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藍水清地綠 幸福內蒙古的“標配”

天空湛藍清新,山川林木蔥郁,河湖魚翔淺底,草原牧歌歡唱……
今天,118.3萬平方公裡的遼闊土地因生態越來越好“氣質”更優雅、“顏值”更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加充盈。
近年來,內蒙古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緊盯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領域,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集中攻克了一大批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努力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長點。
“內蒙古藍”火了
這個夏天,呼倫貝爾一位牧民在大草原“野生照相館”,以藍天為“幕布”自拍藍底証件照的視頻火遍全網。遼闊的藍色與生機勃勃的綠色交匯,這份蔚藍和純淨,再一次成為全國人民向往的詩和遠方。
游客慕名而來,來自天津的張惠就是其中之一。在烏拉蓋九曲灣景區,她用航拍記錄下了烏拉蓋河與藍天白雲同框的壯美風景。她說,走過很多地方,“內蒙古藍”最是讓她難忘。
打卡內蒙古的藍天白雲成為朋友圈新時尚,“內蒙古藍”已然成為亮眼的名片。
“內蒙古藍”,從何而來?
2022年,全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平均為92.9%,同比上升3.3個百分點,高於國家考核目標2.6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2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4.3個百分點﹔重污染天數比例0.1%,優於國家考核目標0.7個百分點。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改善幅度排名位居前列。
亮眼的成績單折射出內蒙古強力推進大氣污染綜合治理的奮斗歷程。
一直以來,偏重的產業結構、偏煤的能源結構、偏公路的交通運輸結構是內蒙古大氣污染的根源。為此內蒙古堅持問題導向,治本攻堅,重點突破,打出治企、減煤、控車、法治“組合拳”,還老百姓藍天白雲、繁星閃爍——
強力推進工業污染深度治理,一個個“污染大戶”變身“治污先鋒”。著力強化鋼鐵、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大力實施工業爐窯污染治理,完成鋼鐵和焦化企業超低排放改造5家、工業爐窯治理129台、揮發性有機物治理278項,全區5474家企業建立了“一企一檔”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清單。
突出能源結構調整,重點實施散煤清潔替代,堅決啃下“硬骨頭”。圍繞清潔取暖熱源利用、熱網建設、用戶能效等方面持續發力,2022年完成清潔取暖改造37.5萬戶,全區旗縣級以上城市建成區10蒸噸及以下燃煤供熱鍋爐已全部淘汰。
在全區范圍內推行輕、重型汽車國六B排放標准,非道路移動機械編碼登記監測1.6萬輛,中西部6市重型柴油貨車安裝遠程在線監控系統1.5萬台,堅決整治柴油貨車尾氣超標問題。
鐵腕執法,讓環保長出“鋼牙利齒”。每月通報全區環境空氣質量考核排名,對大氣污染防治存在問題的盟市、旗縣(市、區)進行預警提示、通報批評,甚至公開約談,有效地將大氣治理的壓力傳導到各級政府。
就這樣,一天一天地努力,一微克一微克地爭取,藍天白雲成為各地“標配”。
清流潤萬家
七月的烏梁素海,湖面銀光朗映,波光浩渺,藍天與碧波交相輝映,湖水和蒲草相得益彰,令人心曠神怡。
這片水域面積達293平方公裡的內蒙古之“海”,承擔著黃河水量調節、水質淨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是我國北方多個生態功能的交匯區,是控制京津風沙源的天然生態屏障。
可這顆“塞外明珠”也曾蒙塵,之前,由於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因素,烏梁素海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湖區面積大幅縮減,魚少了、鳥少了。
如何讓這顆蒙塵的明珠重新生輝?2018年,內蒙古統籌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上游防沙治沙、外圍植樹造林,污水“零”入海,從“治湖泊”到“治流域”,由“單要素”生態修復到“多要素”生態修復,烏梁素海迎來“新生”——
湖區水質由劣Ⅴ類提高到整體Ⅴ類,湖心斷面水質達到了Ⅳ類,生物多樣性持續恢復。目前,湖區有魚類20余種,鳥類260多種,疣鼻天鵝由原來的200多隻達到上千隻,烏梁素海再次成為候鳥的天堂。
良好的生態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湖區的蘆葦打碎后做成菌棒,培育的木耳口感筋道,銷量非常好。”漁民出身的何愛英3年前開始從事特色種植業,如今木耳種植紅紅火火,已經發展到4個大棚,年收入可觀。
近年來,內蒙古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科學謀劃、系統治理,全區1.6萬余名河長、湖長“上崗”,河湖健康有了守護人。
2022年,全區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76.9%,同比上升4.0個百分點,高於國家考核目標9.2個百分點﹔劣Ⅴ類水體比例2.5%,同比下降2.8個百分點,優於國家考核目標3.5個百分點﹔地下水考核點位Ⅰ∼Ⅳ類水質比例73.5%,越來越多的河流湖泊返璞歸真,成為更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
夏秋交替的包頭市昆都侖河畔,魚翔淺底,楊柳拂岸,引來無數候鳥和市民駐足。在不遠處,自治區生態環境行政執法隊的幾名工作人員正沿著河岸線,按照管理平台手機端的APP地圖指引排查著入河排污口。這是內蒙古深入做好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的日常一幕。
黃河安瀾天下平。2022年以來,圍繞“什麼口、誰在排、排什麼、污不污、排多少、排向哪”等具體環節,內蒙古對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做到全面查實查清。同時,大力實施黃河流域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統籌實施工業污水達標整治、水源地保護等專項行動,深化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全力推進水環境質量改善。2023年上半年,黃河流域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75.0%、同比上升6.0個百分點,黃河干流9個國考斷面水質全部穩定在Ⅱ類水平。
久久為功換來碧水清波,一幅水清岸綠景美的絢麗畫卷在北疆大地徐徐鋪展。
碧野美如畫
8月中旬,內蒙古陸續迎來豐收季。在赤峰市鬆山區城子鄉,王岩正在跟伙伴們一起調查桔梗、北沙參的生長情況。這是他們團隊今年啟動的新項目——中蒙藥材專用肥料研發項目。
“赤峰市藥材種植面積48萬畝,但因土壤貧瘠、品種混雜退化等原因,不少農民種植達不到藥用效果。我們團隊計劃通過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精准施肥,不僅實現藥材提質增效,還能達到減肥減藥、保護土壤的目標。”項目負責人王岩說。
近年來,隨著土地利用率提高、經濟效益目標大幅提升,內蒙古一些地方農業用地土壤質量下降、退化現象也不同程度存在。另外,化肥、農藥、畜禽糞便及地膜的高投入使用、粗放使用,使得農業面源污染的潛在危害指數也在增加,直接影響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方水土,關乎千家萬戶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然而,土壤污染不像霧霾、污水那樣顯而易見。內蒙古把淨土保衛戰的重點放在控制農業面源污染上,除了引入科技團隊,增強科技攻關,在減用化肥農藥上下功夫,還在畜禽糞污的資源化利用上努力探索,從源頭上減少土壤污染。
“人家都說我家不像養豬的,因為沒臭味兒。前幾年,村裡誰家養豬用鼻子就能聞出來,熏得人都不敢靠近。現在好了,院裡沒味兒,地裡也有了農家肥,收入大幅增加。”鄂爾多斯市達拉特旗樹林召鎮草原村村民楊璽貴樂呵呵地說。
別看楊璽貴養著300多頭母豬,院裡干干淨淨,前幾年糞污亂排亂放的景象一去不復返。這一切,得益於2019年達拉特旗實施的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項目實施過程中,楊璽貴建了化糞池、氧化塘、堆糞場等污染防治設施,還承包了200畝耕地用於糞污還田利用,進一步擴大了生產規模。
變廢為寶,打造“淨”地。這樣干淨衛生的養殖戶,在內蒙古比比皆是。
為了淨土更淨,今年,內蒙古下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10.5萬畝、嚴格管控任務1.29萬畝,對全區設計規模1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灌溉水質和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斷面水質監測點位進行優化調整,扎實開展水質監測。同時,持續深化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分解下達2023年度農村牧區生活污水治理任務400個,已完成258個。
污染防治,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必須日日做功、久久為功。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深入推進”就意味著污染防治觸及的矛盾問題層次更深、領域更廣,要求也更高。內蒙古將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斷健全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生態文明建設持久戰的制度體系,讓內蒙古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記者 帥政 霍曉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