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高”項目佔比大幅下降 多項發展指標全國第一
內蒙古“生態文明重要成果”新聞發布會召開

今年8月15日是首個全國生態日。當天上午,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聯合自然資源廳、生態環境廳、工信廳、能源局、林草局召開“生態文明重要成果”新聞發布會,通報近年來內蒙古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的工作進展,發布內蒙古碳達峰碳中和重大宣示3周年主要成果。
3年來,內蒙古明確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積極穩妥、有力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各項任務取得顯著成效。
“1+N+X”政策體系基本構建。“雙碳”目標提出以來,內蒙古著力構建“1+N+X”政策體系,印發《關於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實施意見》,出台科技、能源、工業、交通運輸、住建、農牧等17項分領域分行業實施方案,明確了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表、路線圖和施工圖,制定了氫能發展、能源保供、“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綠色發展等9個方面的配套政策措施,基本構建了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機制有效的“雙碳”政策支撐和保障體系。
節能降碳與經濟發展實現協同增長。內蒙古高水平推進節能工作落實,在全國率先建立能耗預算管理制度,創新制定項目能耗強度標杆值政策,出台《堅決遏制“兩高”項目低水平盲目發展管控目錄》,從准入、淘汰、節能、環保4個方面,細化8大行業30類重點項目管控措施。“十四五”以來,內蒙古在新建項目中,“兩高”項目佔比大幅下降。2021-2022年,內蒙古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1%以上,完成“十四五”目標進度70%以上,位居全國前列。2023年上半年,內蒙古能耗強度下降3.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和GDP分別增長34.5%和7.3%,分別位居全國第二和第五位,有力保障了擴大有效投資、穩定經濟增長“動力源”,實現了節能降碳和經濟發展協同並進。
資源節約集約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高。內蒙古在全國率先出台《關於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全社會資源全面節約集約的指導意見》,構建了以指導意見為主體,能源、土地、礦產、糧食等重點領域專項落實方案為配套的“1+N”政策體系,並圍繞“能水糧地礦材”構建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指標體系,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工作標准化、數字化。深入開展待批項目、“半拉子”工程、閑置土地、沉澱資金、開發區閑置資源要素“五個大起底”行動,有效盤活了一批閑置資源資產,有力破解了全區經濟社會領域長期存在的低質低效、閑置浪費等問題。
生態保護新格局不斷構建。近年來,內蒙古始終牢記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這個“國之大者”,編制完成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著力構建“三山一彎,兩帶十區,一核雙星多點”的國土空間開發保護總體布局。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其中:劃定生態保護紅線59.69萬平方公裡,佔全區國土面積的一半以上﹔劃定耕地保護目標1.7億畝、永久基本農田1.33億畝﹔劃定城鎮開發邊界59萬公頃、城鎮開發邊界管控線27.94萬公頃,把“三區三線”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規劃產業發展、推進城鎮化不可逾越的紅線,著力構建生態保護新格局。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內蒙古堅持不懈保生態、治污染、促轉型,讓廣袤草原“帶薪休假”,在興安林海“挂斧停鋸”,對重點沙漠“鎖邊治理”,累計營造林1.22億畝、種草2.86億畝,年均防沙治沙1200萬畝以上,規模均居全國第一,全區草原植被蓋度和森林覆蓋率分別由40.3%和20.8%提高到45%和23%,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持續減少,沙塵暴天數由每年4.9天減少到0.6天。
新能源產業大干快上。2021年以來,累計獲得國家及自治區批復新能源規模超1.7億千瓦。其中國家在“沙戈荒”地區批復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規模超過1億千瓦,居全國第一。本地消納新能源方面,內蒙古在全國率先提出源網荷儲一體化、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風光制氫一體化等6類市場化並網新能源項目實施細則,累計批復規模超4000萬千瓦。截至6月底,全區新增新能源並網規模超800萬千瓦,居全國首位,新能源累計並網裝機總規模超7000萬千瓦、居全國第三﹔在建待建新能源規模約1.6億千瓦,約佔全國在建待建新能源總規模的三分之一。
內蒙古在全國生態日當天還發布了《亮麗內蒙古——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內蒙古主題宣傳片。由此,全國生態日內蒙古主題宣傳活動全面啟動。(記者 李永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