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圈裡做研究 技術攻關中挑大梁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④

在興安盟扎賚特旗內蒙古杜美牧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肉羊養殖場,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家畜種質資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何小龍正帶領團隊對種羊進行生產性能測定,而這種測定工作則是做育種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
在何小龍看來,科研工作要從羊圈中發現問題、研究解決問題,做出真正接地氣的成果。
何小龍不是養羊人,卻是最了解羊的人﹔他不是牧民,卻是牧民的貼心人。13年來,他扎根在農村牧區,兢兢業業、攻堅克難,一直奮斗在肉羊科研與生產的第一線。
2010年,何小龍畢業於內蒙古農業大學動物遺傳育種與繁殖專業,並取得了博士學位。農村長大的他對農業科研有一種特殊的情感。由於內蒙古畜牧業的得天獨厚優勢,他滿懷對內蒙古肉羊產業的熱愛,來到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科學院工作。
種業振興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摸清種源家底”。何小龍常年帶領團隊深入牧區基層,克服各種困難,歷時6年時間先后累計完成內蒙古13個主要綿羊品種17973份遺傳材料的收集保存工作,為內蒙古肉羊品種選育提供了可靠的育種素材。“做實驗時間緊、任務重,很多實驗都是晚上加班加點做出來的,往往一個方案的驗証就要經歷不計其數的反復測試。”何小龍深知,畜牧科研工作,就得不怕苦、不怕累,和羊倌同吃住,才能獲得第一手科研資料和數據,才能干出真正解決生產實際的科研成果。
蒙古羊作為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的典型代表,是實現內蒙古肉羊民族種業振興的關鍵。如何保証草原地區蒙古羊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何小龍帶領團隊開展技術攻關。他通過多年的測定與數據收集,累計測定蒙古羊尾型數據1000余份、脊椎樣品數據9000余份,經過多年反復實驗與探索,最終選育了蒙古羊多脊椎和短脂尾新品系。對比普通蒙古羊,多脊椎個體6月齡平均增重2.35kg,群體多脊椎比例從最初的57.09%上升至現在86.23%﹔短脂尾蒙古羊尾巴平均縮小50%以上,尾脂重量平均減少1.85kg,每隻羊新增收益150-200元,累計改良地方蒙古羊91.97萬隻。“多脊椎和短脂尾蒙古羊選育及關鍵技術集成示范”成果榮獲2020年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作為內蒙古的百億級優勢產業,肉羊產業如何轉型升級?何小龍有預見性地帶領團隊制定育種技術路線,開展了適合於興安盟及周邊地區規模化舍飼母本新品種“興羔肉羊”的育種工作。目前,該品種總群體規模達2萬余隻,經產母羊的繁殖率達260%以上,受到當地農牧民的高度認可與喜愛。
2021年,自治區科技廳啟動了首批技術攻關類“揭榜挂帥”項目。這種新的項目組織形式給何小龍帶來了機會,他挑起大梁,干勁十足,牽頭組建科研團隊,成功揭榜“高寒旱地區湖羊引進及本土化選育關鍵技術研究示范”項目,目的就是要解決湖羊在北方寒冷地區適應性差、成活率低的關鍵問題。何小龍帶領團隊經過一年多時間在羊圈裡的持續跟蹤觀察,獲得了湖羊在北方氣候條件下的各項生理生化指標及腸道菌群變化規律數據,指導內蒙古杜美牧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功獲批國家級湖羊核心育種場。
今年3月,內蒙古印發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明確開展“挑大梁、增機會、減考核、保時間、強身心”五大行動,為青年科研人員潛心研究、積蓄發展“扶上馬,送一程”。有了政策支持,何小龍有了更多機會施展拳腳。
現在,他團隊裡8名研究人員,7人是80后、90后。何小龍堅信:隻要堅持就有希望,隻有不斷選育出適合市場需求的優秀品種,才能調動廣大農牧民的養殖積極性,進而依靠產業實現鄉村振興。
正是由於這份堅持與努力,何小龍先后獲得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自治區農牧業豐收一等獎、三等獎﹔自治區“草原英才”“草原英才青年創新人才”“新世紀321人才工程”和“511工程”等人才稱號﹔2022年9月,被自治區黨委授予“擔當作為好干部”榮譽稱號。(記者 宋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