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河縣喇嘛灣鎮:種好搖錢果 開出幸福花

選用含糖、酸和果膠物質較多的海紅果、黃太平、山楂作原料,將果中的雜質、病、虫爛果剔除,沖洗干淨,去核﹔把處理好的果實放在雙層鍋中,加入約為果實重80%或等量重的水,煮20至30分鐘﹔待果實軟化后,取出並倒在打漿機中打漿,以此除去皮渣﹔最后用大約70℃的溫度烘干大約6—7.5個小時,即可用透明玻璃紙或食品袋包裝出售,這就是清水河縣喇嘛灣鎮果丹皮的制作過程。
“這果丹皮廠也建起來了,咱等自己種的果子下來,近近的就能賣錢,種完地有空還能去廠子裡邊幫點忙。這不,一年下來,收入就上來了!”家住紅旗村的李衛華高興地說。內蒙古清水河縣喇嘛灣鎮的海紅果由來已久。約在300年前,海紅果由山西省河曲、保德、偏關等縣及陝西的神木、府谷縣引入清水河縣。由於它耐寒、抗旱、病虫少、壽命長、結果早、能豐產,適應性強、管理簡便,受到群眾的青睞,當地群眾稱海紅果樹為“搖錢樹”,並有“家有5株海紅子,頂養一個好兒子”的美譽。1983年,清水河縣喇嘛灣鎮罐頭廠經理楊陽立足地方優勢,通過學習考察,將原來單一生產罐頭的小廠,利用制作罐頭的角料改造轉產為加工果丹皮、山楂片等十多個種類的果品廠。這一改革,延長了產業鏈,既為農民致富創造了條件,又為地方財政收入注入了活力。當時,“黃河牌”果丹皮不論是質量還是產量,都是清水河縣較成規模的一家。憑著良好的信譽,產品逐步走出內蒙古,走進北京等大都市。
時至今日,“喇嘛灣果丹皮”仍然是清水河縣的一張地方特產名片。現在,清水河縣喇嘛灣鎮仍然保留著種植海紅果樹及生產加工果丹皮的傳統,果丹皮加工廠眾多,仍是村民增加收入的一項來源。在前進、紅旗、躍進村三村通力合作下,喇嘛灣鎮現已建成扶貧林果食品加工廠,廠址位於喇嘛灣鎮紅旗村內,東至鄉村支路,西至君子津大街,南至喬小在地基和耕地,北至紅旗村幸福互助院。項目建設佔地面積為4100㎡。近幾年,喇嘛灣鎮扶貧林果食品加工廠開始注重精深加工,提升果品品質,形成了知名的“尚親河”林果加工品牌。這些產品通過各種銷售渠道走出清水河縣,讓更多人嘗到了“清水河味道”。
每年9月,一進入海紅果採摘季,喇嘛灣鎮扶貧林果食品加工生產線就開始忙碌起來。工廠負責人劉勇平介紹,結合清水河地區特有的海紅果、黃太平和山楂等林果產品進行加工,生產出了清水河的“拳頭”產品。喇嘛灣鎮扶貧林果食品加工廠項目的推進,有效地解決了林果的銷路問題,也解決了自身原料的來源問題。該項目的建成,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民心工程”。
種好搖錢果,開出幸福花。清水河縣喇嘛灣鎮積極探索發展壯大以海紅果為特色主體的村集體經濟林果產業項目,努力建設全國林果產業示范區,為建設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持續注入新動力。(劉璐、張霆)
來源:呼和浩特清水河縣委宣傳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