂爾多斯發展中必須要面對和解決的宏大課題。
強化荒漠化防治、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減少入黃泥沙量,作為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組成部分的鄂爾多斯主動扛起了這一重大政治責任。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鄂爾多斯在全區率先推行了小流域治理承包到戶,誰治理誰所有,充分調動起全市人民“治河”的積極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將“黃河變綠”作為發展的重中之重,突出精准治理、科學治理、依法治理,扎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面實施《鄂爾多斯市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三年行動方案》,全力推動“十大行動”,多措並舉推進“十大孔兌”全流域綜合治理,嚴格落實“河湖長制”,全力守護黃河生態底線。
一個個理念、一項項舉措、一次次實踐,在黃河實現了綠色逆襲,逐步構建起有效、長效的水土流失治理“鄂爾多斯治理模式”,一個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的新“樣板”正在形成,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之夢漸行漸近。
帶礪河山,護河不輟。
地處“河套”,不缺水,但要節水,是鄂爾多斯實現永續發展的題中之意。
多年來,鄂爾多斯始終堅持“治理”和“保護”兩條腿走路,形成了“治”好黃河沙、“用”好黃河水、“打”好黃河牌的“一盤棋”格局。
鄂爾多斯在全國首次試行攔沙換水試點工程、創造性地開展水權置換,為工業企業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拓寬了思路,實現了水權效益、經濟效益的雙提升。深入謀劃發展定位,打造以綠色和創新為主要支撐的產業布局,開展黃河生態富民工程建設,建設一二三產互動互融的特色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主動承擔起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黃河文化的歷史使命,出台了一系列關於扶持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的政策和措施,全力打造“中華母親河亮麗幾字彎”文化旅游品牌。
“黃河變綠”,成為鄂爾多斯大地最美的“鏡頭”。
鄂爾多斯,情滿一河綠。
尺寸之功,千秋之利。鄂爾多斯不僅溯源到了黃河的“價值”,更實現了黃河的“增值”。水源涵養、水土保持、防風固沙、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要功能迸發出“綠色活力”,遍布黃河兩岸的綠色產業,釋放出源源不斷的“綠色福利”,奏響了“綠富同興”的強音。
每一份平凡的努力,都匯聚成奔涌不息的綠色大河﹔每一次的堅定前行,都折射出眾望所歸的黃河安瀾。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合理利用水資源,堅持以水定綠、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大力發展節水林草。這為鄂爾多斯努力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實施“五大行動”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指明了前進方向。
大河成綠奏長歌。鄂爾多斯必將再接再厲、一往無前,全力打好黃河“幾字彎”攻堅戰,讓黃河變綠和發展向綠的“協奏曲”響徹黃河岸邊、高原之上。
“綠植”豐茂:讓大草原歸綠
孫永芳
離離草原,一碧千裡。
鄂爾多斯的草原蒼茫遼闊,生生不息,這既是大自然的饋贈,更源於鄂爾多斯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初心堅守。
草原是鄂爾多斯的生態底色。然而,在過去幾十年裡,受自然、地理、歷史和人為活動等因素影響,地處干旱半干旱過渡地帶的鄂爾多斯草原開始退化、沙化,最嚴重時草原退化沙化面積佔比達80%。
防風固沙、保持水土、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維護生物多樣性……近千萬畝的草原,作為鄂爾多斯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實現植被恢復和質量提升促進永續發展,其必要性不辯自明。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
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鄂爾多斯迎難而上,堅持以水定綠、量水而行。以重大生態建設項目為抓手,從全面實施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到休牧、輪牧、禁牧,再到全面落實“三區”規劃和退耕還林還草,還有創新“家庭草場”與“家庭林場”的生態治理模式,鄂爾多斯持續不斷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從2011年開始,全面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以5年為一個周期接續推進草原“帶薪休假”……一棒接一棒地傳,一代接一代地干,鄂爾多斯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鐫刻於一草一木,以“綠進”逼“沙退”,實現了荒沙“雙減少”和增綠“雙提高”。先后榮獲了“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等稱號。“鄂爾多斯綠”的品牌更加閃亮。
數據顯示,全市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由2000年前的不足30%提高到現在的50%左右,草群平均高度由過去的15厘米左右提高到現在的26厘米左右,平均干草產草量由每畝40公斤提高到50公斤左右。
這份綠色答卷,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鄂爾多斯大地最美的回響。
保護草原,利在千秋。
草原資源既是生態屏障,又是農牧民重要的生產生活資料。鄂爾多斯著眼大局大勢、統籌謀篇布局,一手抓可持續發展,一手抓高質量保護,打出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的“組合拳”,激發草原的生態和生產雙重功能。
在充分用活“政策工具箱”的同時,鄂爾多斯多措並舉,力促生態要素成為生產要素,生態優勢轉為發展優勢。大力推動“數字草原”建設,全面發展生態畜牧業,廣泛推廣科學舍飼模式,推動畜牧業由天然放牧向舍飼、半舍飼轉變。全市農牧民草原保護意識也顯著提高,從“要我保護”向“我要保護”轉變,草原畜牧業生產從“多養”向“精養”轉變,畜牧業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阿爾巴斯白絨山羊、烏審旗細毛羊、草原紅牛等一批畜產品實現了優品優質優價。農牧業發展的“含綠量”“含新量”不斷提升,也意味著農牧民收入的“含金量”也在增加。
如今,鄂爾多斯草原從荒漠、鹽鹼灘變為綠草如茵、野花盛開,生物多樣性逐漸恢復,因綠而美、因綠而富、因綠而名的夢想照進現實。
林草興,則生態興﹔生態興,則文明興。
從理念到行動,從制度到實踐,讓大草原歸綠,鄂爾多斯篤行不怠。從風沙肆虐的“三化”草地,到生態畜牧業和生態旅游業紅火發展,見証了鄂爾多斯人保護草原的決心,也讓農牧民切實感受到了保護修復草原帶來的獲得感。
作為大地的“皮膚”,草原早已不僅僅是用於畜牧業發展,而是有著獨特的生態、經濟、社會功能,是不可替代的重要戰略資源。但由於草原生態的脆弱性,導致破壞容易恢復難,恢復周期長,保護建設任重道遠,還需付諸日復一日之力,年復一年之功。
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強調,要優化農林牧土地利用結構,嚴格實施國土空間用途管控,留足必要的生態空間,保護好來之不易的草原、森林。這為鄂爾多斯扎實推進林草高質量發展、建設牢不可破的北疆綠色長城提供了行動指南。
深情厚愛,如山似海﹔諄諄勉勵,重若千鈞。鄂爾多斯必將再接再厲,深入踐行綠色發展理念,鍥而不舍、馳而不息抓好草原生態建設,在祖國北疆繪制出林草興、生態興、文明興的美麗長卷。
“綠質”飛越:讓大發展融綠
王慧豐
去鄂爾多斯尋找什麼?尋找綠色能源革命的星辰大海。
全球首個零碳產業園模式出口海外,全區首家碳中和研究院拔地而起,首家新能源實驗中心正式啟動運營,北方地區規模最大的遠景動力電池項目正式投產,全球最大規模“沙戈荒”風電光伏基地項目開工建設,風光裝備制造企業發展勢頭強勁……鄂爾多斯經濟發展變“綠”了。
在鄂爾多斯綠色轉型發展的“目錄”裡,越來越多的力量加入綠色價值創造的陣營中,支撐起鄂爾多斯構筑“四個世界級產業”的“基本面”。
對於鄂爾多斯而言,全面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謀求高質量發展,不僅要追求速度,更要提升“綠質”,讓大發展持續融綠,迸發出澎湃綠動能。
轉型發展,勢在必行。
“羊煤土氣”也曾為鄂爾多斯增光添彩,但“挖煤賣煤”的粗放式經濟,也讓鄂爾多斯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雙碳”目標背景下,如何做好綠色轉型這道“必答題”。
鄂爾多斯全新布局、提速起步,追光、乘風、逐綠,目標直擊“風光藍海”。
將新能源領域鎖定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重磅推出了《支持產業集群發展若干政策》《國有資本支持風光氫儲產業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政策,緊盯新能源重卡產業鏈、綠氫產業鏈、精細化工產業鏈等18條產業鏈,全力構建“風光氫儲車”新能源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全國新能源產業高地。牢牢抓住布局建設新型能源強市的發展機遇,為新能源裝備制造產業“開疆辟土”,做足“風光”文章。
同時,積極推動煤炭產業轉型升級,加快構建頭部引領、集群支撐、鏈式互補的產業體系,推動煤基特種燃料戰略布局、煤基化工產業鏈條不斷向下游延伸、傳統能源產業結構持續升“值”加“新”、由“黑”向“白”,特色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奔向“綠賽道”,實現了傳統能源經濟到現代能源經濟的華麗蝶變。
多能互補、多業並進、多點支撐、多元發展的產業發展新格局正奔涌出強大綠能。
馳而不息,久久為功。
新能源產業謀篇布局已經基本完成,如何實現新能源全產業貫通,一盤更大的棋正在鄂爾多斯全域落子。
馭“風”而上,逐“光”而行,“零”碳托舉,“氫”裝上陣……這樣的“新物種”,在鄂爾多斯多點開花,一個個新能源產業集群正加速崛起。
在庫布其沙漠的核心區,一望無際的光伏“藍海”下方,無數綠色的嫩芽從沙漠中探出了頭。“板上發電、板下種植、板間養殖、治沙改土、帶動鄉村振興”的立體綠色發展模式正悄然形成,實現了新能源與生態的融合發展,讓閑置區成“金礦藏”,讓陽光變“財富”。
在蒼茫的大草原上,一台台巨型白色大風機高高矗立。風一起,連綿起伏的山梁上大國重器迎風“起舞”,轉化為源源不斷的綠電。
在蒙蘇經濟開發區,氫能重卡“吃”的是氫,“排”的是水,真正做到了零排放、零污染。
……
自此,鄂爾多斯經濟“綠化”的畫面裡,開始有了更多新元素。並且成為“零碳中國”的策源地和始發站,綠色工業革命的“中國標杆,世界典范”。
大道如砥,勢起風至。
提升全產業鏈的“綠質”,是一場持久戰,需要不斷激活創新因子,集聚創新要素,釋放創新動能。全國一流的科創人才高地正在形成,科創、人才活力高速運轉,正在賦能鄂爾多斯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加快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
“推動傳統能源產業轉型升級,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做大做強國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內蒙古發展的重中之重。”“要發揮好能源產業優勢,把現代能源經濟這篇文章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在內蒙古考察時的重要講話響徹在高原大地,鄂爾多斯正在將這份關懷厚愛轉化為實現“三個四”目標任務的強大動力,轉化為建功新時代的壯志豪情。
乘風而起,御風而行。鄂爾多斯必將在產業轉型的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分報表”為祖國北疆壯美畫卷再添“新綠”。
“綠指”上揚:讓全民享綠
金詠 張曉艷
望蒼穹,湛藍高遠﹔俯身大地,綠意盎然。
有一顆天然綠色寶石,每到盛夏時節,便會化為一顆跳動的心臟,落於鄂爾多斯的胸膛之上,她就是康巴什。綠,是康巴什的標志性顏色。她的綠,來自1.15萬公頃的城市森林,42.18%的綠地覆蓋率,80%的植被覆蓋率……俯瞰康巴什,綠意盎然,林木從生﹔閉上眼睛,耳邊是鳥語,花香繞鼻尖。生態之美,在這裡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座從荒漠上崛起的城市,如今已是半城樓廈半城花,煥發出無限的生機。
康巴什,是鄂爾多斯“綠色指數”全民共享的一面“鏡子”。
綠色,為鄂爾多斯人共享的顏色。
從荒漠化治理到沙產業發展,從物質的角力到精神的對壘,再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鄂爾多斯始終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置頂其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最終都指向人民。
多年來,鄂爾多斯除了在“沙裡淘金”方面下足功夫,還在“綠色共享”上做足文章。出台了《關於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公園城市的意見》,全力打造更加宜居、綠色、韌性、智慧、人文的高品質現代名城。
培綠,需水。在鄂爾多斯這個干旱硬梁地區,缺水和逐綠如何調和?
鄂爾多斯開動腦子,使出了“繡花功”。在水資源利用上,通過分離市政用水和居民用水,建立起疏干水為主、中水補充的體系,應用水資源、水環境、水景觀“三位一體”的城市水系綜合治理模式。在綠地布局上,利用城區街角零星地塊,見縫插“綠”、見空補“綠”,打造休閑、運動、娛樂等多功能公園,滿足市民休閑娛樂的差異化需求,拓展城市生態空間,不斷滿足群眾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新期盼。截至2022年,全市建成區綠地率達41.7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4.94%,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34.07平方米,各項數據位居全區前列。
迎賓無需酒,捧出綠色就醉人。
開放草坪、城中草原、公園綠地……夏天的鄂爾多斯清爽宜人,推窗見綠、出門見綠,“綠色福利”觸手可及,是不可多得的天然“氧吧”和避暑勝地,城市因綠而變得更有品格、更具品位、更富品質。
綠色福利全民盡享,綠色發展全員推進。
每個人都是“綠色福利”的踐行者、推動者,也是見証者、受益者。守護好這方碧綠,保持節約適度、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全民參與、久久為功。鄂爾多斯從政策導向、產業擺布、法治建設、文化自覺等方面多管齊下、多維發力。不僅讓人們從理念上認識綠色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通過頂層設計,營造綠色低碳生活新風尚,構建起了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
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綠色出行成為文明新時尚,每個人都是新時代“低碳達人”,匯聚起“綠色潮流”,讓低碳綠色生活和滿目蒼翠之景相得益彰。
一路繁花一路歌,一路風光一路詩。
“不用出城也可以野餐”“在家門口就能搭建帳篷”……在鄂爾多斯,綠色不僅是感受還是享受,不只是風景,更是風情。
鄂爾多斯致力將生態游覽、互動體驗、本土特色文化等多項功能集於一身,打造出全面開放、全民共享的公園綠地,構筑起人、園、景高度和諧統一的新模式,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生態文明理念可感可觸,折射出更豐富的意涵,逐漸在新時代可持續發展城市建設的新模式中打造出自己的樣本。
湛藍的天空、清新的空氣、整潔的街道以及滿眼的綠色,匯聚成鄂爾多斯熠熠生輝的綠色名片,先后獲得國家森林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等稱號。
綠色指數不斷上揚,滿城“綠”韻悠揚,處處涌動著“鄂爾多斯綠”的幸福時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