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內蒙古頻道>>草原文化

內蒙古黃河流域

賀蘭山下居延澤

2023年08月17日09:22 | 來源:內蒙古日報
小字號

額濟納旗居延海景區。

額濟納旗居延海景區。

居延漢簡。

居延漢簡。

曼德拉山岩畫。

曼德拉山岩畫。

西夏褐釉剔華蓮花口瓷瓶。

西夏褐釉剔華蓮花口瓷瓶。

賀蘭山。

賀蘭山。

居延遺址。

居延遺址。

黑城遺址。

黑城遺址。

  這裡是大漠深處的一片綠洲,這裡是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千百年來,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在這裡碰撞、交融、發展,各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勞動創造,形成了阿拉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史前遺存、商周遺址、古郡重鎮、萬裡長城、關隘要塞、城堡烽燧、屯田遺跡、冶煉場所、漢元墓葬、古代岩畫、居延漢簡、黑城文書……黃河岸邊、賀蘭山要塞、戈壁綠洲、瀚海大漠之中蘊藏著的這些歷史遺跡和歷史文化故事,生動闡釋了各民族共同開創了祖國遼闊的疆域、共同書寫了悠久的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精神。

  居延遺址、曼德拉山岩畫神秘且聞名世界﹔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黑城遺址展示著這裡曾經的燦爛與輝煌﹔擔負著運鹽通道重要使命的駝鹽古道,不僅帶來了長達幾百年經濟貿易的繁盛,也留下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史料。

  巍巍賀蘭山,滔滔黃河水。

  賀蘭山,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處,東靠銀川平原,與陰山山脈對峙,南至寧夏沙坡頭,與秦嶺相望,是我國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線和西北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維系著西北至黃淮地區氣候分布和生態格局,守護著西北、華北生態安全。

  從青藏高原流淌而下的黃河,到了甘肅、寧夏交界地帶,視野一片坦蕩,被賀蘭山阻擋后,向北繞了一個大彎,再浩浩蕩蕩向東流去。黃河從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麻黃溝進入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流經阿拉善左旗的烏索圖、巴彥木仁蘇木,在境內流程達85公裡。

  “阿拉善”系蒙古語,意為“五彩斑斕之地”,位於祖國正北方,內蒙古自治區的最西部,北承蒙古高原、南鄰河西走廊、西望天山、東依賀蘭山,東部有黃河過境,西部有黑河流入。

  早在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人類活動。西漢名將霍去病入居延(今阿拉善盟境內)收復河西,絲綢之路興起,過往的行人商隊在居延備齊補給后,再向戈壁進發。唐代,文化交融在這裡進一步顯現,著名詩人王維在這裡留下了“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千古詩句。元代,這裡設亦集乃路總管府﹔清代,設阿拉善和碩特旗和額濟納舊土爾扈特旗兩個特別旗。

  20世紀30年代,中外學者在額濟納旗西北居延地區發現大量漢代簡牘,即居延漢簡。居延漢簡與北京故宮內閣大庫檔案、河南安陽甲骨檔案、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經卷檔案,被譽為20世紀中國檔案界的“四大發現”。

  弱水流沙 絲路初興

  《紅樓夢》第九十一回中寫道,寶玉曾對黛玉道:“任憑弱水三千,我隻取一瓢飲。”以示地老天荒的愛情誓言。

  弱水,指的是發源於祁連山北麓的黑河,流經青海、甘肅、內蒙古三省區,最后注入我國西北地區第二大內陸河——內蒙古阿拉善的居延海。酈道元在《水經注》裡將居延海解釋為“弱水流沙”,漢代稱為“居延澤”,晉代又稱為“西海”,至唐代才通稱為“居延海”。歷史上的居延海,最大時面積曾達2600多平方公裡。至秦漢時期,尚有720多平方公裡。

  《尚書·禹貢》中寫道:“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上源指今甘肅省山丹河,下游即山丹河與甘州河合流后的黑河,入內蒙古境后稱弱水,亦稱額濟納河。這是古典文獻中對於阿拉善額濟納地區的最早記述。

  居延遺址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的境內。指的是包括漢代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烽燧和塞牆等遺址在內的遺址群。

  1930年出土的一萬多枚漢簡被譽為“居延舊簡”。1972年至1976年在破城子肩水金關和甲渠賽第四燧等處出土的二萬多枚漢簡被命名為“居延新簡”。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魏堅認為,居延漢簡的發現,應該說是中國歷史文獻資料當中除《史記》《漢書》以外,存世量最大的古代歷史文獻。

  “36枚的《建武三年十二月候粟君所責(債)寇恩事》居延漢簡中,記錄了一件兩千年前的經濟糾紛案件,其中一位當事人就是來自中原河南到居延耕作的農民。這件事也從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經濟往來和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魏堅說。

  秦漢時期,中央政府在居延地區修筑長城,屯墾戍邊,開發水利、發展農業,促進商業貿易,開通郵政驛站,實施了有效的行政管理。各民族通過交流與碰撞,逐漸加深了交融。內蒙古自治區社會科學院草原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康建國說:“漢代是有組織的屯田,在屯田的時候,它就涉及多民族的一個匯聚。”居延地區也逐漸發展成為西部各地區與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連接點。

  興起的絲綢之路,將居延地區作為重要的中轉地。經過河西走廊的綠洲絲綢之路,其中一條線路就是從甘肅向北經居延地區中轉,再從居延向漠北進發﹔還有一條草原絲綢之路,在漠南地區呈東西走向延伸,從東部地區的遼中京城、上京城以及元代的大都、上都城向西,經過集寧、黃河北岸的河套地區,再向西進入居延地區,然后折向北。居延地區是穿過戈壁便捷的交通節點,過往的行人、商隊可在此備齊補給,再向戈壁進發,然后再走向中亞、歐洲。

  大漠長河 塞外遺珍

  位於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東南25公裡處,有一座古絲綢之路上現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的古城遺址——黑城遺址。

  黑城,蒙古語稱“哈日浩特”,位於額濟納河下游北岸上,是西夏在西部地區重要的農牧業生產基地和邊防要塞,是黑水鎮燕軍司所在地,也是元代亦集乃路城址。

  原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所在阿拉善盟文物保護管理部門的配合下,於1983年和1984年兩次對黑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出土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文物,理清了城址的建筑格局,為研究古代城址全貌和古絲綢之路的政治、文化、軍事、經濟提供了翔實資料。

  “黑城西夏文獻的內容極為豐富,有字典辭書、文學作品、法律文獻、歷書、醫術、契約、賬冊、版畫、紙幣等。這些文獻涉及西夏社會的各個領域,為解讀西夏文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內蒙古自治區考古研究院院長孫金鬆說。

  從出土文書分析,黑城的農業、畜牧業、手工業等發展迅速,商貿交易極其活躍。鼎盛時期,發展成為草原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埠和東西方文化交流薈萃之地。

  當時西夏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為農業、畜牧業、對外商貿和手工業。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利用“自漢、唐以水利積谷食邊兵”的自然條件發展農業,使這裡“地饒五谷,尤宜稻麥”。隨著農業的迅速發展,西夏的紡織、冶金、採鹽、陶瓷等手工業和商貿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西夏錢幣是西夏經濟繁榮的體現,在古錢幣中獨樹一幟,它將本民族的文字鑄於錢幣中,但自鑄錢少,多用宋錢。在阿左旗頭道湖、巴彥浩特鎮、額濟納旗黑城等地區陸續發現了西夏錢幣窖藏,出土了西夏文錢幣、西夏漢文錢幣、大量宋錢及部分秦、漢、唐、金代錢幣。

  在大漠南北、長城內外中原王朝和北方草原民族經貿交流和彼此融合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橫貫東西、進入西域,橫跨大漠、溝通中亞的草原“絲綢北道”,黑城即為這條十字交通線的樞紐。

  13世紀時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中國,朝見忽必烈大汗並獲賞識。他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對黑城進行了詳細描述。《馬可·波羅游記》第一次較全面地將地大物博、文化昌明的中國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西方學者還根據書中的描述,繪制了早期的“世界地圖”,對於新航路的開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駝鹽古道 亙古幽幽

  黃河從賀蘭山東麓末端的阿拉善左旗烏斯太鎮進入阿拉善盟,緊貼著烏蘭布和沙漠東緣流淌,而后蜿蜒北上,從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出境。“巴彥木仁”意為“富饒的江河”。

  巴彥木仁黃河渡口北距烏海市30公裡,是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渡口和驛站。這裡曾是“老磴口”(今阿左旗巴彥木仁)的舊地。“磴”,石之階。黃河流至磴口處為南北向,磴口在黃河西岸。現在被烏蘭布和沙漠掩蓋的“老磴口”黃河河槽,其實是從烏海一直延伸過來的石槽,是華北地台在喜馬拉雅運動中形成的基底。隨著黃河的形成,長年累月在這裡由南偏東向北偏西沖刷,岸邊被沖出石槽的本來面目,看起來像是一級一級建造的台階,所以人們稱之為“磴口”。為了區分兩個磴口,當地人稱原來在北流黃河上的磴口為老磴口,亦即今巴彥木仁蘇木。

  巴彥木仁蘇木地處黃河左岸、沙海之濱,西部烏蘭布和沙漠神奇莫測,東部黃河一瀉千裡,境內河叉密布,綠草如茵。這裡之所以成為天然渡口,得益於烏蘭布和沙漠西北的吉蘭泰,由於這裡天賜石階,又是河水流速緩慢之地,在人力和畜力為主的過去,利用這個河灣,這裡就成了溝通兩岸的天然福地。

  吉蘭泰鹽湖位於阿拉善左旗境內,駝鹽古道的起點,而巴彥木仁黃河渡口(老磴口)為駝鹽古道的終點。駝鹽古道上,通過浩浩蕩蕩的駝隊,將優質湖鹽運到黃河渡口,然后裝船分運各地。

  吉蘭泰鹽湖繁盛於乾隆元年(1736年)。乾隆22年,巴彥木仁確定為吉蘭泰鹽湖外運主渡口,阿拉善地區為方便水運,在老磴口黃河渡口年造船曾高達500艘。

  目前仍存的老磴口鹽務所,位於阿拉善左旗巴彥木仁蘇木聯合嘎查駐地,東南側260米為黃河渡口。

  老磴口鹽務所作為吉蘭泰紅鹽外運碼頭的歷史可追溯到漢、唐時代。清朝末年至民國時期,每年有近萬峰駱駝在約140公裡的駝鹽古道上穿梭,將吉蘭泰紅鹽通過黃河運輸到東部的包頭、呼和浩特等地,成為西部向東部官鹽運輸的重要站點,也是阿拉善融入黃河文化的重要樞紐。

  老磴口鹽務所是阿拉善境內最靠近黃河渡口的歷史遺存,歷史上阿拉善的“駝鹽古道”向東變為河運的重要站點,它見証了“駝鹽古道”的兩千年歷史,也是黃河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 武峰 郭偉偉)

  (圖片均由阿拉善盟文化旅游廣電局、阿拉善博物館、鄂爾多斯博物館提供)

(責編:張雪冬、劉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