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新”聚力 點燃兩新組織“紅色引擎”

烏海市海南區拉僧仲街道黨工委堅持把黨建引領作為凝聚新就業群體、服務新業態企業、推動新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積極探索以組織圈、融合圈、朋友圈、服務圈、聯動圈“五圈共建”的有效路徑,從了解需求到精准對接,從大膽探索到找准定位,創新“5F+”工作模式,不斷激發“兩新”組織發展活力,有力增強黨組織在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中的凝聚力,逐步推動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由“單兵作戰”向“抱團發力”轉變。
精准賦能+機制創新,拓展紅色“組織圈”
聚焦補齊“兩新”黨組織建設短板,突出精准“找”,聚力精准“建”,持續精准“管”,持續開展“兩個覆蓋”百日攻堅行動,通過實地走訪、見面詳談、電話溝通等多種方式,會同市場監管、民政及各行業主管部門同步開展深度摸排,准確掌握轄區“兩新”組織規模、黨員數量等基本情況。經摸排,街道轄區現有非公企業1304家,社會組織16家,個體工商戶5830家,快遞企業末端網點10個,家政公司17家,物流公司37家,新業態新就業群體287人。按照已建黨組織、未建黨組織有黨員、未建黨組織無黨員3個級別逐級建立動態管理數據庫,加大跟蹤指導服務力度,逐步實現“兩新”組織發展到哪裡,黨的組織建設就跟進到哪裡,服務工作就提供到哪裡。建立“兩新”組織聯系點制度和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組織成員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共商共議、交流互動,有效化解社區治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實現轄區“兩新”組織內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雙覆蓋”。探索建立“黨建聯盟”“紅色聯盟”,與單位黨組織、“兩新”組織黨組織簽訂《共建協議書》,深化“契約化”共建,聚起各層面的黨員隊伍、各方面的組織力量,打造有組織、有資源、黨建強、服務精的“兩新”組織黨建融合體。
精心孵化+拓展路徑,共育黨建“融合圈”
以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為一級服務核,6個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為二級服務鏈,融合“一刻鐘社區生活圈”,建成7個“紅色驛站”、9個“小哥驛站”、1個“紅蜂驛站”,著力打造輻射范圍廣、孵化功能全的紅色服務矩陣。以“四位一體”孵化培養機制為抓手,不斷延伸紅色孵化鏈條,採取“1+N”的孵化形式,吸納14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向“孵化中心”遞交入黨申請書,孵化積極分子2名,及時發掘培育孵化非公企業黨組織黨員和黨務工作者2名,鼓勵引導流動黨員和口袋黨員轉入組織關系,積極為“兩新”組織發展黨員輸送新鮮血液、儲備后備力量,培育壯大組織隊伍,有力增強黨組織在新業態新就業群體中的凝聚力。按照“邊摸排、邊組建、邊鞏固”工作思路,靈活採用單獨建、聯合建、挂靠建等多種方式,推動符合條件的“兩新”組織應建盡建,不斷提升黨組織覆蓋率。已建成華信商貿聯合黨支部、小微商戶黨支部、快成科技(烏海)有限公司黨支部,為“兩新”組織發展注入“紅色動能”。
暖心輔導+專題培訓,打造互助“朋友圈”
深化“紅色服務團”行動,選派2名黨建指導員每月到“兩新”組織黨組織指導開展工作,通過“一對一”定點指導方式,對“兩新組織”黨員隊伍、員工實際困難、現實需求、發展願景等情況進行全面深入了解,主動幫扶,精准施策。不斷加大“兩新”領域黨建業務培訓力度,開展專題培訓1期,切實提高黨務工作者和黨員的綜合素質和工作能力,積極助力兩新黨組織孵化。開設“兩新講堂”,通過“線上+線下”不定期推送學習內容100余條、開展“網上黨課”、專題學習培訓20余次,滿足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充電蓄能需求。引導“兩新”組織黨組織規范黨內政治生活,夯實“兩新”組織黨建根基。聯合工會、紅十字會、消防等,組織開展應急救護、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燃氣安全等培訓10余次,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專業知識,讓他們主動參與應急救援志願服務,擴大社會急救力量。聯合就業服務中心為轄區新業態新就業群體開展一對一職業指導服務,組織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次,幫助強化職業定位,進一步拓寬新業態青年就業群體就業創業渠道。
精細服務+多方聯動,織密暖心“服務圈”
以街道黨工委和社區黨委為核心,聚焦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實際需求,廣泛鏈接和整合“兩新”組織、群團組織、區屬行政職能部門等各類資源,吸納轄區大型商超、藥店、酒店、銀行、物業等15家企業進駐孵化中心,打造“兩新”黨建聯盟圈,持續推動街道與轄區“兩新”組織融合共建、合作共贏,著力構建各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長效機制,由單項服務變成共建共融的“雙向奔赴”。建立由社區、派出所、司法所、律師、心理咨詢師等組成暖“新”服務隊,通過線上即問即答、線下駐點服務的方式為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提供勞動維權、司法援助、矛盾調解、困難救助等服務8次。依托“紅色驛站”“小哥驛站”,配備桌椅、愛心雨傘、愛心藥箱、打印機等便民服務設施,為快遞員、外賣小哥、出租車司機等提供義務理發、舒心歇腳、免費沖印、續航補給、電子閱讀、健康義診、暖心關懷等多層次、個性化的服務30余次,讓廣大新業態新就業群體感受到黨的關懷、體驗到“城市溫度”,切實以“暖新”服務吸引“紅蜂”融入。
多元輻射+同頻共振,激活共治“聯動圈”
積極探索社區與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網格聯動新模式,針對外賣、快遞小哥工作半徑與街道社區網格高度重合的特點,將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兩新組織從業人員納入網格管理,充分挖掘快遞員、外賣小哥流動性強、覆蓋面廣、商戶居民雙向服務的職業優勢,引導外賣、快遞小哥在送貨服務的間隙,以“隨手拍”“隨手報”“隨手辦”等形式,開展黨的創新理論、文明城市創建等知識“小科普”,開拓代繳代辦代買、探視獨居老人等社區特殊人群等“小服務”、外賣食品衛生安全等“小督查”。發揮其城市“移動探頭”作用,搜集轄區涉及市容環境、交通隱患、消防安全、違法建筑、社會治安等問題,及時反饋至社區網格員,社區、物業及市政部門能夠准確定位、及時處理,方便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安全出行,實現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從“治理對象”到“治理力量”有效轉化。今年以來,街道快遞員、外賣小哥發現基層治理線索20余條,以實際行動傳遞“新”溫暖、貢獻“新”力量、展現“新”擔當。創新制定“小哥積分制”工作制度,對認領“微心願”、參與“微志願”“隨手拍”等實行積分管理,通過參加志願服務活動獲得相應積分,在驛站中兌換生活用品,輻射帶動更多的新業態新就業群體融入基層治理,讓志願愛心由“單向流動”實現“雙向循環”。
黨建賦能引“蜂”筑巢,雙向奔赴新“心”相融。下一步,街道將按照“區域統籌、條塊結合、聯動協同、一體推進”的原則,著力將黨的組織橫向覆蓋到邊、黨的工作縱向推進到底,通過組織覆“新”、思想凝“新”、服務暖“新”、治理融“新”,全面加強對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的引領和關愛,不斷增強黨在新興領域的號召力、凝聚力和影響力!(師蕾、李娜)
來源:烏海市海南區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