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海:樹立誠信守信形象 擦亮城市金色名片

湖城烏海風景宜人。王超 攝
表彰誠信示范企業。
市民在誠信倡議書上簽字。黃建飛 攝
“誠信與我同行 共建信用烏海”主題沙龍活動。
開創以“稅”助“貸”,以“信”養“信”的融資模式。
8月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中國人民銀行辦公廳發布了全國第四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區名單,烏海市榜上有名,成為自治區首個獲此殊榮的城市。這項“國字號”的榮譽,是烏海市堅持不懈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成果,更是源於這座城市一種廣泛的共識:講誠信、守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堅實基礎、社會良序的運轉基石,全力打造良好信用環境,對於經濟健康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意義重大。
近年來,烏海市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信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落實自治區黨委書記孫紹騁提出的“要弘揚熱情、直爽、豪放的傳統,把2400多萬內蒙古人民講誠信、守信用的形象立起來”的指示要求,持續全面深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營造誠實守信、重信守諾的良好社會環境,誠信已成為全社會共同的價值追求和行為准則,成為烏海的最美底色。
打造“信用烏海” 讓誠信成為城市金色名片
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對於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優化營商環境、提升城市知名度美譽度具有重要意義。
烏海市將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列為重要工作推進,將誠信的“軟准則”量化成“硬指標”,加強頂層設計、完善政策機制、強化平台支撐,合力繪制“信用烏海”路線圖,使全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站在更高的起點上。
烏海市成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領導小組,小組成員涉及52個相關單位部門,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在烏海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下,一系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文件先后印發並實施。對照國家、自治區關於信用工作的各項政策舉措,先后出台《烏海市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強政務誠信建設實施方案的通知》《烏海市“十四五”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烏海市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規劃》等制度文件,全市各行業主管部門也相繼建立了信用相關制度,形成了社會信用制度體系,充分發揮了制度對信用體系建設的保障和推動作用。
此外,烏海市持續深化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及信用網站建設,大力推進行政處罰、行政許可及各類企業信用信息歸集力度﹔持續破除信息歸集壁壘,多部門協同配合,實現水電氣、納稅、社保等特定領域信用信息歸集從無到有的突破,累計向自治區節點報送水費、燃氣、不動產、科技研發等各類信息合計280余萬條,不斷夯實信用信息歸集基礎。
隨著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不斷深入,信用,讓烏海城市發展更具有活力,城市綜合服務功能更加完善,城市治理水平進一步提高。烏海市在全國261個地級城市中信用綜合指數排名最好成績為第七位,持續位居全國人口規模100萬以下城市、西部地區及自治區第一位﹔合同履約方面的典型經驗被國家發展改革委通報表揚,並在自治區范圍內進行推廣﹔自治區優化營商環境信用指標和政務誠信監測考評均排名第一位……
如今,烏海市獲評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市這個國家信用體系建設領域的最高榮譽,“信用烏海”這張金色名片越來越亮。
強化信用監管 讓城市管理有力度更有溫度
誠信,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保障。近年來,烏海市充分發揮信用在創新監管機制、提高監管能力和水平方面的基礎性作用,讓守信者得實惠,讓失信者得懲罰,更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
“這個政策太好了!因為信用好,讓我很快就拿到了許可証。”經營苗木生意的張永勝來到烏海市政務服務大廳“綜合受理窗口”辦理林草種子生產經營許可証,在確定沒有不良征信記錄的前提下,張永勝隻填寫了許可証申請表和許可証核發告知承諾書,工作人員當場為他審批發証。
烏海市將信用信息嵌入項目審批、政務服務、政策扶持等流程,推行告知承諾制提高審批效率,積極應用“綜合一窗受理”平台企業信用查詢功能,對信用狀況良好的市場主體,按照守信激勵政策為其提供“告知承諾”服務。
同時,烏海市不斷加強信用信息歸集,持續推進信用承諾工作,同時深化政務誠信建設,健全信用監管機制,強化信用宣傳引導,為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目前,已建立健全信用承諾制度,全面歸集審批替代、容缺受理、主動公示、行業自律等類型承諾9.5萬余份。全市各部門單位開通信用綜合賬號447個,通過賬號查詢應用信用信息2.9萬余次。
讓守信者“一路綠燈”,讓失信者“寸步難行”。建筑企業農民工工資拖欠預警監控、納稅信用評價、建立健全旅游市場誠信經營體系……截至目前,烏海市在科研、建筑、生態環境等30余個重點領域開展信用分級分類監管,充分發揮信用在激發市場活力中的作用。
對失信行為懲處並非“一刀切”。“之前我們對失信記錄不太在意,現在才知道每一條失信記錄就會對公司經營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多虧發改委主動服務指導,幫助我們及時修復信用,公司才能順利簽訂訂單。”一家企業的負責人陳女士感慨地說。
“信用修復”是指一些失信主體被有關部門聯合懲戒,納入失信名單之后,對自己的失信行為有正確的認識,並在規定的時間內採取有效措施及時糾正失信行為,繼而消除不良社會影響后果的一種措施。近年來,烏海市常態化開展信用修復工作,全面梳理現存行政處罰的企業,主動服務指導505家企業在“信用中國”網站完成833條行政處罰的信用修復,切實增強了企業市場競爭力。
創新應用場景 讓信用數據變為真金白銀
對企業而言,信用是靈魂、是生命,是其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保障﹔對個人而言,信用是人品、是美德,是其在社會上的立足之本。如今,烏海在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中,賦予其更深的內涵,讓信用無形資產“變現”。
6月15日,在“信易貸”政銀企對接會上,8家信用良好的企業與銀行現場達成1.34億元信用貸款意向,進一步增強信用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去年,公司資金周轉遇到了困難,因為自己的信用良好,貸款時銀行工作人員給我推薦了‘信易貸’的方式,成功貸款300萬元,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烏海市達利通物流有限公司負責人和曉峰說,“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信用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我要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繼續保持誠信做人、誠信經商的好品質。”
企業守信帶來真金白銀。烏海市高度重視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積極開展“信易貸”平台推廣工作,將“信易貸”工作嵌入到行政管理的各個領域環節。截至目前,“信易貸”平台已入駐金融機構20個,發布金融產品63個,注冊企業及個體工商戶12891家,企業實名認証6986家,實現線上授信61筆,授信金額近4億元。當前,烏海市是自治區在“信易貸”平台注冊企業最多,數據應用最廣,推動效果最好的城市,有力支持了中小微企業融資和實體經濟發展。
同時,烏海市大力推進“信易+”創新應用,在“信易批”“信易游”“信易閱”“信易行”“信易住”等應用場景中,對信用良好的市場主體、自治區誠信企業、誠實守信類道德模范和身邊好人加大激勵措施,提供“綠色通道”、融資服務等便利。
從2015年起,烏海市還定期召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紅黑名單”新聞發布會,已累計發布“紅黑名單”5462個,通過褒揚誠信、懲戒失信,全面增強了企業守法責任意識和誠信經營環境。
厚植誠信之花 讓誠實守信蔚然成風
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近年來,烏海市廣泛宣傳誠信理念,大力弘揚誠信文化,加強誠信宣傳教育,褒揚誠信典型,曝光失信案例,營造誠實守信、重信守諾的社會風尚。
近日,海勃灣區東環路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開展“一言一行顯誠信 一點一滴見文明”誠信宣傳活動。社區工作人員來到青山翰墨園,轄區居民坐上小板凳,共同學習誠信守則,宣傳誠信的重要性和含義,倡導群眾樹立起誠信、文明的思想理念,規范誠信行為,樹立誠信形象,弘揚社會正氣和時代正能量。
此次活動向廣大群眾普及“守信、用信”的生活理念,受到社區居民的積極響應和稱贊。“通過社區今天組織的誠信宣傳活動,讓我認識到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誠信做人。”市民倪巧霞說。
東環路社區黨委書記弓利萍表示,誠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社區舉辦此次活動就是為了提升轄區居民的誠實守信意識。在今后的工作中,社區將持續擴大宣傳覆蓋面,針對各行業領域加強誠信宣傳,積極打造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社會風尚。
誠信,既是文明城市應有的品質,又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當誠信精神融入城市發展的血脈、成為市民的生活態度時,城市的夢想就有了最堅固的基石。
為持續推進誠信文化建設,烏海市始終堅持多渠道、多方位構建誠實守信、珍惜信用的宣傳氛圍,採取“線下+線上”雙線驅動方式,專題開展誠信文化進機關、進企業、進商圈、進社區、進醫院、進校園等活動,大力普及誠信理念、規則意識和契約精神。
同時,烏海市廣泛開展誠信企業、誠信團體、誠信示范街區、誠信經營示范店、誠信商場、誠信超市等各類誠信典型選樹工作,營造誠實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
如今在烏海市,已有4080家企業榮獲自治區級誠信達標企業,58家企業榮獲自治區級誠信示范企業,1家企業榮獲自治區級誠信標杆企業。內蒙古廣納煤業集團創始人王彩榮獲得2022年全國“誠信之星”殊榮。
人無信不可,民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威,業無信不興。成功創建全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烏海將高揚信用之帆,厚植信用沃土,把烏海人講誠信、守信用的形象立起來,讓“信用烏海”金字招牌更加閃亮,齊“信”協力,共向未來。(郝飚 趙暉)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烏海市發改委提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